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一个让人打开心扉的地方
“盐城,一个让人打开心扉的地方。”这句崭新的宣传语配上精美的画面——盐城城市形象宣传片在互联网、央视四套频繁播出,让盐城的魅力展示在全国观众面前。芦荡湿地中迎风寻鹤的女孩、蓝天白云下自由翱翔的鹤群、幽旷田野中奔跑跳跃的麋鹿、繁花似锦的“中国郁金香第一花海”、高楼林立的魅力新城……这些美丽的场景浓缩在这10秒内,一一呈现,深深地打动了人心。
2014年,盐城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稳定趋好态势,是江苏省环境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根据环保部发布的全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排名,9月盐城空气质量全国排名第四、10月盐城空气质量全国排名第九,是江苏省唯一连续两次进入全国排名前十的城市。盐城全年除2月、7月,空气质量一直在全省13个地级市排名第一。全年优良天气271天,占总天数的74.2%。“盐城好空气”逐步成为盐城新名片和城市品牌,“洗肺之旅”渐成时尚。
清新的空气环境来自优质的生态。盐城拥有太平洋西岸最大、最完好的滩涂湿地,蓝色海洋与绿色陆地在这里奏起了华美乐章,生物的多样性在这里诠释人与自然的和谐。天工造物,水草丰美的泻湖型湿地构成了盐城多区域的独特地理风貌。“海洋、湿地、森林、生物多样性,这是构建生态城市的基本四要素。盐城的优势在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生态空间,而生态盐城的建设,就是依赖于尊重资源、利用资源,让生态文明建设‘绿’起来!”盐城市委书记朱克江对盐城好空气如是概述。一直以来,盐城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为总抓手,把生态文明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普惠的民生福祉,实施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坚持以环境容量倒逼产业转型,以资源禀赋推进绿色发展,着力建设天蓝、水清、地绿、宜居宜业的美丽盐城,让人民共享生态发展成果。
2014年11月3日,《人民日报》以《让发展真正绿起来——来自江苏盐城的新观察》为题,专题报道盐城绿色发展。
一、蓝天工程
自2011年9月开始,盐城市政府正式启动蓝天工程,先后颁布实施《关于实施蓝天工程改善大气环境的意见》《盐城市大气污染预警与应急处置工作方案(暂行)》《盐城市大气污染源清单编制工作方案》《盐城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文件,成立市大气污染防治办公室,建立健全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通过工业污染治理、控制交通污染、控制城市大气污染、宏观调控、从源头控制项目审批、综合执法监管6条措施,实施工业废气治理污染防治工程、城市扬尘污染防治工程、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程、秸秆污染防治和综合利用工程四大重点工程,同时,加强餐饮服务业油烟、城市下水沟恶臭、挥发性有机物等其他污染源废气治理,推进空气质量更好更优。
工业废气污染防治 实施最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率先实施化工园区废气治理,开展重点行业烟、粉尘治理,加强对钢铁、石化、化工、建材、纺织等重点行业达标整治,加强全市化工园区和市区印染企业大气污染防治,加大对挥发性有机物等有毒有害气体的治理力度,取缔、关闭供热管网覆盖范围内的以燃煤、杂物作燃料的小锅炉。至2014年年底,全市化工园区由2006年的10个减少到4个,化工企业由735家减少到336家,市区关停、搬迁化工企业91家,大市区成为“无化区”。2014年,在工业污染防治、燃煤锅炉整治、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机动车污染防治、扬尘综合整治等方面实施工程项目200多个,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企业22家。盐城8家电力企业16台锅炉通过加强脱硫、脱硝工程治理,2014年分别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2867吨、5454吨;15家电厂和8家水泥企业开展除尘提标改造,2014年减少烟尘排放1762吨。环保、质监、工商等部门通过联合执法,整治燃煤锅炉70台,其中关停48台,改清洁能源22台,2014年10月28日,市区主要的大气污染源盐城热电有限公司2台发电锅炉被关停,市区小锅炉数量从2006年的726台下降为216台。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治理,42家重点废气排放企业中有24家企业完成治理,其余18家稳步推进。
