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素在地域文化精神中的重要体现

时间:2014- 01- 07 浏览次数: [ ]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素在地域文化精神中的重要体现

 

王 海 燕

内容提要

社会和谐归根到底是人的精神层面的和谐,这种和谐必须由一定的核心价值体系来构建与支撑,在当今中国,其根本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素往往鲜明地体现于一定地域文化精神之中。因此,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应空泛而谈,应该贴近实际,立足本土,从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中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素。本文通过对地域文化精神内核中蕴含的深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素的发掘、研究,深入探究对地域文化精神的尊重与再塑,承接地域文化的精华,融合多元化的地域文化特色,弘扬当代中国新的时代精神,促进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内部和谐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而独到的构想。该论题的研究对于建设人类美好的精神家园以及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地域文化

【论文提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素扎根于地域文化的沃土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资源的现实归属性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资源的地域性特征

二、地域文化精神内核中蕴含深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素(以沿海城市盐城为例

1、刚毅顽强、坚韧不拔的盐民精神折射人本思想的光华

2、相忍为国、誓死捍卫民族尊严的“铁军精神”,凝聚民族精神和爱国热忱

3、先忧天下、造福一方的高尚境界体现服务人民的执政理念

4、渴望幸福和谐的道德理想升华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至爱情怀

5、逆境求存、不懈奋斗的个体奋斗衍化追求卓越的创业精神

三、承接地域文化的精华,融合时代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对地域文化精神丰碑的尊重与再塑

2、对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与扬弃

3、将当代中国新的时代精神植入地域文化土壤

4、融合多元化的地域文化特色,促进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内部和谐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素在地域文化精神中的重要体现

王 海 燕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反映在国家文化软实力之间的较量。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则是核心价值体系,它反映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树立科学的核心价值理念对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社会而言都至关重要。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作家、社会批评家、思想家龙应台这样说:“有一种东西,是不管欧洲美洲,都紧紧抓住不放的,叫做‘核心价值’。”“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然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一定价值观念体系,其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

在当今中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历史背景下,价值体系内部自然纷繁复杂,良莠杂呈。中国的繁荣与社会的进步必然有赖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统领全局。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构成要素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遥远吗?人们常常迷失自我,仰天长叹人类的精神到底应该栖息何处?事实上我们又往往忘记俯首脚下的土地,那片原本熟稔而肥沃的、物质亦精神的土壤,因此,笔者以为,要使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要素整合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获得社会最广泛的认同,并在整个民族的价值追求中蔚然成风,我们不可舍近求远,忽略地域文化这个巨大宝藏,忽视研究和挖掘本土文化精髓中那些既传统又始终跳动在时代脉搏中的积极因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素扎根于地域文化的沃土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资源的现实归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民族的灵魂。它听起来抽象而深奥,却具有深刻的文化归属感地域归属感。《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构成要素。它不是空洞理论,而生动地存在于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体现在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和现实生活中,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首先,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始终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被人们广泛理解、掌握和运用,是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令人信服的广泛性和包容性。它有机结合了各社会阶层、各利益群体的共同愿望。大言之,它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一个国家走向富强的精神动力,小言之,又是一个社会成员人生理想的依托与宏大背景,因而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个人理想如果离开了共同理想的大步调,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生命是脆弱而短暂的。再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表现形式具体而真实。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它潜伏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底,其积聚是悄无声息的,当国家和民族危难的时刻,它便从人们心底迸发出来,化作爱国行动,表现为活生生的人与事。它丝毫没有偏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最后,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它概括精辟、内涵深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石,它又是通过人人践行而使之家喻户晓并深入人心的,因而不仅仅是精神层面的,更是现实行动。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资源的地域性特征。宏观地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成要素扎根于中华大地,以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为滋养,兼容世界文明的精华。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是中华大地不同区域源远流长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独具江南水乡特色的吴越文化,呈现农牧文明的东北文化,开辟盐商时代的徽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中国地域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作为地域人群‘集体潜意识’的地域‘隐型文化’”。这种隐型文化,主要指人文风俗、思维习惯、道德传统、精神特质和价值观念等,浸润了深深的地域性烙印,它在一定地域经历漫长岁月的流变整合和融通积淀,对当地甚至周边地域乃至更广区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资源的现实归属性决定了它必然回归一定地域,并与当地文化特别是其中的‘隐型文化’自然融合,构成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核心价值体系。如体现“徽骆驼精神”的徽文化等。

