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1944年,盐城地区反扫荡的各项准备工作

时间:2015- 04- 27 浏览次数: [ ]
 

一、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

1942年冬季,国际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苏德战场,德军已遭惨败,由攻势转为守势;太平洋战场,由于美英反攻力量的逐渐增强,有力地削弱了日军的力量;中国战场,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的蓬勃开展,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挫败了日军速胜的计划,致使日军处境日益困难。日军为了摆脱困境,一方面对国民党继续实行打拉结合政策,逼其投降;另一方面加紧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实施疯狂地“扫荡”、“清剿”。因此,抗日民主根据地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坚持艰苦斗争,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已成为敌后民主根据地之首要的斗争任务。

日军自1941年前后大规模地扫荡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后,于1942年底,又逐步将扫荡重点向南推进,移至华中一带。1942年底前后又相继扫荡淮北、淮南、淮海等根据地。接着又继续调整部署,增加兵力,准备对苏中、苏北盐阜根据地实施战略大扫荡。由于盐阜区地处长江与陇海铁路之间,东濒黄海,严重威胁着日军对长江下游及沿海地区的控制。加之盐阜区盛产棉、盐、谷、麦,物质资源丰富,因此久为日伪所窥视。早在1942年秋,日军即开始从各个方面进行对盐阜区、苏中区扫荡之准备,日军电台公开广播,东京报纸也连篇累牍讨论“扫荡长江下游中匪军(注:指新四军)之必要”,并且又说“予韩总部苏省府及新四军军部以毁灭性打击,是粉碎英美反攻太平洋总力战之必要部分,如让其坐大,将为皇军百年大计之祸患。”鉴于扫荡抗日民主根据地屡次失败的教训,日军对此次扫荡战略重加研究,并且派遣特工人员,通过各种渠道深入根据地内部,以各种毒辣卑鄙手段进行破坏、捣乱,图谋造成根据地动荡不安,使其乘机而入,同时派奸细伪装商人刺探军情,调查地形,摸索情况,处心积虑地加强扫荡的各项准备工作。

面对日伪即将进行的大扫荡,中共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号召全党全军行动起来,从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作好充分准备,从最坏处打算,向最好处努力,不管情况严重到何种程度都必须坚持斗争,坚定反扫荡胜利的信念,保卫根据地的胜利成果。新四军一师、三师、苏北军区、苏中军区及全区各级党政军领导机关积极响应华中局和军部号召,加紧进行反扫荡的全面准备,加强对反扫荡工作的全面领导。苏北根据地首先在组织上进行了调整,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

1942年9月,中共中央曾在《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中指出:各级党委对该地区党政军民的工作实行一元化领导,以便集中力量克服困难,战胜敌人。同时还规定:部队党委除保持军事系统上下级领导和隶属关系外,必须接受同级党委的领导,并成为地方同级党委的一个部门。为了执行中央这一指示,盐阜区根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统一部署,开始在全区内实行一元化领导。1942年11月,在苏北根据地成立了中共苏北区党委和苏北军区,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任苏北区党委书记兼苏北军区司令、政委,金明任苏北区党委副书记。原中共盐阜区党委改为中共盐阜地委,三师剖师长张爱萍兼任书记(1943年9月后,地委书记改由向明担任),原区党委书记刘彬改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曹荻秋任宣传部长。盐阜地委直接隶属苏北区党委领导。盐阜区行政公署主任由曹获秋兼任,副主任分别为贺希明、计雨亭,原行署主任宋乃德调任苏北区党委财委书记。盐阜军区改为盐阜军分区,军分区由三师八旅兼,三师副师长兼八旅旅长、政委张爱萍兼任盐阜军分区司令员、政委,八旅副旅长张天云兼任军分区副司令员,八旅副政委李雪三兼任军分区副政委。原盐阜军区司令员洪学智调任三师参谋长。通过这一系列调整,根据地党政军一元化领导基本建立,这就为盐阜区夺取反扫荡斗争胜利作了重要的组织保证。