城市扬尘污染防治 建立健全城市扬尘污染防治机制,全面推行“绿色施工”,推广施工扬尘防治方案报监制度及扬尘控制责任人制度,控制城市拆迁和建设施工扬尘、道路扬尘及物料堆场作业扬尘;加强渣土车管理,严禁非密闭渣土车、带泥车和撒漏车辆进入城市道路;推行高效清洁的城市道路清扫作业方式;加强城市各类绿地建设,强化城市绿化的滞尘防尘功能,控制城郊结合部未开发建设裸地扬尘。加强港口、码头、车站等地装卸作业及物料堆场扬尘防治,防止风蚀起尘。2月,盐城组织开展建筑工地扬尘集中整治“双百日”行动,9月11日,专门对市区建筑施工、房屋拆迁等现场扬尘污染控制情况开展专项检查,督促建立扬尘污染防治责任体系和更加科学的城市保洁体系。盐城渣土车实现公司化运行、统一标识车身、放大车牌,新取得准运证的渣土运输车全部按要求进行密闭改造、安装GPS定位系统和车头专用顶灯。市民反映强烈的渣土运输管理,经过综合整治,基本杜绝渣土车带泥上路、抛洒漏滴等违规行为。同时,加强对道路上的垃圾和灰尘清扫工作,盐城大市区2500多名环卫工人从凌晨3点多一直到晚上10点30分都有人在路上。
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 规范机动车环保标志发放和管理,全市累计发放机动车环保标志76万枚,其中市区发放39万枚,未能领取绿色环保标志的车辆,加大限行区域检查和处罚力度,加快黄标车、老旧车淘汰,2013年淘汰报废老旧车辆1.8万辆,2014年淘汰1.3万辆。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快新能源汽车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交车、出租车“油改气”或“油改电”。同时组织实施全市油库、油罐车、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工作,油气回收治理改造率超过70%,全市油罐车油气回收改造工程全部完成。
秸秆污染防治和综合利用 依法划定禁止露天焚烧秸秆的区域范围,主要通过人查和机查相结合,全面禁止秸秆禁烧。市级成立2类督查组,组成9个秸秆禁烧驻点督查组,负责驻点所在县(市、区)秸秆督查工作,环保部门组成5个秸秆禁烧全市督查组,每个督查组负责2~3个县。县一级秸秆禁烧巡查组,每个县(市、区)都成立由环保局牵头的秸秆禁烧巡查组。镇秸秆禁烧村督查组具体到每个组,乃至田块。机查通过蓝天卫士“千里眼”,盐城全市有602个视频监控探头,每个探头可以实现5千米半径,360度、24小时不间断监控。2014年,盐城成为全省唯一未被环保部和省环保厅通报有秸秆焚烧火点的地级市。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鼓励利用秸秆生物气化(沼气)、热解气化、固化成型及炭化等技术发展生物质能,扶持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综合利用项目。盐城全市夏季麦秸秆还田面积34万公顷,位列全省第一,还田率80%。
其他大气污染源防治 开展餐饮服务业油烟整治工作,禁止在指定区域和指定时间以外燃放烟花爆竹,执行烟花爆竹销售许可证制度,禁止将焚烧后能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作为燃料使用,对城区下水道、排水沟进行整治,防止恶臭扰民。强化环境监管设施建设,盐城相继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16座、大气自动监测站16座、机动车尾气监测站10座。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监测能力由115项扩大到223项,各县(市、区)监测站监测能力由80项扩大到114项。全市化工园区环境监控平台日趋完善,实现对园区重点污染源和重要污染物的现场动态监测监控。
二、绿色产业
盐城坚持高端导向和创新驱动,推进转型升级,着力发展风电光电、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以及生态旅游、现代物流、移动互联网等服务业,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2014年,盐城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0%、23.3%和11.6%,房地产、汽车之外的产业贡献增加,智慧产业等新型业态加速呈现,经济增长稳定性、协调性、均衡性明显增强。盐城各地新上项目呈现“高、轻、新”特点,传统产业项目不断调轻调优。中电投、中粮、中海油、金风科技等知名大企业纷至沓来,投资项目也趋于“高轻新”。
2015年3月12日,《新华日报》以《盐城一个让人打开心扉的地方》为题,专题报道“盐城好空气”。
助推传统产业“变绿” 化工产业是盐城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市委市政府坚持合理有序健康地发展化工产业,2012~2014年,先后开展3轮化工专项整治,砍掉近三分之二的化工企业,大市区成为“无化区”,82%化工企业进入响水生态化工园区、大丰港石化新材料产业园、滨海经济开发区、阜宁澳洋工业园区四大化工园区发展,全年全市化工产业实现开票销售579亿元。在整治化工企业的基础上,年内,市政府颁布《全市开展化工园区环保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严格落实地方政府主要责任、园区管理机构直接责任、企业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工业与建设等部门主管责任、环保与安监等部门监管责任,全面加强对化工园区的环保整治。继续发展汽车产业,改变以汽车制造为主的偏重结构,壮大发展整车及零部件产业,组织整车及零配件博览会、中国房车锦标赛等活动,助理汽车服务产业发展。至年底,盐城有整车企业5家,全年实现销售620.4亿元,拥有规模以上汽车生产配套企业86家,零部件产业实现销售501.55亿元,整车和零部件比值达到1∶0.8。