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解放区军民积极准备向日伪开展战略大反攻的时候,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1945年5月,德国法西斯投降,日本帝国主义陷入四面楚歌绝境。7月26日,中美苏联合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8月8日,苏联宣布对日作战,并向中国东北进军,仅20多天作战即击溃日本陆军精锐关东军,毙俘日伪67.4万多,有力地促进了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早日到来。
在此国际形势下,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大反攻正在加快进行。8月9日,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应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密切而有效力地配合苏联及其它同盟国作战”。10日,朱德总司令命令全军向被包围的日伪军发出最后通牒,限其向当地抗日军民投降。同时决定如遇日伪武装部队拒绝投降缴械,即应予以坚决消灭。但在抗战胜利在望,全国人民迫切盼望从此走上民主、独立、繁荣、富强的建国道路时,蒋介石为了独吞胜利果实,恢复对中国人民的反动统治,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利用所谓的合法地位垄断受降权利,一方面要解放区人民军队“就原地驻防待命”。不得向日伪“擅自行动”,一方面却命令他的嫡系部队“加紧作战”,“积极推进”,“勿稍松懈”。同时又就地委托伪军将官为国民党将领,改编伪军为国民党军队,并要伪军“负责维持地方治安”,拒绝向人民投降。
对蒋介石的阴谋,解放区抗日军民早有觉察,8月11日,中共中央在致各战区电中指出,“应集中主要力量迫使日伪向我投降,不投降者,按具体情况发动进攻,逐一消灭之”。并且强调“要以胜利的内战来制止内战和消灭内战”。8月15日,新四军军部对口伪发出通牒,勒令华中各地日伪必须立即向附近地区抗日军民投降,否则将予以坚决消灭;新四军第三师司令部兼苏北军区司令部、苏北行政委员会也联合发出通牒,命令苏北各地伪军、伪组织在10天之内向附近部队和专署、县政府接洽投降,如拖延或负隅顽抗,即以武力强制解决,反正待命者,予以宽大或奖励,敦促各地伪军“希即猛醒,求取自新之路”。
在这样的形势下,盐城地方武装和广大民兵配合一师、三师主力,在境内向依然顽固不化,拒不向人民投降的日伪发动猛烈攻势,拔除了日伪众多分散小据点,迫使盐阜区日伪不得不向主要点线收缩集中。在根据地军民的有力打击下,此时日伪军只孤立地占据盐城地区的淮安、盐城、东台等重要城镇并凭借这最后一隅,以图残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军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国人民为之浴血奋战的8年抗战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消息传到盐城,各地党政军民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兴奋异常。根据地内到处是欢笑声、歌唱声、锣鼓声和鞭炮声,仅一夜间,阜宁城大街小巷贴满了“庆祝抗战胜利”!“敦促伪军投降”的标语。盐阜区各地还分别举行了庆祝大会,欢庆的人们扭起了秧歌,跳起了龙舞、踩高跷、荡旱船、洋溢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
然而残敌尚未最后肃清,内战危机亦日趋显露,蒋介石采取与日伪合流,积极反共的政策,抢占日伪占领之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因此乘胜扩大战果,肃清残敌,反对国民党篡夺胜利果实,已成为根据地军民迫在眉睫的任务。
