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新农村建设

一、农村改革
2015年,全市上下坚持把深化农村改革作为激发“三农”发展活力的重要举措,以机制创新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培育专业大户和职业农民、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至年底,全市发展家庭农场288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9603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12个。将农业政策、农业重点项目等向规范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先后在盐都区秦南镇开展农民合作社综合社试点,在阜宁县沟墩镇、响水县小尖镇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在大丰区恒北村开展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试点。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出现以富安茧丝绸公司为代表的“公司+合作社+农户”、宝龙集团为代表的“公司+种养小区+农户”、海大公司为代表的“公司+专业村+农户”以及多数龙头企业实行的“公司+订单+农户”等农业产业化模式。推进联耕联种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联耕联种自2008年在射阳县部分农民探索、2013年在射阳全面推开、2014年在全市推广之后,至年底,累计推广30.6万公顷。全市稻麦产区按照一位牵头人、一个合作组织、一套集成技术和基础设施、农机配套“3+2”的新型土地合作经营模式,加大政策扶持,加快基础配套,稳步推进。用市场机制,引导农民自愿流转土地,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发展6.67公顷~20公顷为主的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至年底,全市农机、植保、种苗等社会化服务组织702个。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全市开展此项工作的镇(街)131个。至年底,完成资料收集整理的村(居)1893个;完成工作底图绘制的村(居)1345个;完成入户调查的村(居)1170个;完成一次、二次审核公示的村(居)449个。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至年底,盐都、建湖、东台、亭湖等县(市、区)、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立并投入运营,大丰、阜宁、响水等县(区)筹建。对有稳定持续集体收入的行政村,特别是城中村、城郊村、园区村,以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管理为主要内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全市新增社区股份合作社60家,总数200家。
农村金融服务机制  组织开展银农对接活动,全年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授信16.55亿元,发放贷款13.05亿元。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村微型金融服务。全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总收入5亿元,其中高效农业保费收入2.5亿元以上,主要种植业保险覆盖率80%以上,高效农业保险保费占农业保险总保费的50%。全市有小额贷款公司42家,注册资本金51.8亿元;村镇银行7家,实现县域全覆盖。有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163家,互助金余额25.52亿元,投放余额21.12亿元。创新涉农抵押担保方式。盐都、东台、阜宁等地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抵押贷款试点,为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创业增收提供贷款支持。盐都区与江苏汇隆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及其合作银行(农业银行、江苏银行、邮储银行等)进行合作,为盐都区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体从银行贷款提供担保,农业经营主体以其具备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资源资产租赁经营权、农机具、农业生产设施、农田基础设施等非传统有效抵质押物作反担保。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组织开展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工作,开展金融稳定工作送下乡和金融生态县(市、区)争创活动,强化对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小额贷款公司等组织的风险管控。
二、富民强村
