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苏北沿海的民心长城“宋公堤”

来源: 盐城史志网 时间:2021- 03- 12 浏览次数: [ ]

在2021年3月3日召开的全省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省委书记娄勤俭动情地讲述了“宋公堤”“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几个鲜活例证。空中俯瞰黄海岸边的海堤公路,像卧龙,如玉带,勾画出盐城东部沿海独特的城市轮廓,而穿行而过的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滨海港,则是镶嵌其中的一颗明珠。80年前的历史风云重现眼前,共产党、新四军胸怀为民情怀,历尽千难万险修筑捍海长堤宋公堤的这段重要历史,历经斗转星移,如今已成为盐城党史上的光辉一页,成为新四军铁军精神的重要标识、盐城著名的红色地标,更成为盐阜人民心中不朽的丰碑。

    1941年初夏时节,碧空如洗。海风吹过黄海西岸广阔滩涂,风过处,一望无垠的芦苇迎风摇曳,如同滚滚波涛,与海浪浑然衔接。5月15日,这是一个永载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在苏北抗战史上影响深远、伟大而艰难的“民生工程”——被后人称为“宋公堤”的修筑拉开了帷幕。

盐城地处黄海之滨,先民傍海而居,曾以“瓢城”命名,意取“瓢浮水上,永不沉没”之意,期许安居乐业。可千百年来,沿海人民饱受海啸之苦,情形惨烈。据史料记载,每逢海啸,“屋庐遇浪而摧,人畜随波以逝。命顷顿刻,不闻呼号声,死在须臾,悉作含冤魂……

昔之稼禾千顷,今尽槁为枯黄;昔之烟火万家,今悉荡为平地。野乏青葱之色,田满斥囟之痕。”此情境,可谓生灵涂炭,哀鸿遍野。及至近代,阜东沿海曾发生灾难性海潮啸涌、咸水倒灌数十次之多。首轮《阜宁县志》记载了1939年8月29日,黄海沿岸地区遭罕见海潮侵袭时的情景,“飓风暴雨交加,从山东到长江口,沿海地带发生大海啸,滔天巨浪,排山倒海,铺天盖地,吞没了良田、荡平了村庄、淹毙了人口。苏北沿海数百里,纵深尽成泽国,若干万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毁于一旦……光是阜宁一县,死亡人口就达一万余众。”这年冬天,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代主席韩德勤迫于当地群众和阜宁开明士绅杨芷江等人的一再吁请,花费20多万大洋,费时数月,最后仅修了一条一米多高的小堤,因国民党各级官员层层克扣,偷工减料,海堤极不牢固,海啸到来,一冲即垮,被沿海群众讥称为“韩小堤”。

宋乃德:“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

1940年10月6日,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五纵队进入阜宁县境,8日,解放阜宁全境,10日建立了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时任八路军五纵队供给部长的宋乃德任县长。阜宁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伊始,百端待举。而黄克诚初到此地,就遇到海啸成灾,疮痍满目,难民遍野。目睹此凄惨景状,他决心重新修筑海堤,帮助群众战胜水灾,渡过难关,其拳拳之心在《黄克诚回忆录》中历历在目。

人民所盼,就是燃眉之急。然而,经阜宁著名士绅杨芷江等人吁请并受到刘少奇重视的修堤动议,并非一倡百应。许多人对共产党能否修成海堤持疑虑甚至抵触情绪,新四军军部领导人和阜宁县县长宋乃德,在地方士绅和群众中广泛宣传,最终促使修堤设想变成参议会议案。

这年冬日的一天,刺骨严寒伴着呼啸海风,盘旋在县城上空,冬日懒阳更显苍白。在阜宁商会所在地,正举行一场特殊的士绅座谈会,这是一次至关重要的会议,近百名地方知名地主士绅及工商界、文化教育界人士出席会议。主持会议的正是宋乃德。这位已有14年党龄的老党员,抗战爆发后曾参加山西省牺盟会,任过潞城县、晋城县县长,有着丰富的革命工作经验。会上,宋乃德开宗明义抛出议题,这议题正是苏北沿海人民性命攸关的修筑海堤议案。很快,讨论热烈展开。有力主修堤者,有消极畏难者,有怀疑观望者,甚至有竭力反对者。宋乃德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起身,代表县政府发表讲话:“共产党、八路军来到苏北,就是为了解救广大人民群众于水火。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他动情地表示:“无情的海啸年复一年地摧残、毁灭着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百姓家破人亡,抗日民主政府绝不能坐视不管,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这海堤一定要修。”35岁的宋乃德真挚诚恳的讲话赢得热烈掌声,给当地士绅留下深刻印象,但因民主政府刚刚建立,部队供给尚需筹集,修堤工程浩大、耗资巨大、民力调配等诸多现实难题,各方众说纷纭,未能形成决定。