为了迅速解放苏北全境,三师计划首先攻克淮阴、淮安两座县城,然后逐步扫清全部残敌,最后解放盐城。正在这时,新四军军部命令三师向淮南津浦路西出动,和二师会合,准备与企图东犯的桂系国民党军决战。这样三师原定扫清苏北残敌的计划遂暂时搁置。在三师主力进至津浦路西侧之时,国民党军已抢占了津浦路沿线重要城市及交通要道,进入蚌埠、徐州地区。在此情况下,华中新四军欲阻止国民党进占重要城市,或在其前进中歼其一路已不可能。如新四军集结于津浦路西侧,旷日持久,则会失去肃清根据地内残敌的有利时机。为此,黄克诚和二师师长谭震林联名向军部建议,将二师、三师主力调回路东,夺取铁路一段,牵制桂军,主力一部回师肃清苏北、苏中各城市伪军,创造苏中、苏北大根据地,为以后长期作战准备战场。黄、谭建议很快得到了中共中央和新四军军部的同意。三师部队在黄克诚率领下,随即回师苏北,发动了两淮战役。
淮阴、淮安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苏北名城,两城相距17公里,形影相对,屹立在京杭大运河旁,扼南北水路交通要冲。驻守两城伪军分别修筑炮搂、地堡、护城河,并在四周布满铁丝网,构成以城墙为骨干的防御体系。新四军三师在黄克诚的指挥下,采取集中兵力,分割包围,各个歼灭敌人的办法,首先以十旅攻克淮阴,拔除了日伪镶嵌在淮海区的一颗钉子。在攻克淮阴城战斗胜利的鼓舞下,三师从津浦路东调回第七旅,加上第八旅和地方武装,发动了对淮安城的攻击战。
驻守淮安城的伪军为吴漱泉独立旅及保安支队等,共约5000余人,另外还有李云霈等伪政府人员数百名,他们在抗战胜利后,按蒋介石的旨意,摇身一变改编为国民党军队,依据坚固工事,拒绝向人民投降。为了孤立淮安之敌,在攻打淮阴前几天,淮安、涟东两县地方武装及民兵对淮安城实行警戒、围困,断其粮草。同时积极开展政治攻势,散发标语、传单、写信或动员伪军家属进城劝说,有力地动摇了伪军守城的信心,以致后来新四军攻城时,大多数伪军都放弃抵抗,纷纷缴械投降。9月22日,在师参谋长洪学智的总指挥下,三师第七旅、笫八旅,淮安县独立团、射阳县独立团等发起了对淮安城的攻坚战。首先对守敌实施炮火袭击。八旅二十二团通过挖掘地道,把一枚敌从飞机上投下而未爆炸的500磅大炸弹运至淮安城西南角引爆成功,一营、三营随即奋力突破西门、南门、使伪军精心设置的防线开了一道口子。接着七旅十九团、二十团和淮安独立团先后从东南、东北方向突破城墙一线防御,各部队迅速即向纵深穿插,追歼敌人,经两小时激烈战斗,守城伪军大部被歼和投降,仅剩伪旅长吴漱泉、伪专员李云霈率残部700余人依托钟鼓搂及楚王殿继续顽抗。新四军各参战部队很快汇集到一起,将残敌严密包围,在八旅旅长张天云的指挥下,实施多路进攻,仅30分钟即将该敌全歼。伪旅长吴漱泉在化装逃跑时被当场击毙。淮安之战,共毙伤伪旅长以下400余人,俘伪团长以下4350余名,缴炮5门,轻重机枪50挺,各种长短枪3800余支,其它军用物资甚多。在战斗中,新四军指战员亦伤亡170余名。
两淮战役前后,三师地方武装又连克响水口、陈家港等盐阜重镇,并且控制了灌河两岸,解放了淮北盐场,歼伪徐继泰部近千人。在南线,先后解放了龙冈、大冈等重镇。至此,苏北、苏中、淮南、淮北四块解放区联成一大块大的战略根据地。苏北根据地仅剩盐城尚为伪军占领。盐城成为一座孤城,荧荧束立,形影相吊,岌岌可危,处于根据地军民的强大包围之中。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依靠美国援助,积极准备发动内战,同时为了蒙骗舆论和拖延时间,又假意和共产党举行谈判,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共商“国家大计”,为了揭露蒋介石的阴谋,尽可能争取国内和平,同时取得内外舆论的同情,中共中央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组成中共代表团飞抵重庆和国民党进行谈判。针对蒋介石的反革命的两手,中共中央在积极争取通过谈判解决国事的同时,指示全党作充分的精神准备,以自卫战争击破国民党的进攻。