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市开发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启动区2.21平方公里,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亿元,建成省内首家新能源汽车产业主题展览馆、7万多平方米的研发和孵化基地,基本具备新能源汽车研发、展示、孵化、检测、服务、制造功能,成为全省第一家新能源汽车特色产业基地。1月,盐城被国家确定为第二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试点城市。至年底,盐城有26款新能源客车、轿车、专用车车型进入工信部汽车公告目录。其中,奥新公司纯电动专用车22款,东风悦达起亚公司纯电动乘用车2款,中大集团纯电动客车2款,盐城成为江苏省唯一同时拥有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和专用车的全系列生产企业的城市。全年全市实际推广电动客车413辆,电动轿车73辆,电动环卫车489辆,电动物流车262辆,全年合计推广新能源汽车1237辆,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228辆,加上2013年推广的18辆新能源汽车,累计推广1255辆。同步加快的还有充电设施建设。全年全市累计建成充(换)电站3座,交、直流电充电桩191个,其中盐城供电公司在全市各政府集中办公区域建成充电桩120个,普天公司在大市区公共停车场建成充电桩29个,市公交公司在大市区4个公交回车场建成充电桩42个。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盐城立足市情实际,结合资源禀赋,确定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高端装备4个主导产业,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车、海洋产业、航空装备3个先导产业为盐城发展新增长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年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0亿元。新能源产业按照“资源换产业、装备带电场”的发展思路,风电装备及光伏设备产业链逐步建立,形成“风光互补”新亮点。风电和光伏并网容量均占全省50%,风电整机生产能力达每年300万千瓦,光伏产业形成生产能力1吉瓦,盐城被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海上风电集聚试点城市。节能环保产业形成环保装备、环保滤料和节能电光源三大产业特色,形成盐城环保科技城、建湖县节能电光源产业园、阜宁县环保滤料产业园、开发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园4个主要环保产业集聚区,有长三角最大的节能电光源生产基地,有全国唯一的雾霾治理研发与产业化基地,环保产业园烟气治理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全国3%、全省9%的份额,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13亿元。海洋生物产业发挥资源优势,大丰海洋生物产业园“一园一院”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建成江苏海洋产业研究院,黄海药谷研发中试基地暨成药产业化项目已开工建设。至年底,盐城与国机、中航、中船、中建材、普天、哈电、国药等央企在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电动汽车、海水淡化、轻型飞机等多个新兴产业领域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以“城促产”打造环保科技城 自2009年成立以来,环保科技城坚持“科技为先、产业兴城”的发展理念,着重引进核心科技资源,筑起环保产业发展高地,规划建设50平方公里,是国内唯一雾霾治理研发与产业化基地,有企业7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7家。园区集聚科行集团、紫光吉地达、宇达环保等一批烟气处理本土优势企业,引进浙江菲达、福建龙净、北京万邦达、北京碧水源、中建材、复旦复华等国内行业龙头企业,与中科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美国西尔玛、法国、日本上岛等国内外“大院、大所、大学、大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阿里巴巴、中国大气网合作建立网上实时交易平台。园区建成科行集团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烟气脱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工业固废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研发平台,先后被评为国家环保装备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盐城环保科技城在园区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打造整个江苏省“低碳经济”的新板块,环保科技城内的低碳示范社区——绿园,运用了八大类28项前沿环保技术,是国家级科普基地,也是环保理念、知识体验基地。