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盐城市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  冯  刚

综    述

2015年,盐城市全面贯彻中共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秉持“三先”(沿海当先、苏北领先、全省争先)追求,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完成“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和市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
经济运行稳步增长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4.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5%。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服务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8项指标增幅列全省第一位,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3项指标增幅列全省第二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制定出台稳定工业经济增长10条政策措施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6条意见,实行领导挂钩服务、部门跟踪服务企业制度,开展服务企业百日行动,稳定东风悦达起亚汽车公司产销水平,全年销售61万台;50户大企业(集团)开票销售1540亿元,占全市工业开票销售比重达到36%。德龙镍业成为继悦达集团、摩比斯、博汇集团之后全市第四家开票销售超百亿元企业。增加有效投入,推进“项目载体突破年”活动,新开工投资超10亿元重大项目28个,完成工业投资2003亿元,增长20.4%。着力培育新型消费业态,打造信息、健康、旅游等多点支撑的消费增长格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7%。突出抓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全市商品房库存去化周期由2014年年底的21个月降至17个月。推动外贸稳定增长,进出口总额突破80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51.2亿美元,增长16.6%,是全省唯一正增长地区。充分发挥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主渠道作用,全市存款和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长18.7%、18.2%。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落实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生产安全和公共安全、生态环保、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四条底线”,倒逼绿色发展、绿色转型。启动实施产业创新“十大工程”(汽车全产业链、新能源汽车、环保科技、海洋经济、清洁能源、大数据、智能终端、航空产业、金属新材料和健康产业),培育新增长点,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及其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00亿元,增长30.7%,高于工业增速18.7个百分点。制定出台《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向智能制造、绿色发展方向转变,四大支柱产业中20个子行业产值保持增长,汽车、机械成为千亿元级产业。加快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建设,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优化,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1.6%,提高0.8个百分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市级以上研发机构比重达50%以上,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两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企业数苏北第一,获省认定首台(套)重大装备数量全省第一,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到1.8%,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3.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44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28.7%,比“十一五”末提高10.5个百分点。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面启动“515”人才引进三年行动计划,累计引进市外非盐城籍高校毕业生1万多人。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盐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环保科技城、智慧科技城“两区两城”标志性产业创新高地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沿海开发取得新突破  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连接点、江苏沿海中部枢纽城市的地缘优势,实施“北联央企、南接沪深、西向开拓、东向出海”战略,逐步形成“东南西北”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推进省沿海开发“六大行动”(港口功能提升、沿海产业升级、临海城镇培育、滩涂开发利用、沿海环境保护和重大载体建设),实施市沿海开发三年行动计划,沿海板块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沿海五县(市、区)对全市工业和财税增长贡献率分别达到90%和50%以上。列入省沿海开发五年推进计划的78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626亿元。盐城港“一港四区”建成万吨级码头17个,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24%。启动建设南洋机场新航站楼,开通22条国内国际航线。对外开放合作取得新突破,成为中韩两国政府确定的产业园地方合作城市,省政府出台专项政策支持中韩盐城产业园区建设。盐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国家级高新区,盐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成省级高新区。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正式成立,苏盐、盐常等合作共建园区加快建设,国家级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3月,亭湖区盐东镇新龙村一景。(陈昌娣  摄)
城乡统筹迈出新步伐  中心城市现代化步伐加快,市区十大类112个城建项目完成投资151亿元,城南体育场、金融城等一批城市综合体全面建成,市区内环高架快速路网工程全面开工建设,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加快突破,跨区域引水的新水源地工程通过专家评审,并获得省政府批准。盐城至南京、徐州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当年立项、当年设计、当年开工建设,盐城至连云港快速铁路加快推进。阜建高速建成通车,实现“县县通高速”。发展现代农业,新增设施农业面积全省第一。实施“接二连三”(连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工程,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2000亿元。推进农村改革,所有镇和80%以上的行政村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累计推广联耕联种30.7万公顷。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完成5930个规划布点村庄整治任务,在苏北率先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十一五”末的52.5%提升到59.5%。