当时国内形势是战和不定的状况,国共两党力量对比,仍然有很大悬殊,共产党领导的力量还不足以制止蒋介石发动内战,共产党控制的地区还较分散,分别处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东南沿海,如不收缩集中,形成联成一片的大的战略根据地,就很难独立长期地坚持可能发生的大规模战争。反过来,如不对来犯的国民党军队进行大规模决战,坚决粉碎其进攻,也不足以保卫联成一片的大的战略根据地,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三师师长黄克诚于9月14日发电报给中央和军委,提出了对当前形势和军事方针的意见和建议。在建议中他提出调5至10万部队进入东北,迅速在东北创建总根据地。9月19日,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在取得当时在重庆谈判的毛泽东的赞同后,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
《目前任务和战略防御部署》的指示,明确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同时指出“争取控制东北,以便依靠东北和热、察两省,加强全国解放区及国民党地区的人民斗争,争取和平民主及国共谈判的有利地位”。为此提出向南要收缩战线,集中力量,准备对付国民党的大举进攻,以保证人民抗日军队主力完成向北发展的任务,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胜利后战略方针的一个重大转变,对以后的人民自卫战争有着极大的影响。
为了贯彻这一战略方针,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战略措施,从全国抽调大批主力部队进东北。新四军三师在两淮战役结束后,原准备继续扩大战果,一举攻下盐城,但在9月23日接到中央命令,要黄克诚率三师主力立即开赴东北,参加东北自卫战争。9月28日,三师部队四个旅加三个特务团共35000余人,在师长黄克诚的率领下,与并肩战斗5年的盐阜人民依依惜别经淮海区踏上了向东北进军的新征程。
三师部队自1940年南下以来,其师部、七旅、八旅以及军部独立旅(曾归三师领导)都曾在盐阜区战斗过,特别是八旅长期驻守盐阜区,为开辟、巩固盐阜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保卫盐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粉碎日伪对盐阜区的扫荡、蚕食、伪化,作出了极大的牺牲和贡献。另外三师主要领导人黄克诚、张爱萍、洪学智等,在频繁的战斗中,辗转盐阜乡村,他们一方面指挥部队战斗,一方面关心着盐阜人民的生活,在长期的共同战斗、生活中,他们和盐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感情,当得知三师部队要离开盐阜北上时,盐阜人民恋恋不舍,挥泪相送。三师指战员也十分眷念这块他们曾为之战斗5年的土地以及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然而为了争取民主、和平,为了全国解放,他们又不得不告别盐阜,此情此景催人泪下。
三师北上后,留在苏北的地方武装还有35000余人。根据上级决定,盐阜区地方武装和苏中部分地方武装编为华中野战军第十一纵队,继续坚持盐阜原地斗争。
三、收复东台城,解放大中集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两台地区日伪惶惶不可终日。东台县党政军民迅速动员起来,配合苏中军区四分区主力,向敌占市镇和交通要道发起强大的政治攻势和军事攻势。在8月15日至8月25日的10天中,东台县10000余地方武装和民兵配合新四军围困和攻打了境内伪据点40处,先后收复李堡、角斜、富安、安丰、梁垛、丁溪、草埝、白驹、刘庄、龙王庙等日伪长期占据的重要据点。在抗日军民强大的政治、军事攻势的震慑下,驻东台城的日伪军于8月30日弃东台城向泰州撤逃。9月1日,中共东台县委、县政府、县独立团进驻东台城,不日设立东台城城防司令部,查封汉奸财产,开展市政工作,维护社会秩序。
