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泽夫

时间:2017- 12- 28 浏览次数: [ ]
  宋泽夫(18721942 原名殿康,后改名润,盐城县宋村(今市郊区秦南镇)人。爱国民主人士幼失双亲,由伯父宋翰西抚养成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赴淮安考中秀才,名列榜筲。后又考入南京宁属师范,钻研新学。毕业后,回盐创办基点小学堂,积极宣传革新。

宣统二年(1910),宋泽夫发起成立盐城西南乡自治会,团结地方志士,声援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民国元年(1912)民国成立,宋任国民党盐城支部长。民国2年初,盐阜一带盗匪猖獗,宋出任盐城清乡分局副办,对罪大恶极的匪首坚决镇压,一时土匪匿迹。是年3月,宋教仁遇害,他书写“杀不尽宋渔父(宋教仁的笔名),忙坏了曹阿瞒(指袁世凯)”的挽联,揭露袁世凯的窃国擅权罪恶,为此,遭反动当局通缉。民国7年,任县劝学所所长,热衷于兴办教育事业。“五四”运动后,在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下,他写《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等文章,抨击北洋军阀罪行。呼吁爱国救国,反对复古奴化,提倡白话文,主张男女同学,推动盐阜区的新文化启蒙运动。民国13年,在家乡宋村创办亭湖中学,自任董事长。孙中山逝世后,他书挽联“渔父在天,忽逢知己;列宁死后,几见斯人?”“九•一八”事变后,他在《新公报》上发表题为《青天白日哪里去了》一文,无情嘲讽“青天白日”乃是“乌天黑日”。他还在国民党“双十节”那天发表《国丧》一文,公开把“国庆”斥之为“国丧”,指出“中华民国除掉这块金字招牌,什么可庆的事体都寻不着”。民国223月,他作《聪明亡国》一文,讽刺蒋介石的所谓“北上”、“抗日”,是“只听楼板响,不见人下楼”,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不亡则已,亡必亡于聪明人。”他多次遭到反动当局明文通缉和特务暗算,但丝毫不退让,始终以“头可杀,不可磕;腿可断,不可屈”的誓言自律。民国27年,宋出任盐城县抗日同盟会会长。县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历任盐城县中学副校长、盐城中教救国会会长、盐城县参议会参议长、盐阜区参议会副参议长等职。他与陈毅等一见如故,深信只有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才是中国的希望。陈毅曾称他为“苏北的鲁迅”。民国29年夏,日、伪军“扫荡”盐阜区,他毅然返回宋村,发动抗日锄奸、反伪化,并预嘱家人“我被俘,不‘赎票我遇害,不收尸”,以示抗日之决心和民族气节。民国31318日,他被驻秦南仓日、伪军所俘,昂首挺胸,大义凛然。敌人问他:“你为什么帮助新四军?”他慷慨陈辞,因为新四军为我们抗战,为我们锄奸,是我们老百姓的队伍。”并当场大骂日本军无辜侵我中华,痛斥周围汉奸助纣为虐。敌人对他施以严刑拷打,他以绝食进行斗争。同年46日,他被日军押往泰州敌司令部,日军司令南甫襄吉与汪伪苏北行营主任臧卓对其施行软化政策,劝他任伪盐城县县长,许其子任伪县立中学校长。他立即拒绝:“我不干,我的儿子也不会干。”敌人无奈,又把他押回盐城,软禁在亮月街“安民会”里,继续用高官厚禄引诱。敌人送来金钱,他不屑一顾;送来苏北行营高等顾问的聘书,他当即撕得粉碎。他在笔记中写道:“江山好改,秉性难移,我的意志绝不为之动摇,我的毅力绝不为之消失。”后在中共党组织和民主政府的营救下,乘隙脱险。出狱后,他忍着伤痛,伏案撰写《被俘记》,重新整理《呆子吟》,揭露日、伪军的无耻行径。民国3110月,因伤痛复发,移住时杨庄静养。有来探视者,必叮咛告诫:“一条路,共产党。”直至病危弥留之际,仍猛击板壁频呼:“抗日!杀汉奸!”同年1210日逝世。

  宋泽夫逝世后,党和政府为其隆重召开追悼会。《盐阜报》发表社论,高度赞扬宋泽夫维护正义、追求民主、追求真理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爱憎分明、刚直不阿的高尚风格。为纪念宋泽夫,县人民政府决定建立宋泽夫纪念碑,募集宋泽夫奖学金,编纂宋泽夫遗著。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