二、地域文化精神内核中蕴含深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素

我们研究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脱离一定地域一定历史背景,而应该持人文化、地域的态度,深入透析地域文化精神内核中的价值要素,整合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唤起社会成员的文化自觉开启价值认识之门。我们发现,那些维系国家和社会稳定、和谐、进步的价值因素,就在尘封的历史背影中,根植于地域文化的土壤,折射出凝心聚力的思想光芒。我们不妨以沿海城市盐城为例,对该地域文化中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素,亦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素在地域文化精神中的体现作一些探究。

盐城虽不是全国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经济发达的重要城市,但有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凭借一代代盐城人传承并弘扬的“盐城精神”,近年来,已跻身发展快车道,各项事业都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从公元前119年建盐渎县至今,盐城已有了2100多年的历史。盐城的历史,首先是一部盐业发展史、一部盐文化史, 这种特定的盐文化又被称之为“白色文化”。盐城拥有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边缘最大总面积达683万亩的沿海滩涂湿地和绵延582千米的“黄金海岸”线。得天独厚的滩涂湿地,承载了无数湿地文明的内涵,湿地文化又被称之为“绿色文化”。在革命战争年代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以新四军及根据地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更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它们共同构成盐城独有的“三色文化”,其深刻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素,彼此渗透、紧密相连。盐城地域文化中积极的精神元素,已深深锲入世代生息于此的人们的灵魂与骨骼里,具有超时空的强大生命力,是激励人们前行的不竭资源、强大动力与精神财富,其精神内核可概括为以下五方面,这恰恰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宝贵资源和要素。

1、刚毅顽强、坚韧不拔的盐民精神折射人本思想的光华

“两淮盐,天下咸”,“东楚有海盐之饶”。盐城是历史上重要的产盐区和中转集散地。明代两淮盐场共有30处,其中13处在现在的盐城境内。由盐场衍化而来的古镇,处处打有深深的“盐文化”的印痕。盐业文明包含丰富的社会内涵,历史的、文化的、经济的、宗教的、人文的……这其中有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和英雄传奇,有千古留芳的风云人物和文人雅士,而最特殊的群落是盐民,其精神品质,值得传扬。

1355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起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盐民起义,起义领袖张士诚率领盐民在草堰场揭竿而起,仅凭最初的“18条扁担”,凝聚了庞大的盐民力量,浩浩荡荡,横征江南,雄视天下,与元朝廷抗衡14年之久,为盐城乃至中国的历史写下了悲壮的一笔。以张士诚为核心的起义盐民们渴望平等自由的美好愿望,是古代劳动人民最朴素的社会共同理想的真实体现;他们不畏强暴、敢于推翻腐朽建立新制的决心与勇气,刚毅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自立自强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指对国家、民族追求的未来美好发展前景的价值认同,是保证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克服困难的强大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而在650多年前的那场声势浩大的盐民起义及盐民身上,我们分明看到了这种价值认同以及强烈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意识,这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张士诚在不到两个月里将起义军发展到万人之众,所到之处,关切民生,深受人民群众欢迎和爱戴,其感召力、凝聚力及民本思想,从民众冒着被朝廷问罪的危险,以各种方式纪念张士诚上可见一斑。历史不以成败论英雄。已故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在《幽冥钟》中毫不含糊地称“真正叱咤风云的英雄,应该是张士诚。”盐城这段独有的地域文化资源,为后人,为我们今天在包容多样中共铸和谐,努力形成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追寻到了历史之根。