改革措施落地见效  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统一部署,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重点抓好简政放权、农村、医疗卫生、文化、交通和城市管理执法等方面一系列改革举措的推进落实,做到改有所进、改有所成。在全省率先制定市级政府“权力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市级部门(单位)行政权力事项精简73.6%,行政审批事项精简55%,实施建设项目“多图联审”、投资项目“多评合一”和涉企收费“一票制”,打造盖章最少、收费最少、材料最少、流程最短的“三少一短”政策服务环境。推动竞争类国企加大股改力度、政府平台类企业加快优化重组、公共服务类企业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全面整合城市资产资源,创新重点工程投融资体制,做到低息负债、适度负债、循环负债、永续发展。着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行涉企收费“一表一卡”制度,激活市场、搞活主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票销售增长达60%。研究出台加快镇村经济发展意见和众创空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8.17万户,增长30.2%;新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5.89万家,增长32.6%。
生态建设迈上新台阶  坚持以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抓手,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淘汰小化工、小钢铁等落后产能,推进沿海重点园区生态化改造,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达6.47%,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提高到7.2%。实施绿化造林十大工程、市区园林绿化十大工程,开展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创建工作,扎实抓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等工作,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考核基准数下降24.6%,空气质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全国前列。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实施空气清新、河道清澈、乡村清洁、城市清爽“四清”工程,市区核心区38条河道和农村河道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年度疏浚任务达到序时要求。清洁能源加快发展,全市风力发电量和光伏发电量分别占全省50%和40%,创新运用“风电车”“风电水”“风光渔”等“新能源+”商用模式,成为国家首批新能源示范城市、新能源海水淡化试点城市、新能源汽车推广试点城市。持续推进绿色盐城建设,加快沿海5个万亩林场建设,林木覆盖率达到26%,新增绿化造林面积全省第一,通过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考核验收和环保模范城市国家评估。良好生态有力带动观光旅游业的发展,盐城已成为中国十佳绿色生态旅游城市,全年接待游客总量和旅游收入总量同比实现翻番。
社会民生持续改善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投入548亿元,新增财力80%以上用于民生改善。20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年度投资113亿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28200元和15748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全省第一。实施新一轮促进就业创业工程,全市新增城镇就业8.95万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市新农合参合率100%,实施社会保险全民参保登记工作,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20世纪60年代初精减退职老职工生活困难补助和孤儿等八类特殊人群生活保障标准,织密社会保障制度网眼。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市720万常住人口免费享受11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中小学校舍建设工程,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全覆盖。加大精准扶贫力度,14万低收入人口完成脱贫目标,111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基本实现新“八有”(有双强班子、有科学规划、有高效农田、有特色产业、有配套设施、有保障机制、有整洁村容、有文明村风)目标。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切实做好安全生产、信访化解、社会治理等工作,全市信访总量持续下降,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作风建设得到新加强  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在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从严要求、坚持领导带头、坚持讲求实效4个方面下功夫,落实好讲专题党课、专题学习研讨、专题调研以及抓好整改落实和立规执纪等关键动作,把专题教育各项重点任务一件一件落实到位。推进“作风建设深化年”活动,倡导“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工作作风,勇于担当,苦练内功,不断提升履职尽责能力。落实全面依法治市要求,坚持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建立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终身责任追究及责任倒查机制。深化政务公开,自觉接受党内监督、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重视人民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年内,共有81个重要文件提交人大、政协和网上公示征求意见。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74件、政协委员提案228件,办结率100%,代表、委员满意和基本满意率100%。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按规则议事和决策,坦诚相待、相互支持、维护团结,在贯彻中央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要求、改进工作作风上做出表率。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在政府系统实行“一岗双责”,把政府系统的廉政建设与政府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年初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年终考核兑现奖惩,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廉政建设工作机制。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委“十项规定”,深化“四风”整治,公务接待、因公出国(境)、公车购置运行费用大幅下降,公车改革任务基本完成,群众对政府满意度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