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的盐城形势以及苏皖边区政府的成立和盐城行政区划的调整

时间:2015- 04- 27 浏览次数: [ ]
  

一、抗战胜利后的盐城形势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使中国社会生产受到极大的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元以上,人民惨遭杀戮蹂躏,伤亡总数达1700余万。在盐城地区,据1946年2月苏皖边区政府统计,仅盐阜人民群众被日伪杀害的即有20010名,被敌抓去充苦力、致伤、致残的受害群众达92万之多,房屋被毁774502间;粮食被抢2896137担;牲畜被杀1144783头。其它如工厂、商店、交通设施、通讯设备等均遭严重破坏。通讯设备中仅电话线路被破坏长度就达1129公里。为了赶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救中国人民出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前赴后继,英勇斗争,以极大的代价和牺牲,换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战结束后,饱尝战乱之苦的中国人民,迫切需要休养生息,建立一个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但是,代表着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反动集团,却与全国人民的愿望背道而驰。基于其反动的阶级立场,它亟需恢复和实现在全国范围内的反动独裁统治。在美帝国主义全力支持下,国民党蒋介石在抗战结束之际,急忙调兵遣将,图谋发动一场全国性内战,夺取人民抗战胜利的果实,消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占领解放区。因此,支配中国国内形势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中国人民与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

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麻痹人民和作好内战的充分准备,竭力散布和平烟幕。1945年8月,蒋介石连续三次电邀中共领导人毛泽东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中国共产党早以洞悉国民党真内战、假和平的阴谋,但为了争取和平教育人民,仍然以极大的努力和忍耐心,寻求避免内战、实现国内和平的道路。8月28日,毛泽东偕同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和谈。经40余天的谈判,双方于10月10日签订了《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1946年1月10日,双方正式签订停战协定。同时,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召开,31日闭幕,会议通过了有利于和平民主团结的五项协议。这样,全国人民暂时地争取了和平。

但国民党签订和平协议并非本意。在蒋介石的指示下,国民党军肆意违反停战协议。在江苏一带,国民党打着所谓接收的幌子,先后占据了各大中城市和重要交通沿线的城镇。1945年10月中旬,国民党江苏省政府迁还镇江;次年6月,国民党中央政府还都南京。为实施其独裁专制统治,江苏省政府置解放区民主政府客观存在之事实于不顾,于1946年初重新划分省行政区,全省设9个行政督察区,每区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兼保安司令部,分署办公。其中盐城、东台等县属第六行政督察区;涟水、阜宁等6县属第七行政督察区;灌云等4县属第八行政督察区①,盐城地区分属第六、七、八行政督察区。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北解放区进行了不断骚扰和破坏。在盐城地区,1945年12月21日,驻溱潼的国民党军徐容部,分两路窜扰东台时堰区,殃及5乡12村,时堰群众深受其害;1946年1月6日,国民党飞机一架飞至盐城侦察,用机枪扫射城区平民,打死3人,打伤7人;7月16日,国民党飞机再次飞至盐城,投弹轰炸,炸伤5人。同时,国民党反动派在长江北之南通、靖江、泰州一带集结重兵,准备大举进攻苏中、苏北解放区,并派遣大批特务潜入解放区进行破坏和颠覆活动。①所列县均系旧制县。按现行区划全市各市县区除响水县由涟(水)灌(云)阜(宁)各一部组成外,余属旧盐城、东台、阜宁三县范围。

在和平还是战争的前途尚未确定的时刻,盐城的党组织充分认识到在关键时刻壮大人民革命力量的重要性:即无论是为了制止战争、争取和平,还是为了在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内战、进攻解放区时粉碎它的进攻,都必须有强大的革命主观力量。因此,经历了多年艰苦卓绝斗争的盐城人民,迅速转入了医治战争创伤,巩固解放区的新民主主义秩序的斗争。

二、苏皖边区政府的成立和盐城行政区划的调整

从1945年8月中旬起到9月底止,华中各解放区广大军民坚决执行党中央的命令,向残余日伪展开大反攻,先后解放县城30余座,重要城镇400余个。在长江以北,以解放两淮为标志,大体上实现了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区联成一片。为执行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中共华中局北移山东,与中央山东分局合组成中共华东局,统一领导山东、华中两大战略区的斗争,同时成立中共华中分局,负责“坚持华中”,领导苏皖解放区党的工作,书记邓子恢,副书记谭震林。并成立华中军区,由张鼎丞任司令员,邓子恢任政委。为统一苏皖解放区的行政领导,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同意成立苏皖行署或边区政府统一行政”的指示,由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苏中行政委员会、淮北行署、淮南行署负责人共同发起了联席会议,于1945年11月1日正式成立苏皖边区政府,以李一氓为主席。鉴于苏皖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的进一步健全,中共华中分局决定取消原华中局下辖的区党委一级机构(其中苏中、淮南区党委暂时保留),直接设立第一至第八8个地委;与此相适应,成立8个军分区和8个行政区专员公署。其中原盐阜区改为苏皖第五行政区,原苏中第四行政区下属的东台县并入苏皖第一行政区。

1945年12月4日,盐阜行署正式改为苏皖边区第五行政区专员公署;中共盐阜地委改为中共华中第五地委;盐阜军分区改为华中第五军分区,地委书记曹荻秋,副书记宋学武,组织部长陈一诚,宣传部长熊宇忠,民运部长冯国柱;第五行政区专员公署专员万金培,副专员茅蕴辉、骆明,第五军分区司令员谢祥军,副司令员常玉清,政委曹获秋,副政委刘培善。各机关均设于淮安城内。

五分区辖盐城、盐东、阜宁、阜东、建阳、涟东、淮安、射阳、滨海等9县,面积15000余平方公里,人口300余万,1946年2月至次年4月,曾一度划进淮宝、洪泽两县和清江市。五分区南与第一、第二行政区接壤,北与第六行政区相连,东临黄海,西与第七行政区毗邻。由于五分区在苏皖边区的中间地带,加上华中分局、华中军区机关均设在淮安城,苏皖边区政府设于清江市,所以,五分区便成为苏皖解放区的中心。

同期,中共华中第一地委、苏皖边区第一行政专员公署、第一军分区党政军领导机构也在苏中如皋建立。在这前后,苏中党政领导机构鉴于东台县①区域范围过大,为便于加强领导,对东台县行政区划又作了调整。中共苏中区党委于1945年9月决定将东台县垦北区划出,设立大中特区,分别建立中共大中特区工委、特区公署,隶属中共苏中区党委、苏中行署。10月,苏中区党委又作出决定:撤销大中特区,重设台北县,并相应地调整了东台、台北两县区划。11月,中共台北县委成立,书记林修德;12月,建立台北县政府、县临时参议会、县警卫团。

在五分区,五专署对有关县县界也作了一些调整:将盐城北门闸以南划归盐城县,东门外以洋河为界,小洋河以西划归盐城县;将盐东上冈东南仁厚乡4个保,包括徐家舍、周家灶、小缺口等地划归建阳县管辖;将射阳县射阳河以北小冲、大兴、海通、海河等村划归阜东县等等。

1946年4月,为纪念叶挺等“四·八”烈士,经盐城县各界提议,苏皖边区政府通报批准,将盐城县改为叶挺县。


节选自《盐城人民革命斗争史 1919-1949》

           中共盐城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写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