盐民是生活底层的劳动者,唐朝《论盐铁表》中曾描绘盐民的生活境况:“夫煮海为盐……寒而无衣,饥而无食,佣赁自资者,穷苦之流也。”然而盐民们在备尝生活艰辛的同时,也关切自身悲苦命运的根源并开始深刻的思索,这造就了他们不屈的性格与多思的禀赋。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先驱、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原是明朝中期安丰场的盐丁,由于终日目睹盐民饱受赋役和盘剥,决定走出海隅,担负起改变盐民命运的责任。他发奋自学,常以“途人”为师,终由灶丁而成饱学之士、著名学者。其弟子“几无省无之”。他的讲堂“东淘精舍”,是当时突出的思想文化高地和文贤学子汇集之地。同为安丰盐场的明末清初著名盐民诗人吴嘉纪,一生蛰居荒寒的海滨,把卷苦吟,以汇集1265首诗作而成的《陋轩诗集》,反映盐民疾苦。"吟苦"的真诚盐民苦难苦难民众优秀品质的深刻揭示,不仅称重当时, 更影响后世。而王艮、吴嘉纪刻苦求知、严谨治学以及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堪称今人的楷模。人品高洁、气节凛然的吴嘉纪,入清后不求仕进以诗揭露清军暴行,其强烈的爱憎情感,不畏权贵的志节情操,“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品质,与我们今天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

王艮和吴嘉纪刻骨的生活体验,在他们行道为文中则表现出深刻的仁爱思想和人本意识。民本思想,由来已久。西周时即有“敬德保民”的思想,《管子·霸言》中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王艮历经思想苦旅创立的泰州学派继承了民本思想,被称之为平民儒学和平民思想学派。他所提出的“百姓日用即道”打破了以往“君子之道囿,立“百姓”,其核心观念在于从人人都可成为圣贤的自我尊重中,把道德从圣坛上拉下来,重建儒学的道德人生和平等博爱的生活伦理,这在当时是需要勇气的,对于我们今天倡导对每一个生命主体的权益和人格的尊重、敬畏及关怀,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相忍为国、誓死捍卫民族尊严的“铁军精神”,凝聚民族精神和爱国热忱 

盐城是革命老区,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抗日旗帜,挺进华中,开辟敌后战场。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领导华中抗日军民冲破日伪顽的夹击和封锁,英勇抗日,浴血奋战。刘少奇、陈毅、黄克诚、张爱萍等新四军领导人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将深邃的战略思想,融入抗日根据地的军事斗争、民主政权建设、经济建设以及新文化运动之中,在盐城这片英雄的土地上留下了他们光辉的足迹与战斗风采。随着新四军新军部、中共华中局、华中党校、抗大五分校、鲁艺华中分院、江淮银行等相继成立,盐城成为华中抗日的中心,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时期的新四军不仅继承了形成于北伐时期的“铁军精神”,更丰富和发展了“铁军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意志体现,充满浓烈的爱国热诚和誓死御侮的民族感情,从而吸引了众多知识分子、爱国民主人士、国内社会各阶层甚至国际反法西斯力量。他们不畏艰险,冲破重重封锁与阻挠,投奔新四军和盐阜抗日根据地,宣传抗日,唤醒民众,繁荣根据地文艺事业,创造了蔚为壮观的“铁军文化”。他们中有著名的“七君子”之一、出版家邹韬奋,戏剧家阿英,音乐家贺绿汀,记者范长江,作家丘东平以及钱俊瑞、薛暮桥、孙冶芳等。在陈毅亲自关心下建立于阜宁卖饭曹的“文化村”及湖海艺文社,颇具“群贤毕至,文人荟萃”的文化盛况,独树一帜,成为盐城地域文化的亮丽景致。

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长周克玉上将对“铁军精神”这样精辟概括:“跟党举旗的坚定信念,英勇果敢的钢铁意志,相忍为国的博大胸怀,坚韧不拔的顽强作风,众志成城的赤诚团结,步调一致的自觉纪律”。新四军与盐城这段历史之缘,使“铁军精神”与伴之应运而生的“铁军文化”,丰富了盐城地域文化的内涵,凸现了盐城的地域魅力,构成了盐城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它“虽是特定区域文化,但一经创立,就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产生了极为直接与深刻的影响,迅速融入我们党领导下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同时它将一种特殊的精神品质锲刻在盐城人的灵魂深处,对盐城人精神品格的锻造影响深远,意义非凡。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因此,继承和传扬铁军精神,有利于我们培育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忠贞爱国的思想情操,百折不回的顽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3、先忧天下、造福一方的高尚境界体现服务人民的执政理念

