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浪漫曲

时间:2014- 01- 07 浏览次数: [ ]


王海燕

 

幽谷出馨兰

 

 兰,有 “花中君子”之美誉。历代叱咤风云的戎马将军中,爱兰者,不乏其人。对于一代儒将张爱萍来说,他之爱兰,除了寄托爱国情思,则更有一番深意。

1974年秋,张爱萍写下了一首《咏四季兰》的诗:

自闲在幽谷,

祈降尘世中。

剑叶碧簪素蕊洁,

冰肌玉心融。

清香染满堂,

淡雅风雍容。

虽是岁寒霜雪夜,

芬芳胜春浓。

走进张爱萍的内心世界,你会发现,它如山一般大气磅礴,如海一般湛蓝深邃,更如溪一般清冽婉约。革命的豪情、爱情的悲欢,在张爱萍的精神世界里融合得那样完美,它将一代将帅的个性魅力最完整地展示给了世人。张爱萍与夫人李又兰相识相知于新四军军部,相恋相许于战火纷飞的抗日战场。他们半个多世纪生死相依的动人故事早已成为爱情的经典,而当年他们在苏北结下的战地情缘不正是对将军爱“兰”的最好解释?在张爱萍的眼里,“又兰”,即比超凡脱俗的兰更为圣洁秀雅;而李又兰则这样解释“爱萍”:“青萍、莫邪乃干将之宝剑。爱萍,即爱剑,‘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没有深切的爱,不会有如此精辟而透彻的理解。而将军的爱,更有将军独有的风采! 

就在张爱萍持金戈、跨铁马,爬雪山、过草地,风餐露宿,转战南北时,在与之千里相隔的浙江宁波镇海,名闻遐迩的北仑小港李家也并不风平浪静……  小港李家自清道光年间起家,不仅走出了一批商界领袖、实业巨子,更有大批在各个专业领域长袖善舞的成功人士。近代以来,李家为发展中国民族工商业和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的开埠作出过巨大贡献。  进入20世纪前后,李家第三代人才辈出,李又兰的父亲李善祥(1880——1954)便是一个历经几朝风云而始终追随历史大潮与时共进的人,一个立志效国丹诚不泯先人难以企及的实业家。他的业绩曾在辽西与浙东传为美谈。  抗战爆发后,深感实业救不了国的李善祥,毅然携眷回故乡,投身波澜壮阔的抗战洪流,组织民众抗日团体,并亲临战场,出没于枪林弹雨间,成为一名“60高龄的抗日救护队长”。 而他的夫人和儿女们则责无旁贷地成为了他的救护队员,年仅17岁的次女李又兰,和她的弟妹们也冒着危险活跃在这支救护队中翌年,他的四个儿女在他的支持下,投奔抗日,参加了新四军。

早在“九一八”事变后,李又兰就曾办了一份叫《黑鹰》的刊物,抨击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7·7“卢沟桥抗战爆发后,街头演讲、活报剧演出,她更是倾力而为之。平日里,李又兰踊跃参加家乡的抗日救亡活动,常深入农村宣传抗日主张。  这时的李又兰满怀一腔抗日热情,所以,当她一听说浙南的丽水有一个由国民党浙江省主席桂系黄绍举办的“抗日青年训练团”时,便迫不及待地带上弟弟李志光、妹妹李锦,和另外30多名热血青年一起,投奔而去。  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又兰看到了一则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招生的广告,不胜喜悦。延安,在当时进步青年的心中,它不是一片平凡的黄土地,而是巍巍宝塔山前、滔滔延水河畔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革命圣地。怎样才能去延安呢?