2015年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关于加快镇村经济发展的意见》《2013~2015年全市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考核奖励办法》《关于市领导2013~2015年挂钩帮扶经济薄弱村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设立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镇村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强化考评考核,推动镇村经济加快发展。健全扶贫开发机制,对低收入农户实行项目帮扶、政策兜底、“牵手致富”等精准帮扶措施;对经济薄弱村实行“三位一体”(第一书记驻点、单位挂钩帮扶、企业结对共建)帮扶行动;对重点片区及黄河故道高亢地区推进片区整体开发。年内,完成14.01万人4000元以下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脱贫,111个省定经济薄弱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8万元以上,基本实现新“八有”(有群众用户的“双强班子”;有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有高产高效的的农业设施;有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有持续稳定的集体收入;有先进适用的信息网络;有健康向上的文明村风;有村容整洁的居住环境)目标。
增加村级集体积累  全年全市2233个村(居)实现集体经济总收入14.95亿元,集体经营性收入10.76亿元。盐都、东台、大丰、亭湖、建湖5个县(市、区)通过省村级“四有一责”(有持续稳定的集体收入,有功能齐全的活动阵地,有先进适用的信息网络,有群众拥护的“双强”带头人,强化村党组织领导责任)创建验收,获评省村级“四有一责”建设先进县(市、区)。
减轻村(社区)负担  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认真开展减轻村(社区)负担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关于提升服务群众效能,切实减轻村(社区)负担的六项规定》,从村(社区)负担过重的组织机构、活动阵地、工作任务与指标、创建达标评比、信息系统、台账资料等方面入手,构建“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工作机制,推进村(社区)“回归自治、回归服务”。至年底,各县(市、区)平均清理组织机构24个,平均减少村(社区)工作事务19项,签订政社互动协议事务26项,平均压缩台账资料25项,清理考核评比36项。
推进村务公开  明确每年1月20日、4月20日、7月20日、10月20日4个时间节点为固定村务公开日。由单纯公开村级财务向公开村级党务、财务、事务、政务转变。公开形式更加多样适用。每个村除利用村务公开栏公示外,在农民集中居住点、道路路口、村民小组进行公开。重大村务事项,利用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上公开,部分县(市、区)通过“阳光村务网”向群众公示。对集体资源发包、资产出租、宅基地分配等涉及农民利益的重大事项,随时公开。对于多数村民或民主理财小组要求公开的内容,及时单独公开。各县(市、区)、镇(街道)、村(居)都成立村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确保这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能够落到实处。各县(市、区)在每个村务公开日后及时组织专项督查,确保公开效果。各地普遍建立村务公开监督机构和民主理财小组等民主监督组织。
三、脱贫攻坚
2015年,全市精准锁定低收入农户和经济薄弱村,坚持市县镇三级联动,户村片分类施策,扶帮促多措并举,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广覆盖的扶贫开发体制机制。为低收入农户量身定制项目带动型、培训就业型、创业致富型、惠民增收型等帮扶菜单。年内,《人民日报》头版专题报道盐城精准扶贫做法。
精准扶贫  4月,经排查确认,全市有12.52万低收入人口,其中有劳动能力低收入人口7.41万人、无劳动能力低收入人口5.11万人。低收入人口主要集中在射阳、阜宁、滨海、响水4县共11.59万人。实施产业帮扶有劳力农户增收脱贫,发挥联耕联种和设施农业的带动效应,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公司、大户+基地+贫困农户”的多种生产经营模式,加大扶贫小额贷款投放力度,落实农业保险垫缴、农田机耕机收免费等特惠政策,促进贫困农户从土地产出上增收入。全市联耕联种服务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50%,设施农业发展到13.33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16%,全年投放扶贫小额贷款3.16亿元,带动贫困农户人均增收3400元。实施购买公益性岗位、组织劳动力技能培训等形式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安排公益性岗位1.1万个;举办各类贫困劳动力培训班245期,培训劳动力3.25万人次,实现转移就业2.8万人次。低保兜底保障无劳力农户同步脱贫。健全特殊困难人群社会救助体系,将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农户全部纳入保障体系,做到应保尽保,确保实现同步脱贫。针对5.11万无劳动能力低收入人口中还有1.36万人未纳入低保,9月底全部办理到位。组织近7万名机关党员干部与低收入农户结对帮扶,捐赠结对帮扶资金4582万元,对部分已脱贫但基础薄弱的“一有三缺”(有劳动能力,缺资金,缺项目,缺技术)户继续实行项目帮扶,防止因病、因灾等因素返贫。
