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清明节(寒食节)

时间:2017- 12- 28 浏览次数: [ ]
  

  每到清明节,盐城民间许多人都能吟诵着唐代诗人杜牧的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由此可见,此诗给人们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

  清明,一般在阳历每年的4月4口或5日,也有时在4月6日这一天。它象征着万木凋零的寒冬已经过去, 风和日丽、莺飞草长、柳绿桃红、生机勃勃的春天真正地到来。清明, 在岁时中, 既是节气, 又是节日,盐城民间很重视这个节日, 已形成许多习俗。因为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农谚说: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又说“清明谷雨紧相连, 浸种春耕莫迟延”。清明, 又是一年中的第一个“鬼节”,祭祖和扫墓尤为盛行,且为隆重。 旧时, 民间兴提前两三日做。祭祖时,家族每户1人,相聚于宗祠内, 对着挂有一块大白布的“祖先轴子” (上面写着 “祖上亡灵” 姓名) 叩头, 烧毛昌纸,有的族户还于此时续修家谱。祭后, 同家族的人按班辈长幼依次入席,共吃祭祖酒。这叫做集体祭祖。清明这一天, 每一个家庭均备菜“辞先”,焚化纸钱。俗云: “新坟不过礼,老坟清明节”, 即清明就去坟头上用泥土块压上红黄纸,这叫“填坟”;用红黄纸钱装的标纸, 叫做“安坟签”。初葬的叫“上新坟”, 后人在新坟前要供饭菜、烧纸钱。有些地方还用彩纸剪成“苍龙”,插在坟头上焚烧,同时向新坟头上扔小馒头,这叫“上坟”。此外,农村的多数人家要在门檐上面插上柳枝, 以示可以避灾,街上人纷纷到野外“踏青”。现时,寒食焚火、祭祖插柳及其它迷信活动已大为减少,填坟、植树、踏青、扫墓等习俗尚存,并增加了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烈,邀请老干部、老党员等作报告,教育后人等新内容。

  盐城有“未到清明先禁火”之说,它说出了清明节(又称寒食节) 的由来。相传在春秋时期,一伙奸臣想谋害晋国大公子重耳,大臣介子推保护重耳离开了晋国,流亡在外,走到一座大山迷了路,晋公子重耳饿得头昏眼花,再也走不动了,晕了过去。在这危难之际,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救了重耳的性命。重耳望着介子推的腿肚子,感动不已,流着热泪,说道:“你这样待我,我将来该怎样报答你!”介子推说:“我不求公子报答,但求公子不忘我割肉的心意,愿你以后做一个深知民间疾苦的清明的国君。” 1 9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重赏流亡期间跟随他的人,却忘了介子推。有人在他面前替介子推叫屈。重耳猛然想起旧事,深感惭愧,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介子推就是不去。重耳见介子推不来受赏,就亲自去请,介子推不愿意见他,已经背上老母亲躲进了绵山。重耳又带人上绵山寻找,又没有找着。这时,有入献计: “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重耳依计下令举火烧山。火后, 只见介子推背着老母在一棵烧焦的大柳树旁死去了:重耳望着介子推母子的尸体跪拜一阵,不禁失声痛哭起来,哭了一阵, 又拜了几拜, 哭后, 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的树洞里有一片写着血诗的衣襟。诗曰: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事后,重耳下令,把绵山改名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 纪念介子推,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不许生火,只能吃冷食。

  第二年的寒食节,重耳领着群臣来到介山,在山下寒食一天, 第二天穿着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这时,重耳看到那棵死柳树已经复活了,长出一条条绿枝,随风起舞,他敬重地走到老柳树跟前,小心地折下一枝柳条,编了一个圈儿戴在自己头上。祭扫后,重耳想着介子推要自己“治国清明,做一个清明的国君” 的话, 随把那棵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于是这一天就成了后来人们为死者扫墓祭奠的日子。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