刘少奇:“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再小也是大事。”

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新四军领导人高度重视筑堤工程,1940年11月23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刚迁到盐城,中原局书记、总指挥部政委刘少奇就接到宋乃德递交的《关于批准修筑海堤的报告》。刘少奇看后坚定地说:“新政权刚刚建立,要办的事情千头万绪,但是应该先抓大事。什么是大事?凡是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再小的事情也是大事。”第3师师长黄克诚对宋乃德说:“这是一件关系民生的大事,再困难也要修筑,这不仅仅是修一道海堤,而是筑起共产党部队、新政权同广大人民群众联系的坚不可摧的桥梁。”他与宋乃德详细讨论具体困难,提出主导意见,并指定宋乃德具体负责筑堤。中原局书记刘少奇也明确作出指示。1941年2月,阜宁县第一届参议会在阜宁硕集召开。会议再次郑重讨论修筑海堤之事。黄克诚、张爱萍、刘彬、曹荻秋等苏北、盐阜区党政军领导到会重申抗日民主政府坚持修筑海堤的决心。宋乃德代表阜宁县政府表态:修堤全部费用不由人民负担,盐阜沿海盛产食盐,盐税可观,以盐税抵修堤费用;先发行公债,日后归政府偿还。

抗日民主政府的决心和诚信得到大部分参议会成员的认同,修筑海堤的提案最终获得通过,以宋乃德为主任的“修堤委员会”宣告成立,同时决定发行修堤公债100万元,以工代赈,万民上阵,新四军第3师部队在人员和财力上全力支持。

然而,修堤之难,不完全在于与自然灾害抗争,更难在修堤过程中要与日伪顽的谣言、武装扰乱和破坏进行斗争。如阜宁城内一时传出流言,“八路军在此不会长久,修筑海堤是共产党导演的一场骗局”“新四军是借征民夫筑堤为由抽丁当兵”等。尽管如此,在修堤委员会领导下,公债发行、粮草筹集、民工动员等工作全面推开。但就在动员广大民众认购公债之时,阜宁全境又谣言四起。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不甘于黄桥决战的惨败,派出大批特务,欺骗、恫吓民众,迫害干部和民工。公债发行异常艰难。原需发行45万元债券,预计5月中旬开工、汛期之前完工的,但5月初仅售出10万元。箭在弦上、迫在眉睫。延误工期,将失信于民。宋乃德毅然决定:海堤工程按时开工,大堤分北、南两段,先修北堤。

张爱萍:“只要有好的领导,就能移山填海,创造人间奇迹。”

筑堤的消息不胫而走,沿海民众奔走相告。开工之日,场面壮观。工地上,民工如潮,川流不息。立柱搭棚,推车扛锹,担粮运料,磨粮筛面,挑泥的号子声、车轱辘吱呀呀的转动声,响成一片,一派繁忙景象。民工从不足千人猛增至近万,两万后勤群众争先恐后,热火朝天,构成浩浩荡荡的修堤大军。

施工过程中,黄克诚、张爱萍、曹荻秋、宋乃德等党政军领导人多次到施工现场视察工程进展情况。宋县长带头挖了修堤的第一铲土。张爱萍看到浩大的劳动场面,对人民的伟力无限感慨:“我们的人民是勤劳勇敢的,只要有好的领导,就能移山填海,创造人间奇迹。”中途,黄克诚得知民工粮食短缺,立刻将刚购入的12万元军粮,全部无偿接济民工。民工备受鼓舞,干劲倍增,工程进展迅速,仅用15天,北堤即告竣工。

