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社会事业
一、城乡建设
2014年,全县城镇化率达51.2%。开展“城市建设突破年”活动,32个城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1.3亿元。县城坚持新区建设和老城改造同步推进,城东新区启动区房屋征收、土地征用全部完成,县城水库等重点项目全面启动,县城防洪工程全部竣工;港城城市设计通过评审,星海城市广场二期完成主体工程,淮海小区、福港星城小区等基本竣工。重抓4个市级试点镇村建设,双港镇兴华村新社区成为全市一流的统筹城乡示范点。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年疏浚河道280千米,新建垃圾池5500个,建成公益性公墓89处,平迁散坟1.04万座。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供水主管网实现镇区全覆盖,解决农村7万人口的饮用水安全问题。新建农桥139座,改建提升农村公路110千米,完成县道修缮24千米。
二、社会民生
2014年,响水县新增财力80%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20件民生实事工程投入17.6亿元。加快推进教育“双创”,开工建设中小学、幼儿园15所,新建校舍8.35万平方米,改造运动场地77片,基本完成全县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改造。全年完成专利申请量823件,其中发明121件;专利申请授权量273件,其中发明21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好人汪凤玲被《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介绍,廉政话剧《一梦醒来是早晨》在全市巡演,食品药品监管“助力微梦”活动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县级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基本公共卫生网格化管理做法,被国家和省市多家媒体报道。
创新干群交流平台 年内,响水县在全县152个村居建立“村帮办”制度和“周末夜话”干群交流平台,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村帮办”是指村“两委”班子和党员干部成立“村帮办服务站”,向办事村民解答有关问题,帮助解决急难问题,对村里无法解决的事项,由村帮办集中带到县、镇代办解决。“周末夜话”干群交流平台,就是针对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利用周末晚间农闲时间,进行宣传政策、讲农事农经、话发家致富、公开党务村务等活动,成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一把“金钥匙”。“村帮办”和“周末夜话”等创新做法被《新华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
三、人民生活
2014年,响水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1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64元。新增城镇就业768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61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91%。帮扶2.4万低收入人口脱贫,在全省22个重点扶贫县中唯一连续八年获“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7%以上,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上调13.2%,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达77%,城乡低保月标准分别提高至450元、340元,政府托底的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建立。新建和改造9所农村敬老院,县社会福利中心一期投入试运行。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10万平方米。在盐城市率先建立村务公开制度,“村帮办”“周末夜话”等创新做法被《新华日报》报道,城乡网格化管理模式在全市推广,被评为江苏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加强优抚安置、拥军优属、军民共建工作,获“江苏省双拥模范县”称号。
四、生态文明
2014年,响水县重抓省文明城市创建,市容市貌和市民文明程度明显提升,顺利通过省考核验收。重抓水环境和空气质量,饮用水源水质盐城市最好,PM2.5平均浓度全市最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全市最高。重抓秸秆综合利用,还田面积达5.11万公顷,夏秋两季秸秆禁烧实现“零火点”。重抓“绿色响水”建设,全县新增造林面积605.7公顷,新增和提升城镇绿化70公顷,林木覆盖率达26.9%、居全市前列。重抓生态县创建,新建污水管网18千米,四丰垃圾填埋场投入运行,陈家港镇创成国家级生态镇,小尖、黄圩、大有、南河、双港五镇创成省级生态镇。
(刘必升)
史载始于唐代的东南沿海第一关——响水县古云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