经济管理与监督
责任编辑 高兰会

经济运行调节

【概  况】  2013年,盐城市委、市政府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深入实施“八项工程”为抓手,坚持科学谋划,突出重点重抓,着力推动新一轮科学发展,沿海开发国家战略实施和省委省政府对苏北“一市一策”政策的叠加效应在盐城得到显现,全市经济运行呈现“总体稳定、稳中有进、质态提升”的良好态势,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经济增长总体平稳。全年全市经济增长基本处于年初确定的目标区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475.50亿元,增长12.3%;服务业增加值1350.34亿元,增长1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3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7.3%。
质量效益明显提升。投资结构明显改善,固定资产投资2217.7亿元,增长22.2%;工业投入产出比提高2个百分点,设备抵扣税增长19.6%,居全省第一;新兴产业投资增长28.6%;服务业投资增长25.6%。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七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2.2%,利税增长33.3%。企业效益有所好转,50户重点培植的大企业开票销售增长33%,悦达集团可实现销售千亿元目标,新增销售超50亿元企业2家。财税质量明显提高,税收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2.5%,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
沿海开发加快推进。坚持以高端为方向、开放为路径、生态为特色、项目为抓手,推动“三港”联动发展。港口建设快速推进,临港产业加快集聚,港城功能配套提升。列入省沿海开发五年推进计划的78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960亿元,占五年投资计划的44.3%,全市50个沿海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95亿元。5个沿海经济区开票销售330亿元,增长58.3%;盐城港完成吞吐量5747万吨。
项目建设氛围浓厚。重抓27项重点工程、52项重大项目、21项重要事项,其中60项“三重”在建项目完成投资398.7亿元,占全市投资五分之一,发挥投资支撑作用。全市18个重点开发园区实施2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437个,计划总投资2435亿元。深入推进千企升级、百企重组、十企上市“千百十工程”,东风悦达起亚汽车第三工厂建成试生产,全年产销汽车54.7万辆。投资64亿元的奥地利莫代尔纤维、50亿元的干细胞生物科技等项目加快建设。全市在建签约洽谈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97个,总投资4527亿元。
生态环境有效改善。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为抓手,推进绿色盐城建设。全年新增造林绿化面积0.98万公顷,新增和提升城镇绿地总面积1400公顷,全市林木覆盖率提高0.4个百分点。对项目引进建立门槛,把好产业导向关、项目准入关、节能减排关。推进清水、蓝天、绿地等重点工程,实施城市河道整治三年行动计划,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水环境、大气环境等问题,空气质量明显提升。国家环保部发布的9月、10月全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连续两月进入前十。
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坚持民生优先导向,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出台落实省民生幸福工程实施意见,研究制定民生优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办好民生实事项目。全市民生支出386.1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69.3%。加强平安与法治社会建设,不断创新社会管理,全市各类非访、集访、事故发生及基层调解受理等均呈下降趋势,获评全国新一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市。
【经济运行分析】  全年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头,但增势趋缓。从发展走势看,全年12项主要经济指标中,8项指标可望完成,出口、外资、城乡居民收入等4项指标完成难度较大。受国际市场变化和宏观环境影响,虽然全年新增外贸出口企业210家,出口增幅保持全省前列,但与全年目标相比还有缺口;虽然新增一批外资项目,协议利用外资超过30亿美元,但是到账外资进度较慢。城乡居民收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也出现明显下降趋势,原定增长13%的目标难以完成。
1.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稳增长与促转型的双重压力更加凸显。从盐城现状看,经济发展还不充分,规模实力还不强,尚处爬坡阶段;从转型要求看,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一产大而不强、二产重而不优、三产既轻又弱。盐城面临着稳增长与促转型的双重压力。一是传统产业块头大,转型升级任务重。汽车、机械装备、纺织、化工四大传统产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75%。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传统产业的格局一时难以改变,推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面广量大、任务繁重。二是新兴产业规模小,带动支撑能力弱。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发展较快,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走在全省前列,但新兴产业总量只有千亿元左右。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与盐城的区位条件、港口功能还不相配套,与制造业的发展需求还不相适应。培大育强新兴产业是一项长期任务,短期内很难起到支撑作用。三是资源环境约束紧,节能降耗压力大。盐城能耗基数低,新增用能空间越来越小。“十五”末,省确定盐城万元GDP能耗基数为0.81吨标煤,全省最低。至年底,全市万元GDP能耗已降至0.518吨标煤(全省0.6吨标煤),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3.7个百分点,超过省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小于0.62吨标煤)。盐城处于工业化加速期,沿海开发离不开临港产业发展,其中一些重化工产业项目带动能耗的增量扩张。全市全社会用电量增长22.1%,其中响水、大丰分别增长60%和36%。德龙镍业和博汇造纸2个项目用电量分别增长84.5%和34.5%,占全市工业用电量增量的82.4%。盐城沿海可再生能源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为全省节能减排做出贡献。全市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分别达100万千瓦、200兆瓦和10万千瓦,其中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占全省近一半。盐城的化石能源消费增量与可再生能源增量在一定程度上可相对等量评价。
