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际会之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

时间:2015- 04- 30 浏览次数: [ ]

                风云际会之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

               王 海 燕

弯弯黄河故道旁,阜宁县羊寨镇单家港村这座始建于民国初年的歇山式平房建筑,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几处青苔,一方水塘,静穆在历史烟云中。而在70年前的1942年早春时节,时为县立单港初级小学校舍的它,因一场会议,突然显出几分神秘。这场会议从1942年1月20日一直开至3月5日,如此长时间大规模的集中会议、如此群英荟萃的庞大阵容,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中可谓空前绝后。这便是在中国抗战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会议由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刘少奇主持,2月15日,他作重要报告《目前形势,我党我军在华中三年工作的基本总结及今后任务》。这次会议对于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夺取华中抗日斗争的胜利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对于刘少奇而言,亦可以说是对他在华中领导抗日斗争的三年来工作的全面总结,意义非凡。至此,刘少奇圆满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结束了他在盐阜地区17个月的战斗生活,于1942年3月19日离开阜宁,踏上重返延安、迎接新的重任的征程。

说刘少奇重返延安,那是因为三年前,根据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定的“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刘少奇肩负发展华中的历史重任,离开延安,深入华中。1940年10 月,刘少奇率中原局机关由皖东进抵盐阜区,次年5月,中原局与东南局合并成立华中局。刘少奇由此在盐阜大地留下了他光辉的足迹。他在华中的3年,是其革命生涯中具有重要历史功绩的3年,正如陈毅所说:“少奇在华中工作虽然只有3年时间,但这3年,是血雨腥风的3年,是不平凡的3年,几乎日日夜夜都在战斗,以他的雄韬伟略,为发展华中根据地和新四军作出了杰出贡献。”而这3年间有17个月则生活、战斗在盐阜区。他以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提出开辟苏北的战略构想,在艰苦的斗争中坚持抗日反顽;以总揽全局的战略思想和勇敢的负责精神,在盐城向党中央提出“重建新四军军部”,力挽狂澜,临危负重,重振军威;以超凡的理论修养和真知灼见,指导华中党的建设;以着眼未来的远见卓识和创新勇气,努力建设“新的盐城”。 刘少奇在指挥整个华中抗战的同时,还直接指导和参与盐阜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亲自领导、关心群众运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抗战法令,健全党政机构,实行民主改选,派遣民运队,组织农救会,创办江淮银行,发行抗币,改善民生等,使盐阜区很快成为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整个华中抗战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在华中,乃至在全国都产生较大影响。

然而,随着华中敌后斗争形势的变化,特别是日伪军对盐阜区发动第一次大“扫荡”,同时日伪顽加紧对各抗日根据地的夹攻封锁、“扫荡”和“清剿”,轰轰烈烈的华中抗日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事业,进入空前困难时期。这期间,中共中央为克服严重困难,坚持长期抗战,相继发出一系列巩固和加强抗日根据地工作的指示和切实可行的应对政策。为贯彻中央指示,加之,“由于不断处在对敌、顽残酷的反‘扫荡’与反摩擦战争中,没有停下来整理深入各项工作的间隙”,华中工作始终未有机会很好地总结。因此,对抗战以来特别是中原局成立以来华中党政军工作的经验教训进行全面梳理总结,进一步统一华中根据地全党全军思想,明确对敌斗争的方针任务,巩固和发展华中抗日根据地,显得尤为迫切。1941年11月14日刘少奇、陈毅决定召开华中局会议,并于11月27日将扩大会议的议程、出席对象等报请中央批准。12月18日,中央发出《对华中局扩大会议的指示》,肯定了华中党和新四军所取得的成绩,也指出华中各根据地还不够巩固,减租减息、民主建政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同意召开华中局扩大会议。