绿园平均每天接待参观者近千人,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旅游目的地。年内,盐城环保科技城被列入全省六大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之一。11月8日,第三届中国盐城国际环保产业博览会在盐城环科城举行,环博会设置烟气治理、污水治理、固废处理、绿色建材、国际环保、低碳生活6个展区,有100多个展位,吸引国内外160多家企业参展。江苏省政府决定将每年一度在南京举办的国际环博会转移到盐城环保科技城举办,并明确为永久性会址。凭借着产业集聚和支撑,大批科技人才在盐城环保科技城就业安家。
生态旅游“添绿增彩” 年内,盐城旅游城市形象亮相首都机场、北京西单LED屏、南京高铁南站等黄金区域。旅游微电影第二部《鹤舞盐城》获社会好评。大丰、滨海城市形象登录《朝闻天下》等央视栏目,中华麋鹿园通过创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专家评审,射阳息心寺、东台西溪旅游文化景区、大丰知青馆创建为国家AAAA级景区,黄海森林公园、阜宁铁军纪念馆创建为国家AAA级景区,杨侍农业生态园3家旅游企业(园区)获评全国旅游星级示范园区,丹顶鹤湿地生态旅游区等2个景区获评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建湖登达生态园、盐都泾口湿地风情园、大丰希望的田野等创建为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至年底,全市有旅游景点80多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8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14个,国家AA级旅游景区28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个,国家水利风景区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点)16个,省三星级乡村旅游区(点)4个,省二星级乡村旅游区(点)10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3个,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2个;有星级旅游饭店54家,旅行社133家。全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018.9万人次,全市旅游总收入201.1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年内,盐城获评第20届亚洲旅游业金旅奖·十佳绿色生态旅游目的地,最美中国·生态旅游、特色魅力旅游目的地。
三、清洁能源
盐城集海洋、森林、湿地三大绿色基因于一身,仅天然湿地就有6000多平方公里,国内最大的“风光渔”一体化电站落在东台,每年能提供近7000万度清洁电力。12月,国家能源局公布《全国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方案(2014~2016)》显示,盐城海上风电开发规模181.25万千瓦,占江苏开发总量的52%,跻身全国可再生能源利用第一方阵。至年底,包括风电、光伏及生物质发电在内,盐城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206万千瓦,占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近40%;全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达37亿千瓦时,占全市发电总量13.9%、全省新能源发电量60%以上。根据市发改委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盐城新能源企业累计发电量同比增长30%,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1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09万吨。其中,全市风电发电企业累计发电22.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78%。光伏发电企业累计发电6.1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1.96%。生物质发电企业累计发电8.4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31%。