有道是“寒不挑河、夏不打堆”。6月,南堤开工后适逢梅雨季节,卤潮泛滥,所筑堤堆易遭水淹雨浇,极不牢固。又逢时疫流行,许多民工病倒了。南堤修筑历经艰难险阻。据阜宁县水利工程委员会《工程纪要》记载:”7月1日,时疫发生。2日开始大雨,连续多天,水深过两尺,不堪工作,病者十之三四,大部逃回家中,旋因宋县长等再度坚持,实行排水,又发《告工友书》,征伕归堤,赓续修筑。……”当时,宋乃德正患疟疾,高烧40度,仍带病跋涉30多千米,坚守工地,指挥修堤。黄克诚亲临海堤工地,扛锹挖土,鼓舞士气。 

陈振东:“我为筑堤而来,今为筑堤而死,死而何憾!”

南堤虽然仅有18千米,但施工过程却危机重重,险象环生,除了经历军民共堵“五丈河”,迎风斗雨战海潮等种种艰难困苦,还遭到日伪军阻挠和破坏,甚至不断制造谋杀事件,如震惊盐阜的“尖头洋惨案”。工地上的部分干部和民工遭到敌特杀害。一时间,民心浮动,给筑堤带来更大困难。对此,黄克诚立刻命令新四军第3师第8旅23团官兵进驻海堤,保护修堤干群生命安全。

阜宁县八滩区地主豪绅势力雄厚,土匪迪特活动猖獗,敌情相当复杂。危急关头,青年共产党员陈振东临危受命,担任八滩区区长。当时,土匪顾豹岑为害人民,屡遭新四军打击,其担任伪军团长的侄子顾德扬仇恨在心,司机报复。在南堤竣工前夕,陈振东在工地指挥施工期间,被混进区队任警卫班长的敌特出卖,遭10多个匪徒捆绑,押往敌据点耦耕。面对匪徒的威逼利诱,陈振东怒斥痛骂,面对酷刑,他大义凛然,毫无惧色:“你们要杀我,就把我带到海堤上。我为筑堤而来,今为筑堤而死,死而何憾!”这声音如洪钟,响彻寰宇。匪徒终将陈振东绑押到千秋港一大海船上,残忍地截去他的双腿,将其抛入黄海。真可谓“丹心练就报国志,碧血铸成捍海功”。

阿英:“生灵数百万,翘首仰英风”

    1941年7月31日,历经千难万险的长90华里的沿海捍海大堤,终于胜利竣工。新堤建成不久,恰逢海啸翻腾而至,比1939年海啸水位高20公分,冲击时间延长20分钟,但新堤屡经冲击,岿然不动。沿海民众跳跃欢呼、额手称庆,他们由衷讴歌共产党,讴歌抗日民主政府。人们将此堤媲美宋代名臣范仲淹曾在苏北主持修筑的范公堤,誉为“宋公堤”。

著名戏剧家阿英抵达盐阜区时,宋公堤已竣工一年,他所到之处,无不听闻宋公堤跌宕起伏的修筑过程和其中的生动故事。当地一首民谣更给阿英留下深刻印象:“由南到北一条龙,不让咸潮到阜东。从此不闻冲家祸,每闻潮声思宋公。”阿英在其日记中如此记述:

“晨,就场中读《新华报》,有于岩《宋公堤》特写一篇,详述阜东筑堤经过,不仅艰苦,且极富于戏剧性,显示我军除对敌伪残酷斗争外,对于自然斗争,亦在无限迫害中开展,颇思设法一阅此次建筑海堤之全部档案,并至阜东考察,并详为访问主要当事人,期能成一大剧本……旋军长来访,余告以《宋公堤》写作计划,彼极同意,并愿予以便利。”阿英梦萦情牵,终于完成1.5万言《苏北伟大的水利工程建设——宋公堤》。这是迄今对宋公堤记述最为详细的纪实文章,史料翔实,饱蘸情感。该文开篇即赋五言诗:“壮气凌云上,雄才一代中。孤军驱暴虏,只手拯哀鸿。苏北干臣重,淮东障海功。生灵数百万,翘首仰英风。”盐阜区新创刊的杂志《新知识》分两期予以连载。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