193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武汉成立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得知此消息的李又兰等青年便决定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请其介绍到延安去。他们由碧湖而金华,走南昌至九江。一个雪后初霁、春寒料峭 的傍晚,他们终于到达了武汉。汉口旧日租界中街89号,李又兰他们终于几经周折找到 “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办事处的一位高大英武的值班参谋接待了他们。李又兰他们一拥而上,七嘴八舌地说道:“我们要见周恩来主席,我们要去延安。”  值班参谋似乎并不急,他平静地对大家挥了挥手:“别急,你们别急。请听我给你们解释……”  李又兰不等他说完,连忙插道:“我们千里迢迢、千辛万苦来这里,就是要去延安,就是要见周副主席。我们有许多心里话要向他汇报。你若不答应,我们就不走  “周副主席日理万机,他实在太忙了,如果你们信任我的话,有事请让我替你们向汇报。” 值班参谋说。  谁知李又兰对他的回答并不满意,她扬起一张因生气而愈显可爱的圆脸,一甩短辫,执拗地说:“今天等不到周副主席,我们就不走  经过一番“舌战”,这位值班参谋显得有些招架不住了,他只得告诉他们周恩来深夜才可能回来,并劝他们别等了。不料他们竟三三两两在大厅内席地而坐,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势。值班参谋无奈地摇了摇头,自言自语道:“真拿他们没办法!”其实,他内心已被这群青年深深感动了。位值班参谋不是别人,正是张爱萍。

那晚,李又兰他们一直等到深夜,直至周恩来归来。周恩来兴致勃勃地接待了他们。他关切地询问了他们的情况,告知他们:“现在风陵渡已被日军占领,到延安去已很艰难,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已成立了,那儿很需要你们!”最后,周恩来让潘梓年为他们开了一张到南昌新四军办事处的介绍信……  在武汉,张爱萍和李又兰虽然是第一次相遇,但两个素昧平生的年轻人,给对方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约黄昏后

 

1942年1月下旬,华中局在阜宁单家港召开由各战略区主要负责人参加的扩大会议。  

在刘少奇的提议下,张爱萍作了“关于第九旅的工作”报告,对九旅的产生与发展、现状、战斗概述进行了实事求是、实实在在的介绍。  

翌日清早,一位新四军女战士给张爱萍送来一份文稿伴随着一声响亮的“报告”,“这是您昨天的讲话记录,请您审定,需要修改和补充的请写在旁边”。

张爱萍抬头看了看这位女同志,心头掠过一丝似曾相识的亲切感,但很快,他又将目光转向了文稿,立刻,他被那整齐、娟秀的字迹吸引他翻看着这厚厚一叠记录,不由得再次抬起头来,注视着眼前这位身材高挑、端庄清秀的姑娘。灰色的军装掩不住她秀美的身姿,军帽下是聪颖而明澈的双眸。见张爱萍的目光有些不同寻常,她的脸上也显出一副疑问的神情张爱萍觉察出自己有些“反常”了,便随即合上了记录稿“好吧,我回头仔细看。”

这天,张爱萍在灯下十分认真地阅读了这篇记录稿,他发现,经整理后,他的讲话已成了一篇不仅内容全面,而且重点突出、逻辑严密,又颇具文采、同时不失讲话者特色的好文章。他不禁问自己:“这是我的讲话?”自问之下,那位落落大方、娴雅中透着灵韵的姑娘的身影又出现眼前……  

翌日,张爱萍一打听,便知道这位姑娘名叫李又兰,是华中党校政治部组织干事,是被特地抽来会上作速记的。  这次会议间隙,大家提议请李又兰和另外几个女同志唱支歌。陈毅鼓掌赞成:“要得要得”。  

“好啊,不过最好是大家一起唱。我看还是先请陈军长用法语唱支《马赛曲》吧?”李又兰的倡议立刻得到一致响应。  张爱萍对李又兰又多了一份好感,并有了渴望进一步了解她的强烈愿望。  

苏北的隆冬,寒风刺骨,对于每天要承担大量速记任务的李又兰来说,一副手套,是呵护她纤纤玉手的最好保护神。虽然它是半截露指的,也有些旧了,但它毕竟很实用,李又兰对它竟有些敝帚自珍  

可是,这天会议结束后,李又兰发现手套不见了,这可急坏了她,就在她四处寻找却一无所获的时候,屋外响起了敲门声。  

“李又兰同志在吗?”  