发展绿色能源 在582千米海岸线上,盐城已建成184万千瓦装机容量的风电、光电及生物质电厂。全年全市新能源累计发电34.29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100万吨,相应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260万吨,相当于减少60万千瓦燃煤机组排放。盐城新能源发电量占比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最高,每100千瓦时的用电量就有11千瓦时来自新能源。加快节能技改工程。“十二五”以来,累计组织实施节能重点工程200项,总投资百亿元,实际节能60万吨标准煤以上。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实现清洁能源替代。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绝不突破省下达的年均4.11%的增幅控制目标。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推行电、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清洁能源替代高污染燃料,加快风能、光能和生物质能源建设进程。推广节能技术、产品,实施节能技改工程。重点开展落后电机、变压器和锅炉整治,推广高效节能工业设备,组织30项重点节能技改工程,力争节约15万吨标准煤。引进央企,推动盐城绿色能源开发,并带动风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链式发展。至年底,国华能源投资公司、金风科技、上海电气、中电投集团、中国三峡集团、大唐集团等国内风电巨头汇聚盐城。
新能源综合利用 盐城利用风电、光伏资源优势,推进新能源综合利用,探索风光渔、风电车、风电水等综合利用模式,推动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清洁能源当地消化率100%。9月,在南京召开的APEC中小企业部长会议上,作为会议唯一指定饮用水,“海露”的产品引起关注。海露是经过海水淡化后达到国家一级饮用水标准的纯净水,而丰海公司“海露”生产线是一个非并网风电和海水淡化集成系统,生产线所需要的电力来自自有的1台风电机组、3组储能蓄电池及1台柴油发电机,既能解决风电上网、脱网、弃风等难题,又能将新能源直接应用于海水淡化,减少网电所用燃煤消耗。位于盐城东台沿海的“风光渔”一体化发电站,上有风电,中有太阳能发电,下有水面养殖,实现了立体综合开发利用,不仅是全国最大“风光渔”一体化电站,也是全球单体最大的滩涂地面光伏电站,实现“一种资源,三种产业”,每年能提供近7000万千瓦时的清洁电力。至年底,这种发电站发电装机容量550兆瓦,占江苏沿海总量的三分之一。盐城风电车、风电水等综合利用模式也已推行,风电“海上三峡”和国家能源基地呼之欲出。年内,盐城获批创建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
四、生态保护
以绿促产,以绿惠民。盐城坚持生态保护,确保绿色建设可持续发展。
实施导向发展 规划导向。2014年,《盐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在全省率先通过环保部评审,《盐城市创模规划》通过环保部评审,《盐城市生态市建设规划》通过省环保厅评审。在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中,盐城采取“点轴式”,5个经济区开发面积仅占其沿海总面积的8.8%。东台、大丰创模工作通过环保部考核验收。盐都、大丰、东台、建湖国家级生态县(市、区)建设和市开发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先后通过环保部技术评估。东台国家生态镇实现“全覆盖”,并作为江苏唯一代表在全国农村生态示范创建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介绍。至年底,全市建成国家级生态镇30个,建成省级生态镇92个。全年全市获得2013年度省级生态补偿资金2.22亿元。激励导向。盐城在政策上向绿色发展倾斜,建立完善“使用资源要有偿、做出贡献要补偿、损害生态应赔偿”的机制。各级政府每年生态创建专项经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奖补资金等,成为撬动绿色发展的有力杠杆。对银行支持节能减排和绿色信贷项目,盐城实施风险补偿政策,鼓励当年新增贷款用于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固定资产投资。考核导向。盐城利用外资不再列入政府考核,而生态、民生指标占比超过60%,环保、安全考核一票否决。以往经济总量、发展速度的竞争,逐渐转向发展的质量、方式、后劲大比拼。针对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差别化评价考核制,将全市99个乡镇分为城关综合发展、工业主导和农业主导3类,分类考核,鼓励对生态保护有贡献的干部。
推进环境整治 开展美好城乡建设行动,全年完成1374个村庄环境整治任务。盐都、东台、大丰、建湖4个县通过环保部技术评估,创成国家生态县(市、区)。此外,盐城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重要湿地、清水通道等七大类,划为49个生态红线区域,均系开发禁区,其中陆域面积4076.43平方公里,自然湿地保护面积23.44万公顷。推进城乡河道整治,全年全市城乡河道整治工程完成投资8.4亿元,占年度计划112.4%。农村河道疏浚工程已竣工;大市区河道整治工程完成34千米;市区污水管网工程铺设污水管道50千米。开展市区老小区整治及农贸市场改造建设项目,全年完成投资9207万元,占年度计划104.6%。新建的亭湖区大星、市开发区阳光世纪园、城南新区香苑东园3个农贸市场建成并试营业,盐都源缘农贸市场建成,海龙路、东河、大冈农贸市场改造完成并试营业。