其实,这年的9月,延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期间,毛泽东就亲笔电邀刘少奇回延安,一方面关心他的健康,更重要的是为委以重任。10月3日,毛泽东致电刘少奇:“中央决定你来延安,谅已收到电报……何时可以动身盼告。”10月4日,刘少奇复电:“华中工作还有些困难,需进一步解决。请中央考虑我可否暂缓回延安。”11日,毛泽东复电刘:“即来延安……七大大约还需等半年才开,甚望你能到会,请与陈、姚各同志商量,能否在两三个月内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两三月后动身来延安参加七大……”1942年1月13日,即华中局扩大会议举行筹备会议这天,中共中央发出电报通知:“中央决定少奇同志回延安参加七次大会。少奇同志来时,由饶漱石同志代理中原局书记并代理新四军政委,望少奇同志即将工作交代,携带电台,动身回延。何时可启程,望告。”中央对刘少奇返延后华中的工作正式作出安排,可见中央的急盼。2月13日,毛泽东再致电陈毅、刘少奇:“少奇返延,须带电台,并带一部分得力武装沿途保卫。”从密集而频繁的电文往返中,足见毛泽东对刘少奇返延途中的安全考虑得细致入微,关切之情字字流淌。而刘少奇对华中抗日难以割舍的情感也清晰可见。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经过周密筹备如期举行。1942年1月16日,与会代表陆续报到,有来自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和一、二、三、四、六师计26名正式代表,另有列席代表和旁听代表计70人。华中局代表有刘少奇、陈毅、饶漱石、曾山。华中所辖各地区党政军领导人、新四军军部、各师主要负责人赖传珠、彭康、李一氓、刘玉柱、刘子久、吴芝圃、邓子恢、金明、罗华生、刘顺元、张劲夫、罗炳辉、张爱萍、江渭清、邓振询、黄克诚、刘彬、吴法宪、彭雄、宋乃德、陈丕显、管文蔚、谭光廷、刘炎、钟期光、叶飞共26人,列席旁听会议的代表有邓逸凡、钱俊瑞、朱涤新、田守尧、骆耕漠、白桃、喻屏、曹荻秋、洪学智、杨光池等70人。一个个置地铿锵的名字,众多叱咤风云的人物,云集小村庄,共商抗日大计。1月20日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开幕,刘少奇致开幕词。然后举行为期20天的预备会议刘少奇、饶漱石、陈毅、曾山、邓千恢、罗炳辉、黄克诚、刘子久、刘炎等9人经选举组成大会主席团,曾山为大会秘书长。在大会主席团领导下,成立四个工作班子,军事工作委员会由陈毅负责,党群工作委员会由饶漱石负责,政府工作委员会由曾山负责,四师及豫皖苏边区党委工作检讨委员会,由邓子恢负责。预备会期间,主要听取各师和所在根据地关于军事政治斗争的汇报讨论。2月9日至13日休会。

2月14,正是家家户户忙新年的农历除夕。其实,自1941年11月至1942年3月,由于中共中央华中局与新四军军部设在单家港,刘少奇就住在极乐庵旁的徐锦和家,四合院内两间坐东朝西的房屋,虽简陋却自有农家的温暖。如今由于华中局扩大会议的召开,小村庄一下子来了那么多高级别的部队和地方的干部,一时间,满眼文官武将,便服军装,个个精神抖擞、脚下生风,自然给本就忙碌的除夕又添了许多热闹与喜庆。遥想当年,着实可谓盛况空前,堪称奇观。参加会议的干部,临时分散住在百姓家,单港95%的农户都入住了会议代表。戴着黑眼镜的黄克诚、气宇轩昂的罗炳辉、骑马前来的曹荻秋······他们的音容笑貌一一给当地百姓留下了深刻印象。蓝洋布遮着窗户的会场里,济济一堂,坐满了代表。将帅们高亢有力的声音,听者热烈的掌声,时不时穿墙而出。乡亲们专备了大小厨房,每到开饭时间,几口大锅,热气腾腾,农家饭菜诱人的香味远远飘来。

2月15日刘少奇代表华中局作了《目前形势,我党我军在华中三年工作的基本总结及今后任务》的长篇报告。他正确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对抗战以来,特别是华中局成立以来,华中地区全党全军工作进行总结,集中分析各根据地和各部队情况,实事求是地指出存在的不足,确定了华中党组织和新四军今后的总任务和9项具体任务,包括粉碎敌伪扫荡,加强对敌伪的工作、统战工作、加强地方武装、提高兵工生产、建立群众团体、民主建政、财经斗争、文教、除奸反特务以及党的建设等。会上,陈毅饶漱石曾山黄克诚分别就军事建设、党群、政府、部队政治等工作作了专题报告。与会代表总结了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还就各根据地各项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批评和自我批评。3月5日,经论决定以刘少奇的报告作为今后的奋斗目标与行动路线。这天,大会闭幕,刘少奇作总结。陈毅宣布了中央调刘少奇回延安的通知。此时刘少奇的心中有深深的不舍,那段日子,他与盐阜军民朝夕相处,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临行前一天晚上,他特地为单家港干部和附近农户置办了几桌简单的饭菜,表达他对驻地干群的谢意。3月18日晨,天气微寒,蜿蜒的黄河大堤横卧在盐阜大地上。在与华中局、新四军领导人及三师师驻地干群依依惜别后,刘少奇一行90多人告别了新四军军部驻地单家港,他们的背影在晨曦与水色中渐渐远去。

事实上,以后的实践充分证明了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正如刘少奇所希望的,成为了华中日后工作的转折点,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建设明确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0年,历经岁月洗礼,如今,华中局扩大会议旧址门前,一泓清波依旧,绿意环绕依然。那些定格了历史瞬间的图片史料安静着,而一个民族、一个政党饱经磨难而不衰、历经艰辛而不倒的真谛,却在泛黄的纸片上,在朴素的文字间涌动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