打开屋门,门外站着的竟是张爱萍李又兰有些吃惊,忙立正对已任三师副师长的张爱萍行了个军礼:“首长好!”将让进屋里。  

看着李又兰一脸疑惑的表情,又看了看这间原本十分整洁的屋子似乎因刚刚翻找什么东西而显得有些零乱的样子,张爱萍哑然失笑了。这使李又兰有些窘迫了,忙解释道:“对不起,首长,我正在找一样东西……”  

没等她说完,张爱萍神秘地将藏在背后的右手举起来。  

“啊——”李又兰简单不敢相信她的眼睛,她心爱的手套正被张爱萍高高地举在空中,一种失而复得的惊喜脸上  

张爱萍故意拖长了语气,一字一顿地问道;“是—在—找—它—吗?”  

“谢谢您,首长!我真粗心。不过,它怎么会丢在您那儿了?”李又兰在感激的同时仍不忘自责,还巧妙表达了疑问。她的机智竟莫名地调动起了张爱萍平时表现不多的幽默和诙谐。  

“噢?那当然是它自己长腿跑到我那儿去的”   

一句话,逗得李又兰不好意思地笑了,她的笑,是那样好看,绯红的面颊上荡漾着笑波,天生的两弯柳眉下,一双十分生动的眼睛也笑成了两弯新月,温润的红唇被笑勾画出美丽的弧线。  

为了表达谢意李又兰再次敬了一个军礼:“感谢首长!”  

“哎,不要总首长首长的,其实我今天来,一来是送手套,二来可是有事相求,希望你不要拒绝哦!”  

“首长会有事求我,我可担当不起。”李又兰俏皮地说。  

“我想跟你学速记,看你能把漫无边际的会议讲话迅速完整地记下,并整理成那么漂亮的文章,我可羡慕很,怎么样?愿意收我为徒吧,李老师?”  “您是首长,只需讲话,何必要学速记呢?”  

“俗话说的好:‘艺多不压身’嘛,我觉得速记这项本领很重要,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用处一定很多,它甚至能够启示我们在处理任何事情的过程中突出重点,把握要领,提高效率……”  

张爱萍说那么认真,使李又兰十分感动。

果真,张爱萍挤出了中午、晚上的空闲时间来到李又兰那儿十分虔诚地学起了速记。  

偶尔休息下来的时候,他们会谈到彼此的家乡、经历,为彼此的故事所吸引,而当他们谈到武汉办事处个“固执的执班参谋”和“那群真的叫人没办法的青年学生”时,张爱萍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那天李又兰送记录稿给他时,他会有似曾相识的亲切感,李又兰也终于明白了他们为什么会一见如故。  

两个人的心走近了。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常常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从世道的变迁、局势的动荡,到革命的信念、人生的追求,从鲁迅、巴金到托尔斯泰、车尔尼夫斯基……然而他们讨论的最多的依然是眼下的战争。  

每次交谈,他们都有如沐春风的感觉,见李又兰时而沉静,时而活跃,时而眉头微蹙,若有所思,时而又笑意盈盈或神色灿然,张爱萍不禁暗暗赞叹:如此丰富、细腻而又生动的神态表情的变化该是丰富、深邃的心灵世界的一面镜子吧!张爱萍的心里骤然涌起了辛弃疾著名的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她有思想、有才华、美丽而温柔,她是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不可多得的女子。

而李又兰的内心呢?不也正是涟漪阵阵吗?张爱萍翩翩的风度、幽默的谈吐,此刻深深地吸引着她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在不知不觉中,半个月的会议快要结束了。张爱萍将要回到三师,而李又兰也要回到华中党校。朦胧的月光下,树影婆娑,月色迷离中,垂柳依依。他俩离别的脚步显得十分沉重。  