二、反扫荡的各项准备工作和新四军军部转移淮南

在组织上做好反扫荡准备的同时,各级党和政府在思想上亦进行了广泛地动员、宣传工作,盐阜行政公署在发表《新年告人民书》中,强调了日军扫荡盐阜的必然性,号召全区人民一方面要丢掉麻痹和侥幸心理,有备无患;另一方面要有敢于胜利的信念。同时行署还分析了盐阜区坚持斗争的有利条件,其中包括有较好的国际形势,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强大的新四军和盐阜人民同生死、共患难,有组织起来的群众以及各阶层人民的团结等。盐阜地委在发表《告党员书》中,分析了1943年将是抗战斗争最艰难困苦的一年,其艰苦主要表现为战争的频繁,据点的增加,地区的缩小和随之而来的财政经济上的困难。同时还分析了这种困难只是胜利之前的最后关头,是黎明前的黑暗。为了冲破这种黎明前的黑暗,地委号召全体党员挺身而起,“不畏困难,不怕牺牲,以无产阶级的战斗性、组织性与坚持性表现对于人民、对于民族、对于党的事业的大无畏的精神,咬紧牙关,渡过艰难困苦的两年,为保卫盐阜根据地和盐阜人民的利益而战斗到底。”在地委和行署的宣传发动下,盐阜区军民认清了形势,丢掉了幻想,积极进行反扫荡的各项具体准备工作,全区各县先后召开了反扫荡誓师动员大会,发动群众制订《战时公约》,并进行宣誓,决不当汉奸,表示与日伪血战到底的坚强决心。所有这些极大提高了全区军民坚持原地斗争,争取反扫荡胜利的信心。

1943年1月15日,盐阜地委在阜宁郭墅张庄召开会议,重点研究和布置全区反扫荡工作,黄克诚参加了会议,并作了《关于怎样坚持盐阜区斗争问题的报告》,强调“首要的是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斗争的主要形式,每个党员必须学习武装斗争,学习打游击。”会议最后明确反扫荡工作中心是:改造地形,整理武装。地委会议后,盐阜区广泛发动群众投入改造地形工作,各县纷纷开挖抗日沟,使沟沟相通,村村相联,纵横交错,既便于机动打击敌人,又利于掩护抗日军政人员活动,保证群众安全转移。同时,大力组织群众拆桥破路,以延缓敌人行动速度,并根据盐阜区水网密布、沟河纵横的特点,进行填河筑坝,阻止敌人汽艇运行。各乡和村还专门设立改造地形委员会,以加强对这一工作的具体领导。为了便于抗日军民夜间行动,全区各地发动群众打狗,消除犬吠,避免暴露目标。三师部队亦派出大量干部帮助地方动员组织,使全区这一突击性工作收到很大成效。在改造地形的同时,全区还发动群众分散埋藏粮食物资,实行空舍清野,并摧毁旧炮楼、寺庙等可能为敌所利用之建筑物。根据地各级党政军领导还广泛开展交朋友工作,促进统一战线的进一步加强,以团结友军、地主、士绅及各界人士共同坚持斗争。同时要求他们在日伪扫荡时不为日伪工作,保持民族气节,并吸收他们一些人共同参加反扫荡斗争。全区还普遍加强了对敌伪军工作,根据地委决定,原盐阜区党委敌工委员会改为地委敌工部,各县委敌工站均改为敌工科,统一领导敌工工作和肃清匪特奸细。这对安定根据地的社会秩序起了很大作用。在积极开展反扫荡各项准备工作的过程中,盐阜区还抓紧冬耕,兴修水利,使备战和生产同时进行,行署还发放大量农业贷款,扶持生产,解决群众困难,以调动群众斗争积极性,奠定坚持斗争的物质基础。

为便于盐阜地区的部队在敌人扫荡情况下能够机动和回旋,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中共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于1942年底由阜宁转移到淮南地区的盱眙县黄花塘。陈毅和赖传珠等军部领导人自1940年底来盐阜区后,在盐阜达两年多时间,他们在指挥全军工作、战斗的同时直接关心和领导盐阜区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和盐阜人民打成一片。他们为盐阜根据地的开辟、巩固、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军部离开后,盐阜区反扫荡的任务由三师和八旅兼盐阜军区具体负责指挥。

当日军积极准备扫荡苏北根据地时,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得知此次日伪可能先扫荡其驻地兴化、曹甸一线的消息,为其自身利益计,急忙派代表至阜宁东沟三师驻地谈判,新四军军部为促韩德勤改变长期与新四军敌对之立场,进而影响全国的国共合作局面,委派黄克诚代表军部与其谈判,并达成协议,允许韩部在日伪扫荡紧张时,可转移到新四军指定地点暂避,并供应其粮秣,但不得破坏地方抗日民主政权、民主制度与群众组织,在日军扫荡后返回原防区。同时新四军亦要求韩在日军对抗日根据地扫荡时,给予新四军同样方便。