忧国忧民的政治家、文人,古已有之。爱国诗人屈原,虽身临厄运,仍萦萦于天下苍生,吟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诗句。北宋有三位宰相晏殊、吕夷简、范仲淹,都曾在现盐城境内的东台西溪任过盐官。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受命做西溪盐官不久,细察海潮肆虐、盐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的灾情后,毅然上书朝廷并获准修建海堤,经三年艰苦施工,建成近百公里的捍海长堤。三千户流民当年得以定居,秋收丰盛,各业复苏兴旺。百姓将这条造福百姓、遗泽后世的捍海堰誉之为“范公堤”。后人赞颂“海水有时枯,公恩何日已”。昔日“范公堤”至今仍是中国东部沿海南北交通大动脉。

1645年,清军进犯富安场时被一缺口挡住去路,扬言血洗富安场。顷刻间,人心惶惶。时任盐场大使的吕应兴和夫人郑氏为保百姓平安,最终决定双双自缢于场署内,以身殉场。清军大为震撼,面对不屈和忠烈,竟奇迹般地引兵而退了。百姓感念吕公夫妇的壮举,将此缺口名为“止马缺”。

其实吕应兴作为场主,官职卑微又无兵权,他完全没有自我牺牲的必要,但他心系的是百姓安危,想到的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修海堤应是主管政务的地方父母官的事,也并非范仲淹份内之事,但范仲淹深怀爱民忧民之心,视若责无旁贷,力排种种非难,历经千辛万苦,义无反顾地将这项艰巨而浩大的工程进行到底,甚至拿出自己的官俸补足经费的不足。他以身体力行的实干精神,践行了他自己写下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符合我们今天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执政理念。正如邓小平1986年所讲的:“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这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中“以服务人民为荣”也是一脉相承的。盐城地域文化中的这一宝贵资源,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实现党的根本宗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及从事现代化建设值得吸纳的鲜活的历史经验。

4、渴望幸福和谐的道德理想升华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至爱情怀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饱含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倡导与弘扬。传统美德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文化意识,它引领人们精神向善,是维系团结和睦的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是营造和谐社会氛围的关键条件。它包括渴望和谐幸福生活的美好情感,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至爱情怀等。

盐城先民取“浮于水上,永不沉没”的“瓢”的形状建造古城,故盐城又称“瓢城”。先民渴望幸福安宁的美好愿望由此可见。盐城西溪古镇是董永与七仙女天上人间动人传说的发源地。董永的传说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已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董永“卖身葬父孝感天庭”的故事在西汉刘向的《孝子图》中就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而一棵老槐树,则见证西溪的美丽与人仙之间的忠贞爱情。这种忠贞爱情在盐民诗人吴嘉纪和夫人王睿身上一样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它传递了人性中至善至美的价值元素和信息,至今仍为人们美好的精神追求。

 “中国第一位驯鹤姑娘”徐秀娟与珍稀鸟类丹顶鹤之间那段真实的故事,一直在盐城湿地乃至中国大地被深情传唱着。一位年仅22岁的女孩竟解决了“丹顶鹤在低纬度成功孵化”世界级难题为了寻找两只飞失的天鹅,徐秀娟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曾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席多德斯韦尔女士,在纪念徐秀娟去世周年的信中说:未来世界的命运不是由武力和经济实力决定的,而是依赖你与我、人类与生物之间爱与爱相连、情与情相牵而铸成。我们对周围生灵的宽容所体现出来的价值,筑就我们的未来世界。今天,我们向徐秀娟烈士致敬的最好方式,莫过于我们携手实践上述价值。

盐城还是麋鹿的故乡。因列强掠夺,麋鹿在中国大地几近绝迹。历经长达百年的海外漂泊后的1985年,22头麋鹿从英国辗转重回盐城故土,于是诞生了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麋鹿自然保护区,有了盐城麋鹿专家丁玉华二十多年的坚守及他主持创造的一个个奇迹