然而,儿女情长不是他们生命的全部,张爱萍更清楚自己肩上的责任。他终于在一棵古树下停住了脚步,深情地注视着李又兰皓月般明亮的双眸,轻声唤了一声:“又兰”。这一声呼唤唤起了李又兰心底的一丝酸楚。她鼻,一颗泪珠悄然滚落。  

张爱萍看到了。为了不使气氛太沉重,他故作轻松地说:“时间过得真快啊,20多天一转眼就过去了。不过,又兰这段时间里,因为有了你,感到很充实、很愉快  

说完,张爱萍在原地转了一圈,象变魔术似的,伸开双手,向李又兰展示了两件东西:一把带鞘的不锈钢匕首和一个军鸽腿上的银圈。他轻声说:“这都是战利品,匕首用来裁纸、防身,银圈倒像个小首饰,作个纪念吧。”  

张爱萍拉起李又兰的双手,把这两件特殊的礼物轻轻地放在了她的手心里。  

第二天一早,张爱萍也收到了两份特殊的礼物——一份抄写工整的刘少奇会议报告《战略与策略》,一个黑色封皮的记录夹。张爱萍知道,这是李又兰熬夜为抄写的,他更懂得李又兰的良苦用心:战略与策略,不正是一个军事指挥官应该精通并运用自如的吗?她是希望我成为一名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有勇有谋、指挥若定、百战百胜的一代将帅啊!小小记录夹,该是用来珍藏我们爱的记忆的吧!  

特定的年代有着特别的爱!  

离愁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好在华中党校在汪朱集,三师师部在孙河庄,两地相隔仅有15公里。路途虽不遥远,但他们尽力克制彼此的感情,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借鸿雁传递思念的。在战斗间隙,张爱萍给李又兰写了12封信。尽管信中说的无非工作学习,李又兰读着还是落泪了。她感到她再也不能面对一页页信纸来敷衍她的愁绪了,她想见他,哪怕只是短短的时光。  

其实,张爱萍何尝不盼望相见呢?可是战争环境留给热恋中的有情人相见的机会实在太少了。终于他有了空闲,他急切的心顿时变成了一支离弦的箭。于是,在风景秀丽的汪朱河畔,一个策马飞奔的英武军人的剪影在夕阳映衬下一幅美丽的画面……

这里的景色是迷人的。清澈的小河,波光粼粼,两岸灌木茂密,柳丝深垂,草丛间缀满各色小花,在微风中轻摆摇曳。春天的早晨总能给人美好的心境。张爱萍手持那架战利品相机,对着眼前的美景,对着早已沉醉于那片碧波清水之间的丽影对着那个英姿飒爽、头戴军帽、身着军装轻弄水波的姑娘……随着“咔嚓”一声,那一瞬化为了永恒。  欣赏着自己的杰作,欣赏着镜头下照片上那个娴雅、秀美的女子,张爱萍禁不住诗情涌动,顷刻间,竟如流水般泻于笔端:

春阳灿

暖风清

褥草茵

戏水涟漪轻荡漾

镜中人。

潺潺溪流净澈

青山绿水含情

忘返留连迷幽境

凝冰心。

这是张爱萍的心语,青山绿水尚且含情,那个留“情”于方寸之间、寓“情”为“溪水长流”的镜外人,又怎能不“忘返留连迷幽境”呢?

 

溪水总长流

 

相聚是短暂的,很快,他们又将投入各自的工作,张爱萍又忙于组织部队整训了。他先到了住在苏家嘴的七旅,后又到了八滩,待到二十四团整结束,他意外地得到了陈毅代军长关于他和李又兰婚事的特批件,承载着军部领导对这对忠贞恋人的深情祝福。其实,陈毅早对他们的恋情,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了。