经济薄弱村扶贫  2014年全市集体经营性收入低于15万元的村有391个,其中省定经济薄弱村111个。2015年将391个经济薄弱村全部纳入帮扶范围。针对111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大多没有集体资源、资产,更没有集体经营项目,集体增收乏力情况,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办、市经信委联合下发《关于在未达新“八有”省定经济薄弱村中开展“三位一体”帮扶行动的实施意见》,选派111名机关优秀干部担任经济薄弱村第一书记,其中处级干部8人,科级干部51人;安排249个有经济实力的直属部门挂钩帮扶经济薄弱村,利用各单位自身资源优势,帮助经济薄弱村增加集体经营性收入;牵线落实302个规模企业与经济薄弱村结对共建,利用国企民企资本、技术、人才和管理等优势,帮助经济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市委选派的15支帮扶工作队、各县(市、区)委派驻178支帮扶工作队,驻点帮扶薄弱村落实产业帮扶项目,增加薄弱村经营性收入,同时为各“后方单位”牵线搭桥,开展好党员干部“牵手致富”活动;安排29名市领导挂钩帮扶30个发展难度较大的经济薄弱村,市财政每村奖补50万元,县、镇再配套不低于100万元,推进资产收益扶贫,确保物业租金收入高于15万元。各县(市、区)参照市里模式组织150名领导干部挂村帮扶。
重点片区扶贫  继续对省定灌溉总渠以北片区,市定阜宁渠南片区、射阳河南片区重点实施整体帮扶,切实改善片区基础设施、民生事业、产业结构。安排市直部门挂钩,统筹各类项目向驻点镇、村倾斜,确保区域经济加速发展,盯牢各项帮扶措施、帮扶政策到村到户到人。灌溉总渠以北片区整体开发方面,推进灌溉水系改善、高标准良田建设和土壤改良“三大基础工程”,为集体增积累、农民增收入搭建平台,省发改委确定的2015年渠北片区124个帮扶项目,全部启动实施;利用高亢沙质土壤,在2015~2017年拓展经济林果产业带2000公顷,当年完成666.67公顷成片经济林果建设;推广“旱粮+马铃薯+设施蔬菜”等高效栽培模式,新建6666.67公顷马铃薯种植基地;打造阜宁林果生态旅游观光带、响水云梯关生态旅游风景区,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互补互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片区所在县将各部门争取的项目资金、各类财政支农资金的60%投向片区,将新增财力的10%用于扶贫开发,至年底,筹集到位各类帮扶资金1.69亿元。对于市定阜宁渠南片区、射阳河南片区,继续选派15个市委帮扶工作队驻点帮扶,筹措帮扶资金1841万元,启动实施112个帮扶项目。
四、城乡统筹
2015年,全市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工作,9个县(市、区)完成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农村实事工程建设  至年底,全市村通公路实现全覆盖,大市区镇通公交基本完成,区域供水镇95个,解决251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0.86%,县(市)城污水处理率75%,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80%,城乡居民低保差距逐渐缩小(城市低保标准每人每月490元,农村低保标准每人每月380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际参保191.76万人,有121万人享受养老金待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587.48万人,人均筹资每年每人420元,基本实现全覆盖。累计建成星级村庄2743个,环境整洁村庄1.03万个。
城乡统筹示范带建设  盐都双新大道城乡统筹示范带围绕“四区”(城乡统筹先导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生态旅游集聚区、农村改革试验区)定位,在双新大道两侧打造尚庄番茄主题公园、潘黄仰徐休闲观光农业园、三官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和台创园、大纵湖大闸蟹养殖基地等规模农业产业项目,注重植入旅游元素,逐步将各项目串点成线,充实市区至大纵湖风景区目的地旅游路线间的重要景观节点。亭湖将市区与丹顶鹤保护区间331省道作为重点项目建设节点,打造盐城农展馆、海上花田、野生动物园等项目,创新向东向海生态旅游示范带旅游元素。2条示范带完成投资36.08亿元,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
市级示范试点镇村建设  明确18个村、18个镇作为市级城乡统筹试点镇村,分别由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各挂钩一镇一村。全年全市36个市级试点镇村实施项目98个,完成投资51.5亿元。至年底,36个试点镇村全部完成达标创建工作。
“一镇一示范社区”创建  根据《盐城市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盐发〔2014〕34号)关于加快“632”布点[6个县(市)城、30个重点中心镇和200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关于加强农村改革创新  以绿色发展推动现代农业建设上台阶的意见》(盐发〔2015〕1号)提出的开展“一镇一示范新型社区”创建要求,全市98个乡镇推荐105个农村新型社区作为市创建“一镇一示范社区”的示范点。至年底,纳入创建的105个农村新型社区按照市级统筹城乡发展试点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置标准,通过抓项目推进,社区功能和配置得到逐步提升。
(周庆干)

滨海县东坎镇新安村村民住宅小区。(陈其龙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