盐城地域文化中的动人传说与故事,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或着眼世界文化发展前沿,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精神理念,或执著于美好情感和独特的人生追求,从不同角度真正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精神品格教育的绝好教材。

5、逆境求存、不懈奋斗的个体奋斗衍化追求卓越的创业精神

盐城便仓的枯枝牡丹,以其枝干貌似枯枝却如铮铮傲骨闻名于世。它的称奇更在于它曾历经浩劫与厄运,仍顽强坚毅、蓬勃向上、豪迈进取,其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审美情结,与盐城人长期保持的吃苦耐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等优良作风相一致,成为盐城地域文化精神元素的又一象征。

盐城虽闭塞贫穷,却文风昌盛。白驹充满“水泊梁山”气息的地缘优势,激发了施耐庵的创作灵感,成就了古典名著《水浒传》;李汝珍寄居草埝场写就《镜花缘》;评书艺人柳敬亭和龚午亭都曾少小离家,遍尝人间艰辛,熟悉世情民风,探索出自身的评书艺术特色,终成评坛宗师;还有建安七子之一陈琳、书法大家宋曹、水云楼词人蒋春霖,水利专家冯道立等。他们在各自所处的时代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其个人奋斗的历程,艰苦而曲折,终引领一代风尚。事实上这正是中华民族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时代风貌的具体体现,是成功的标杆,有着激人奋进的特殊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重在文化的先进性,这些地域文化的宝贵资源正是先进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活的教科书。

三、承接地域文化的精华,融合新的时代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中蕴含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素,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整合这些要素,承接地域文化的精华,融合新的时代精神,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呢?

1、对地域文化精神丰碑的尊重与再塑

确立人人皆知、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这已成全社会普遍接受的共识与迫切需要。而要实践之,我们不能对矗立在身边的地域文化的精神丰碑视而不见。

盐城的耄耋老人杨金台为调查被遗忘的烈士身份,冒严寒酷暑,行程数万公里,形成20多万字的调查材料,为25名烈士找回自己的历史。左腿高位截肢,两次身患癌症,肺部被部分切除,这是盐城一位普通农技员姜德明十多年面对的残酷现实,可他硬是凭着双拐奋斗在田间村头、农技一线,为农民兄弟的权益保护鼓与呼,并催生一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诞生。温家宝总理曾这样说:姜德明同志的事迹非常感人,我觉得他是我们农技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也是残疾人自立的一面旗帜。”生命是灵魂的载体,透过生命本身,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闪光的灵魂,烛照他人。2005年5月,盐城两万名大学生志愿者,十万社区市民、私营业主,为拯救十名白血病患儿,掀起“救救苦娃”爱心捐助行动,感动了盐城,感动了众多媒体,感动了全国。阜宁籍千万富翁戴俊为救一名素不相识的少女,勇斗三名歹徒,血洒西安街头。在生命与正义之间,戴俊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阜宁新阜中学校园里,戴俊捐赠的“感恩树”,根深叶茂。地域土壤上的这些精神楷模,他们以自身的生命与行为价值,塑造了优秀的道德人格,对构建和谐社会、重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多重启示。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道德榜样的民族。我们树立地域文化的精神丰碑,其实质就是向全社会输入一种理念,强调一种立场,树立一种风尚,通过社会成员的现实行为,推行道义、良知、责任、爱心、奉献,甚至舍生取义,不断激浊扬清、扬善惩恶,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使社会氛围更加和谐,社会风气更加纯洁,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更加崇高。当然对于地域文化精神丰碑的尊重与再塑,还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与责任担当。