张爱萍内心的喜悦是以言表的。他要赶快将这一喜讯告诉他“梦中的新娘”。  1942年8月8日的傍晚。那个在张爱萍一生中永远值得纪念的黄昏。

张爱萍向着自己心爱的姑娘策马飞奔。胯下的枣红马格外善解人意,它仿佛已感受到主人的欣喜与急切,不用扬鞭便四蹄生烟,急驰而去……马背诗人是不甘寂寞的,那爱的诗行在心底尽情流淌:

“身披彩霞跨轻鞍,快马再扬鞭。人约黄昏时候,绿水小河湾。

眼前又是那片清澈幽静、见证他们爱的誓言的清清小河湾。天空中满是绚丽的彩霞,犹如曼的婚纱。近了,近了,距离自己心爱的人近了。  依然是昔日熟悉的汪朱河畔。而此情此景下的它更有徐志摩笔下的康桥意境:“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他看到了,他看到他的新娘了,他跳下马,向她飞奔而去……  “又兰,我们结婚吧!”他的声音很大,有些颤抖。  李又兰听得很真切,但她仍然有些不敢相信,又问了一遍“你说什么?”  “我们结婚吧,陈军长在我的结婚报告上批示同意了,还以笔相赠,作为贺礼呢!”张爱萍兴奋地摇着李又兰的双肩,大声说。然后不顾一切地将李又兰拥在怀中。  “什么时候?”  “今天”。  “今天?!”  “对,今天!”张爱萍语气那样坚定因为他坚信这不是他一个的声音,这是他们共同的心声。李又兰抬头仰望着张爱萍写满幸福的脸,思绪飞回了遥远的天边:他们武汉邂逅他们促膝交谈这位战场上的骁勇干将,玉帐的军中才子,而今不仅仅是自己崇敬的首长,更是自己亲密的爱人。李又兰温柔地依偎在张爱萍的怀里,任幸福的感觉在心底蔓延、蔓延……  晚霞渐渐褪去,远处是澄碧的天空。  不知何时,她耳畔响起了张爱萍低声的吟诵:

天轮镜,

柳梢巅,

照寸丹。

战场结伴,

相见恨晚,

同难同甘。

多么美妙的诗句!在光与影的交揉中,飞动着醉人的情韵。而诗的结尾又旋即由景及人,由情及理,层层递进并推动感情的升华。  那天,原本澄碧的天空中突然下了大雨,那雨下得那样酣畅淋漓,在一对新人看来,不正是天公为他们助兴吗?  手捧着陈毅的结婚贺礼,张爱萍和李又兰对视良久。以笔相赠,寓意深长。对一对文化情侣而言,有什么比送笔更为恰当的呢?   新娘默默地接过了笔,十分细心地用针在笔杆上刻上了一个“萍”字。  三天后,张爱萍便投入了全师规模的军政大整训、大检阅工作,李又兰也回党校自己的岗位了。  不久,为粉碎日伪军对苏北抗日根据地空前大规模的“扫荡”。华中局决定党政军实行一元化领导,时任三师副师长的张爱萍身兼八旅旅长政委、盐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盐阜地委书记。组织上决定地方党政机关和部队非战斗人员及女同志疏散各地隐蔽。  有战争就有生离死别。丈夫肩负重任,率部坚持原地斗争,已有身孕的李又兰为了不拖累丈夫,让他毫无牵挂地带兵打仗,将要离开这里,踏上漫漫的巅簸之路。  临别前,这对爱侣制订了3项“君子协定”:一、孩子出世后,李又兰承担抚育的重任,并不以家庭事务牵扯张爱萍带兵杀敌、驱寇兴邦的精力;二、正直自立、好学、有所作为是孩子成长的目标,也是李又兰教育的重点;三、夫妻俩任何时候都不以任何理由溺爱孩子。  李又兰海县的八大家(现属射阳县)到盐东的三师政治部,远涉黄海,穿越东海,由上海到宁波老家远郊的乡村,这漫漫千余里的风雨兼程、水陆巅簸,已身怀六甲的李又兰硬是挺过来了。