实施绿化建设 以绿惠民,从最基础的铺绿开始。盐城全力做好沿海绿化、城镇绿化、道路绿化、村庄绿化“四大会战”,推进东台、大丰和射阳、响水、滨海5个万亩新林场建设,连续三年新增造林折实面积江苏第一。通过大量“造绿”“增绿”“补绿”,全年累计投入造林绿化资金26.35亿元,新增成片造林9400公顷,栽植四旁树木1200万株,完成森林抚育面积1万公顷,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4.41万公顷,新建绿色通道317.5千米,新建和完善城镇绿地730公顷,新增绿地366.78公顷,新增造林绿化面积9800公顷,新增和提升城镇绿地面积1400公顷。至年底,市区城市建成区绿地36.87%、绿化覆盖率40.5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97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面积31.48万公顷,林木覆盖率25%,生态绿色成为盐城的“金字招牌”。1月18日,盐城市获批2013年国家园林城市。
五、低碳生活
发展绿色节能建筑,打造生态宜居盐城。
绿色建筑 盐城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节能与墙材革新工作的通知》《盐城市发展预拌砂浆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市区太阳能热水系统推广应用和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制定《关于加快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市城乡建设局会同市规划局等相关部门先后出台《关于民用建筑工程实施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的通知》《关于全面实施雨水收集利用工程的通知》《关于住宅建筑设计安装电梯、外遮阳和太阳能热水系统的通知》《关于大力推广和规范应用居住建筑分户墙分户楼板、楼梯间节能技术措施的通知》等文件。建立完善建筑节能闭合管理体制。每年定期组织全市规模的建筑节能专项检查和质量巡查,并对检查情况进行通报,增强各方建筑节能意识。引进省内外绿色建筑新技术,在盐城备案的绿色建筑新技术成果162项,自主培育申报获省认定的科技成果34项。从2013年4月1日起,盐城所有新建建筑均能达到绿色建筑一星以上标准。而根据省住建厅公布的统计数据中,盐城市2014年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30个,在全省名列第二位;建成绿色建筑面积236.2万平方米,在全省位居第四位,列苏中、苏北地区第一位。2013年,盐城申报创建省绿色建筑示范城市,实施方案通过评审。盐城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技术发展在全省实现统一执行建筑节能65%标准等。在绿色建筑推广过程中,坚持典型带动,创建建筑节能示范工程。盐城工学院图书馆获批住建部低能耗示范工程、市第三人民医院获批省太阳能光热示范工程、亭湖区行政中心获批国家太阳能光伏示范工程。至年底,盐城有省级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示范区3个,示范面积420万平方米。
生态宜居 市委六届六次全会提出推进低碳环保、生态宜居盐城城建的新理念,把绿色发展作为盐城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战略来实施。2013年,盐城按照国家园林城市标准,推进公园绿地建设,每年排出100项以上“绿色盐城”建设重点工程,2012~2013年下达5批384项市区园林绿化建设任务,规划建设串场河景观带、大洋湾公园、东亭湖公园等公园绿地和60多个街旁绿地,新增城市公园绿地面积500公顷。2014年,盐城实施“精品园林工程”,努力达到“500米见园”的创建要求。实施大洋湾樱花园、卡迪欢乐世界、大马沟公园续建提升、鹤鹿同春公园改扩建、农示园等项目和一批街旁绿地,优化市区绿地系统布局和结构。倡导低碳交通。在盐城市区,有多条城市快速公交(BRT)车道专用线,站点密集。年内,盐城配套实施公交停车场、回车场6个,市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94%,市区新购公交车329辆,新开通公交线路17条,大市区实现市镇公交全覆盖,市区公交出行分担率15.9%,市区至大丰的公交专线开通。全市12个乡镇开通镇村公交。全面建成盐城市区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建成公共自行车站点250个,安装锁车器6600个,投放公共自行车6000辆。至年底,办理借车卡2万多张,借车次数35万人次。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1237辆。打造最美乡村。年内,东台市弶港镇海滨村、安丰镇红安村,大丰市新丰镇太兴村、大中镇新团村等12个村庄成功申报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试点。11月15日,盐城市盐都区郭猛镇杨侍村和大丰市大中镇恒北村入选第二届“江苏最美乡村”。
(严志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