2.企业运行依然困难,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企业运行呈“两极分化”格局,传统产业有产销两旺的好企业,新兴产业也有市场困难的企业。全年全市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增长24.2%,其中汽车、化工、机械分别增长25.1%、29.5%、28.5%,亏损面仍处于高位。制造业重点税源企业应收账款和产成品库存分别增长10%和7.2%,2项资金占流动资金比重达43.8%,企业经营资金压力大。导致企业经营困难,除自身原因外,主要还是受全国性产能过剩影响。10月末,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3.2%,而工业生产者出厂和购进价格指数同比分别下降2.0%和2.1%,企业进入微利时代。企业不仅融资成本高,而且新增信贷资金没有流向实体经济。物流成本仍然偏高,受“营改增”政策影响,全市交通运输行业税负比原来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悦达物流全年税负增加530万元,神龙物流全年税负增加380万元。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全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只有1.6%,仅有10%左右的企业技术创新比较活跃,仅有三分之一的企业拥有专利。年内,盐城启动实施全民创业行动,出台30条含金量较高的鼓励创业政策和6条科技创新措施,培育八类创业主体和科技创新平台,但实际效果还有一个过程。
3.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新的增长点培育还有待时日。从盐城发展阶段特征看,投资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在转型升级的新形势新约束的条件下,投资作用在减弱,消费需求上不来,外贸出口难支撑。从投资看,“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盐城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分别为27.9%和30%,分别快于全国7.7个百分点和4.5个百分点,“十二五”以来,盐城与全国投资增速差缩小至1.5个百分点左右。一方面,由于盐城投资以民资为主(79%)、工业投资为主(63%)的结构特征比较明显,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影响比较敏感,在部分地区出现投资回落的势头;另一方面,民营企业投资意愿普遍不强,虽有投资热点但缺乏投资冲动。全年全市签约在谈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62个,但项目从洽谈到落地到投产达效,周期越来越长。从消费看,盐城是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多、外出务工人员多、城镇化水平不高,虽然城市消费水平保持较快增长,但农村消费长期上不来,全市消费率一直处在40%以下的较低水平,农村市场的零售额仅占全市总量的4.9%。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7%,但因家电下乡优惠政策取消,家用电器类商品销售增速由一季度的19.5%大幅回落到6.6%,废旧物资退税政策的取消,直接影响批发零售业增值税下降21.6%,限上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下降1.1%,市区商品房外来人口购买率仅为2.3%。从出口看,年内,盐城推进对外开放,外贸出口增速位居全省前列,但经济外向度仅11.6%,且一般贸易占45%左右。虽然全年新增出口企业210家,出口增长12%左右,但外需对盐城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短期内还不明显。
4.民生保障欠账较多,对加快改革发展带来很大压力。有效解决民生问题,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成为检验经济增长与运行质量的重要标尺。盐城发展基础还比较弱,历史欠账较多,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社会保障条件不足、公共服务能力不强,与群众期盼有很大差距,持续改善群众生活、解决日益增加的民生诉求面临更大压力。农民收入增幅逐年下降,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9.1%,2012年增长13.2%,2013年增长12.1%,还有36万低收入人口尚待脱贫。由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高,还不能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解决民生问题的突出矛盾,一是财力支撑不足。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需要足够的财力托底保障。盐城还是吃饭财政,财政收入增速放慢,在经济增长结构还没有实现完全转型的情况下,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审批事项减少带来非税收入大幅度减收等影响,收支矛盾突出。二是改革办法不多。由于地方财力有限,需要更多地运用改革精神和市场化手段来解决民生投入问题,但一时难以取得突破。盐城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在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中的投资比例分别只有5%、15%、8%,完全靠政府不仅难以维持,而且机制不活。需要加大力度推进改革、加快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直接惠及百姓。
(郑海峰  王劲松  沈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