尽艰险、几经辗转后,李又兰终于回到了母亲身边,那个在腹历经磨难、早已迫不急待要来到世间的小生命也于不久降生了,他便是他们的长子。李又兰为他取名“张翔”。  

战争给人类带来伤痛,也为英雄驰骋准备了“舞台”。此时的张爱萍正经历着反“扫荡”战斗血与火的考验。然而刀光剑影中挥不去的依然是铁血柔情。仿佛是心有灵犀,战场上的张爱萍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的扉页上写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我在战场上牺牲,请通知我的爱妻李又兰……”下边清楚地记述了她娘家的地址。他不愿他的爱妻在他一旦遭遇不测后,陷于无望的期待。他希望她有更好的未来,爱到无私才是真爱。  将军自律曾立下“三”,即“出家忘妻,出门忘乡,出阵身”。他把“忘乡”、“忘身”置于其后,而将忘妻置于首位。而此时,妻子吉凶未卜、音讯杳无,他又怎能不对她牵肠挂肚呢?然而所有这一切都被张爱萍深埋在了心底,紧张的战争形势不容许他有太多儿女私情,他唯有在心里默默地祈祷:“又兰但愿你早日平安回到我的身边  一天,焦虑中的张爱萍收到了一封由盐阜地区益林镇胡毅转来的一封信,上写“张有信”收,看着这三个字,张爱萍心头一热,这是又兰的字,她一定平安了,她在盼我的回信!很快,远在千里之外的李又兰也收到了一封署名“爱你的有信”的回信……  

1944年8月,也就是他们结婚整整两年之后的8月,对爱人魂牵梦萦的李又兰早已归心似箭了。她把孩子托付给母亲,便匆匆踏上归程,同时请浙东队政委谭启龙电告张爱萍。  多么令人惊喜的消息。其时已任四师师长的张爱萍有些望眼欲穿了,可无数次长堤翘首望归却又无功而返,张爱萍不安了,他的心是被烈火灼烧般的疼痛,因为他知道归途的险恶与艰难。“又兰,又兰,你一定要平安归来啊!”他无数次在心里呼唤着。  

事实正如张爱萍所预料的一样,李又兰在回苏北的途中冲破重重关卡、历尽风雨漂泊不算,更经历了惊涛骇浪、桅折帆破、九死一生的生死考验。  得知她启程归队的消息已经两个月了,张爱萍陷入了痛苦的煎熬之中。  

洪泽湖畔,大雁长空飞行,突然雁落栖湖畔,对着那个在岸边伫立良久的身影“嘎嘎”鸣叫……一缕情丝涌动,心弦上的旋律悄然流淌:  

金风起,  

南归雁列洪泽栖。  

洪泽栖,  

天涯望断,  

两眼迷翳!   

雁足八月知归期,  

孑身十月无消息。  

无消息,  

角声阵阵,  

梦魂依依!  

真爱总能感动上苍。李又兰总算平安回来了。当这对久别重逢的爱人咫尺相对的时候,张爱萍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又兰原本红润的脸庞,显得那样憔悴、苍白,丰盈的体态也显消瘦了许多,真可谓“人比黄花瘦”了张爱萍心里涌起阵阵酸楚,他轻拥着爱人,无限怜惜地抚摸着她的黑发,眼睛潮湿了……

 抗战终于胜利了,但内战又打响了张爱萍在破击津浦铁路顽敌的战斗前夕不幸脑部受重伤。李又兰立刻年幼的次子张胜赶往前线,亲自护送张爱萍去后方医院,一路上翻山越海,从苏北到胶东,走烟台跨渤海至大连……爱的力量支撑了她,也最终治愈了他。  

张爱萍与李又兰的战地浪漫曲透着英雄的气概、民族的尊严,有着爱情的悲欢、革命的情怀,它听 雄浑壮阔,又温婉柔情,它充满着青春的激情,更显得高古而飘逸……

  摘自《剑指江淮--抗战时期的张爱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