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掌握根治淮扬水患的第一手资料,冯道立深入长江、淮河、黄河、洪泽湖、白马湖、高宝湖等流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淮扬水路的来龙去脉。每到一处,他都要详细调査走访并作翔实记载,先后测绘了数以百计的草图。在此基础上,他初步设想了西水排泄入江入海的道路。冯还先后参加过许多大、中型水利工程。道光六年(1826)夏,阴雨连绵,湖水骤涨,漕堤决口,里下河汪洋一片,时堰东面大兴圩决口,圩内水深近3米。冯不顾个人安危,带领乡邻在圩内筑堤以杀水势,并在决口上打桩,用包装泥填实。经昼夜奋战,决口终于堵住,圩内70多个村庄生命财产得以脱险。道光十五年自春至夏,久旱不雨,河道干涸,泰州州判朱沆准备疏浚运盐河的东台海道口到青蒲角河段约30余公里。时值炎夏,很多人反对施工。冯支持朱的意见,建议雇工限6天完成,赏赐从厚。冯指挥施工,亲自搬土,乡民很受感动,结果按期完成疏浚,并筑成东坝。这时,东部先遭大雨,由海道口逆流而西,东坝闸门一启,水尽西行,农田未遭水淹,盐船又得畅通,人民无不欢欣鼓舞。道光二十年六月,灶河大水,海潮倒流,八月,运盐河圩堤溃决,东台一带顿成泽国。当时知县秋家丞欲疏通入海口以宣泄西水,特聘冯襄助其事。冯亲赴滨海实地勘察,提出近海之地潮汐冲击,从来治河难,治海尤难,治小河以通海则更难。现在施工,应先将海口浚深,然后寻源而上,尾闾既泄,腹胀自消。由于按照他的计划进行,水患终以解除。
冯道立一生著述甚丰,已刻印问世的6种,未刻印的尚有36种。他写的《淮扬治水论》,分析了治淮与治黄的辩证关系,指出“淮与黄相倚伏,治淮能先治黄,则蓄清自然有功;治淮不先治黄,则蓄清终难有效”,槪括了黄、淮危害苏北的历史根源。他的《勘海日记》、《束水刍言》、《测海蠡言》、《攻沙八法》等水利专著集几十年治水之经验,实用价值很大。其中《测海蠡言》从“审地势”开始,到“裕后国”为止,分52目,共归纳为施工准备工作、组织动员工作、工程具体布置和分工、经济和总务工作、劳动纪律、安全保卫、安排民工生活、结束工作8个部分;《攻沙八法》所提出的“疏”、“开”、“束”、“蓄”、“直”、“闸”、“涝”、“下”8种方法,使海沙不为河害有很大效果。清代思想家魏源任东台知县时,曾赠冯道立一联:“绘郏檀之图,一卷中已饥已溺;熏阳城之化,数千家毋讼毋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