2、对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与扬弃

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行不悖、互相促进。“传统文化往往隐藏得很深,却早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社会文化和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潜移默化地影响整个民族的价值意识和价值观念。”对传统观念的解构,理应回归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新的历史条件系鼓舞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素是地域传统文化精髓的长期积淀,是利于推进社会进步的思想精华,而不是小利益群体为其局部利益而强行推广的价值取向,其先进性不言而喻。但同时,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不是简单地对地域文化全盘肯定,而是在漫长的披沙拣金和升华创新中,对其积极内涵的继承发扬,是费孝通所说的“创新”,“绝不是传统文化的断裂,而是优良传统的继续和发展”,是对其中背离了科学与进步的消极因素予以批判和否定。我们的传承是扬弃,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作为历史人物张士诚,在他具有许多良好品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如信仰缺失、刚愎自用以及地域框限造成的眼界狭窄等致命弱点,致使他无法形成正确的政治主张,前途命运把握、用人用兵等宏观决策方面造成重大失误,终致兵败江南,遗恨千古。我们在研究地域文化成就的同时还发现,我们的文化之所以没有形成大气象,个人成就的突出与地域整体软实力的薄弱形成反差,主要是因为个人奋斗没有形成合力。而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易于出现对既有社会生活方式、价值体系持怀疑排斥的信仰缺失,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历史对比参照中建立完善的信仰体系,推行“厚德载物、团结合作虚怀若谷”等社会精神的有效载体

3、将当代中国新的时代精神植入地域文化土壤

在五千年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饱经磨难而不倒、历经艰险而弥坚,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又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二者相互交融,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面向时代、立足现实,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承接、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一致的体系。“时代精神是反映一定历史时代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的社会思想特质及其风貌。对时代发展和整个社会生活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时代精神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盐城人能够实现汽车梦,离不开一位对故乡怀有深厚感情、家乡经济发展不遗余力甚至不惜透支生命的盐阜骄子。他便是作为业界翘楚的悦达集团董事局主席的胡友林。在很多人对国际化忧虑彷徨时,他勇于挑战,创造了苏北以国际化带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神话,掀起强劲的“悦达风暴”。胡友林这样介绍他的成功秘诀:企业要纵横捭阖,长盛不衰,只有把个人、企业目标置身地方经济发展目标之中,确立“发展为了回报社会”的理念,“修身岂为名传世,做事惟思利及人。”他将拼搏精神、奉献意识和回馈社会的品格修养融合成了他的创业激情。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在《当今之中国青年和时代精神――抗震救灾中的思考》中这样讲道:“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并正在形成的三大精神:一是以生命至上为核心的仁爱精神,二是以多元社会、文化并存为核心的宽容精神,三是社会参与和承担为核心的责任意识。”当我们为2008年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悲悯情怀、人文关怀和众志成城而泪流满面的时候,当中国留法学生李洹不堪国外媒体对中国的歪曲报道,为捍卫祖国尊严,勇敢发表声震西方世界的动情演讲的时刻,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深切体会到了这种时代精神。“只有超越传统,富有创造性的又具有现代元素的东西,才具有国际竞争力。”对于盐城来说,只有将充满活力的“仁爱、宽容、责任”和“改革创新”的新的时代精神有机地植入地域文化的土壤,才能更好地“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挥先进思想文化的引领作用,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继而推动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加快“全面奔小康,建设新盐城”的历史进程。

4、融合多元化的地域文化特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部和谐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多难兴邦”的历史,我们在苦难中前行,在前行中不断检视我们的灵魂,不断擦去心灵上的蒙尘,创造心灵的和谐。“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自觉,必须注重在全社会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同时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内部的和谐。这就需要我们既吸纳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思想,还要发扬地域文化精神中的道德情操,更重要的是在与本土文化以外的一切其他文化的交流碰撞中,承认差异,求同存异,尊重“和而不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科学、系统和丰富的,其内部的和谐是文化的和谐、精神层面的和谐,是一个人,一个群体,一定地域,乃至整个社会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在不断趋同、发散甚至逆转的复杂的自然律动中,逐步趋于和谐,走向成熟与完善,并不断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状态和成果。它要求我们在保持鲜明地域特色与核心价值特征的同时,将一定地域文化的丰厚内涵,放置于中华文化甚至国际化全球化的文化大背景下,承接和弘扬中国底蕴深厚的和谐思想理念,充分发掘其中蕴含的当代价值,不断吸收世界文明的精华。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国际风云变幻的今天,从丰满的地域文化精神中,激发出具体而生动的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以海纳百川、包容万象的气度胸襟和全球化的远见卓识,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进而提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核心竞争力,实现国家的腾飞、民族的伟大复兴

 

(出自《江苏省经济改革开放30年文选》中共党史论丛第四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