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芷江

来源: 盐城史志网 时间:2025- 04- 28 浏览次数: [ ]

杨芷江(1890~1947名湘,字芷江,别号老叟。爱国民主人士。祖籍溧水县,生于今滨海县临淮乡。幼时天资聪明,10岁能诗能文。毕业于淮安府中学堂,后随四叔杨继山赴南京,就读于两江师范及江南高等学堂,继又赴安徽学习法政法律。民国3年(1914)毕业后,经堂兄杨润(财政部印刷局局长)推荐,先后任塞北关监督等职。民国9年,任河南督理靳云鹗的秘书长和直、鲁、豫巡阅使驻北京办事处处长等职。因才华出众,与洛阳的杨运史(吴佩孚的秘书长)、杨瑟君共称“洛下三杨”,名闻遐迩。民国15年(1926),任绥远托克托县(现属内蒙古自治区)禁烟局局长;民国16年,任青岛盐务运转公署副使;民国18年任安徽省区长训练所秘书。民国19年闲居南京。

杨芷江自步入宦途,任职不到 10年,辗转奔波于冀、鲁、豫、苏、皖5省之间,先后更职6次,饱尝政局动荡之苦,虽有报国之心,却无施展才华之处,加之身患重疴,锐气大减,无意于升官晋爵。民国20年(1931),悄然还乡。民国28年,强台风过境,致生海啸,浮尸狼藉,惨不忍睹他目击心伤,带头捐助,拯救生者。他亲手起草的《阜宁县沿海潮灾募捐启》,委婉凄侧,催人泪下,殷实富户及往来商贾被启文所感,纷纷解囊救灾恤难。他还向国民党江苏省政府呼吁“堤堰复修,蓄淡刷卤”,并奔走游说。在舆论的压力下,韩德勤政府明令拨款20万,但几经克扣,再除去行政费用,实际不足11万,结果仅修了一道低于高潮位的海堤,他大失所望。为不弃前功,复撰文呈省政府,请求再拨款以增高堤身,得到的批示是“应毋庸议”4字。第二年海啸又起,全堤崩溃。杨悲愤填膺,赋诗曰:“捍患未周无远虑,堤防重决有深悲。桑田坐看成沧海,庐舍行间痛别离。”“人将春熟还艰食,我为年荒发浩歌。劫运纷乘靡底止,问天不语奈天何?”他曾将那两年呼吁的文稿,编辑成《吁天录》明纪其事。民国301月,阜宁县县长宋乃德慕名拜会杨芷江,当宋县长询及如何取信于民以利军民团结时,他慷慨陈辞,建议发还民枪,以安民心;兴筑海堤,以定民居;创办盐场,以抒民困。宋县长笑领采纳。杨的3条建议的全部实施,沿海群众生活和生产有了保障。是年秋,在杨的倡导下,各盐场负责人把家里枪支拿出,成立盐警大队;又做工作,将贫农潘开藻自发组织的民兵大队人枪和开明士绅吴剑虹的自卫人枪先后拉到盐警大队来,组成90多人的武装队伍。这对维护盐场和地方治安起了很大作用。此后,他分3批将人枪交给阜东独立团,编入地方部队。

“皖南事变”后,杨芷江结识了刘少奇、陈毅、黄克诚等领导人。民国30年(19412月,阜宁县第一届参议会召开,杨当选为副参议长;民国312月,阜东县参议会宣告成立,又当选为阜东县副参议长;民国3110月,又当选为盐阜区行署行政委员会委员。杨擅长诗文,与陈毅相识不久即成文字密友,常以诗相酬。10月,盐阜区参议会开会期间,陈毅多次邀请他及名绅庞友兰商谈组织“湖海艺文社”。陈毅亲作“开征引”,并荐杨起草了“缘起”,杨成为“湖海艺文社”发起人之一。至民国31年,先后住过他家的有文学家车载父女、音乐家贺绿汀、画家鲁葬黄克诚师长的爱人唐棣华、盐阜区行政公署副主任贺希明的爱人刘德观等人。宋乃德夫人陈宜芳还在他家生了孩子,取名宋海生。爱国七君子之一的邹韬奋先生来盐阜区考察,不料耳病严重发作,又值日、伪军发动大规模“扫荡”。在紧急情况下,黄克诚师长派人用轿子送他到杨家隐蔽。民国32年春,日、伪军再次向盐阜区大“扫荡”。当时三师师部将6麻袋抗币(盐阜区货币),两大木箱银元和金条,以及20多块印制钞票的底板运至杨庄,杨当即着人妥善埋藏。由于日、伪军来势迅猛,逼近杨庄时,埋伏在他家的20多位同志已来不及疏散。他火速采取应急措施:让车载伪装成塾师,找几个小孩当学生,所有女的换上便衣,扮成亲属和亲戚,部分男的分散躲到庄上佃户家;邹韬奋和贺绿汀随他出走。最后终于转危为安。

民国 36年(1947)下半年,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区、乡农会错把杨芷江列为斗争对象。陈毅听到这一消息,立即写信,派人前往制止。不料送信人还未到,杨已在群众斗争中不幸逝世。时年57岁。民国37年秋,土改复查时,阜东县委为杨芷江平反,并恢复名誉。杨芷江毕生最爱读《史记》、《资治通鉴》。他文笔流畅,述理透辟,字斟句酌,耐人寻味。“宋公纪功碑”及“新四军盐阜区抗日阵亡纪念塔"碑文皆为他所撰。他著有《晚成轩诗文集》6册为亲笔正楷抄写,惜毁于“文化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