三、实行精兵简政

早在1941年底和1942年初,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根据敌后斗争将会愈来愈艰苦和复杂这样的现实,要求各根据地大力实行精兵简政,在艰苦的环境中积蓄力量,坚持斗争。毛泽东在分析这种“黎明前的黑暗”的情况时指出:“今后的物质困难必然更甚于目前,我们必须克服这个困难,我们的重要办法之一,就是精兵简政”。①精兵简政作为特殊历史环境下的重要斗争策略,它要求在组织机构上力求精干,纠正机关庞大,头重脚轻现象;在干部配备使用上采取抽调上层加强下层;在财政上,要取之有理,用之有节,其目的不仅在于节省与培养民力,而且要提高工作效率。1942年1月华中局在发出“关于坚持敌后艰苦斗争”的指示中提出“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动员全党千百倍提高信心及警惕,任何严重环境下咬紧牙关坚持敌后两年最艰苦的斗争,是目前华中全党最基本的战斗任务”。为此,必须“彻底实行精简,必须缩小机关,减少单位,精干上层,加强下层,使敌后党政军一切机构真能适应敌后新的艰苦斗争,真能保证在任何艰苦条件下,灵活机动执行任务”。

①《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见《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盐阜区党政领导机关在苏北区党委统一部署下,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精简人员、缩小机构、整顿编制、充实基层组织、加强第一线对敌斗争的力量。在此过程中,不少机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到基层担任实职,同时将非战斗机关人员疏散到群众中去。盐阜全区机关脱离生产人员原为9300人,经过精简后,为8100人(其中包括地方武装)。1942年华中局和新四军军分会在关于精兵简政的通知中指出“爱护培养和节省民力,是精兵简政的中心问题”,因此盐阜区在实施精兵简政过程中,始终从爱护民力这一基本立场出发,裁并机关,减少脱离生产人员,纠正行政机关过于庞大而脱离群众的现象。全区严格按照华中局规定的根据地内脱离生产干部及杂务人员不得超过居民的百分之一。在精兵简政中,全区十分强调厉行节约,反对奢侈豪华,严惩贪污浪费。并且明文规定,严禁招待客饭和加菜,健全粮食预决算制度,严格实行计人授粮。为了进一步减轻人民负担,盐阜区各级政府机关还开展生产运动,自己动手开荒、种菜、养猪,以解决机关的吃粮、吃菜问题。在节约方面,同样体现在干部的合理使用上,保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精兵简政工作中,全区对剩余下来的干部采取多种途径分配使用,包括到党校学习,到基层工作。

在盐阜区党政机关实施精兵简政的同时,三师旅兼盐阜军分区机关在三师兼苏北军区的统一要求下,也开展了精兵简政。旅兼军分区机关由原来的500多人减少到200多人,部队进行缩编,多余人员以一部补充地方武装,其余调往抗大、党校受训。在精兵简政过程中,根据对敌斗争形势的需要,八旅在盐阜区实行了主力地方化,二十四团3个营分别与地方武装组成射阳、阜宁、涟东大队,增强了地方武装的战斗力。在主力部队的帮助下,盐阜区各县都分别建立了县独立团、县总队和县大队,并重新调整了编制,使之灵活、精干、善战。盐阜区地方武装的充实、发展,对于配合主力作战,坚持地方游击起了很大作用。

在两台地区,为适应反扫荡、反清乡斗争的需要,根据苏中区党委和苏中军区的决定,也切实进行了精兵简政工作。东台县实行精兵简政后,全县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由4270人精简为2329人,县独立团取消了营的建制,全团7个连1000多人缩减为一、三、五、七、九连和特务连共6个连700余人,团部和政治部、后勤部机关只需6人。台北县委与县政府机关合并,县政府改为县委行政部(对外仍称县政府);县独立团改为县委军事部(对外仍称县独立团);原县政府财经科、粮食局、税务局合并成立财经局。同时撤销了一些区、乡,缩减了机关工作人员。

通过精兵简政,有效地节约了根据地的民力、财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部队战斗力。正如陈毅在总结华中精兵简政情况时所说:“兵既精,政既简,则支出便减少,生产便增加,人民负担减轻。而人民负担减轻,则民力之积蓄积聚必厚,统一战线的团结力则更强大,因而长期坚持乃有了雄厚的基础”。①根据地精兵简政方针的实施,对克服困难,粉碎日伪即将进行的大扫荡,坚持和巩固根据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①陈毅《精兵简政文选序言》。

 

节选自《盐城人民革命斗争史 1919-1949》

           中共盐城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写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