东台城收复后,县境的台北垦区经济中心大中集、裕华、新丰镇仍为伪旅长谷振之盘踞着。
谷在抗战期间,充当日军鹰犬。日军投降后,谷自恃军事实力,暗中与国民党军队接上关系,等待收编,为了不让其再为非作歹,拯救垦区人民,两台军民决定取断然措施,将其彻底歼灭。
谷为保住自己的巢穴,在大中集镇的四周筑了两、三米高的土圩,上面遍插竹签,并有13座明堡与暗堡分布在四周的要道,圩外设有铁丝网,网外筑有壕河,河中放有滚钩。谷逆旅部设在镇内东北方向,另筑有大圩、壕河、碉堡等工事。
9月8日,东台独立团开始向伪据点裕华方向运动,准备围歼盘踞该镇的谷第三大队叶步发的部认。叶闻讯后急逃大中集。东台独立团在大中集东七里半予以伏击,打死打伤其数十人,余敌逃至大中集。
9月11日,苏中军区五十二团奉命围攻新丰镇,在火力威胁与政治攻势下,盘踞在新丰镇的谷逆第四大队王福山率其一部投降,余则在突围中被歼。
9月11日晚,在苏中军区四分区司令员张震东和政委卢胜指挥下,分区主力部队对大中集实施包围,并根据获得的敌方防卫情报和当时连日淫雨、河水猛涨等实际情况,制订了从大中集南北夹攻的作战方案。特务二团主攻南门以及西南方向,特务一团围攻北门以及西北方向,东台独立团围攻东门。
攻城部队到了前沿阵地后,为了减少部队在进攻中伤亡和发挥炮兵近距离袭击敌堡的威力,在人民群众支持下很快打通了城南门外二里半内所有民房墙壁,将炮位设在与敌堡仅一河之隔的油坊里。为保障部队的南北交通,垦区2000余名民兵在战前冒着大雨,一夜工夫就在大中集东边的二卯酉河上筑成大坝,搭起两条浮桥。一位老奶奶感叹地说:“和平军造碉堡,拉夫半个月,也没做成。新四军筑坝、搭桥,几千人争着干,一夜工夫就搞好了,本事真大。”为了做好后勤工作,垦区近万名民工参加了支前。当地群众献出大量木材、毛竹等军需物资,仅棉花被胎就达千余条,有力地支援了战斗。
12日晚2时许,攻城炮兵接指挥部命令,发起炮击,当时天正下着雨,能见度低,但英勇的炮手准确地命中目标,将土圩边上的大碉堡打开了几个大窟窿。
13日凌晨,攻城部队发起了一次攻击,守在四门的伪军,一面胡乱地扫射机、步枪,一面不断向谷逆呼救告急,弄得谷逆首尾难顾。谷一方面向下级赏田许愿,另一方面向泰州、南京的上司求援,但远水救不了近火,于是组织力量,企图从东北向外突围。然而主攻北门的苏中四分区特务一团,早把敌退路堵得死死的。
13日下午3时左右,总攻大中集战斗打响。敌人以机枪封锁攻城部队前进道路,加之河中滚钩缠住泅渡战士的身体以致部分同志饮弹牺牲。为突破敌人壕河,二团另一部分部队在团机关枪连火力掩护下,分别于新街南端壕河和南门西面的子午河上架设浮桥,但遭到守敌机枪交叉火力的压制,架桥一时难成。于是战士们用大方桌蒙上几条湿被子,当作“土坦克”向南门正面桥头推进。经过激烈争夺,南门终于被二团攻破,敌二大队高炎一部被歼。至此二卯酉河以南获得解放。
接着,二团五连战士冲到贯穿大中集二卯酉河边与守在大桥上的伪军接上了火。敌人依靠皮花夹子作工事,几挺机枪不停扫射,冲锋在前战士不幸中弹倒下,部队追击受挫。五连长立即命令战士避开敌人正面火力,迅速兵分两路,侧插桥头。利用桥边房屋作掩护,以集束手榴弹,连续向皮花夹子上扔去。手榴弹的爆炸,引起洋夹子着火,顿时烟火冲天,敌人惊慌地放弃大桥,向旅部溃逃,攻城部队像潮水般地涌向大中集,冲向东北角,直捣伪司令部。
担任主攻北门的特务一团,在当地群众帮助下,用芦笆压住壕河里的滚钩,奋不顾身,冲过阻碍,迫使敌人纷纷缴械投降。一团攻进北门后,扫除了守敌。担负佯攻东门的东台独立团,此地也突破敌人防线,进入了大中集。南北两路攻城部队,同时向伪司令部发起攻击。这时,伪旅部已慌成一团,谷逆气急败坏,冲进旅部监狱将恒太乡乡长齐家修等6名抗日志士杀害,随即窜到厕所旁举枪自杀。枪声刚响,二团二营五连战士冲上前去又补了一枪,捅上一刺刀,结果了这个垦区的“草头王”。
下午约5时,阳光洒满大地,红旗在大中集上空飘扬,人民群众涌上街头,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欢庆解放,欢迎为人民立功的子弟兵,欢迎以东台县县委书记胡辛人代表的县区接管工作人员。不久建立大中集特区公署,迅速安定了社会秩序。
这次战斗共生俘谷逆伪参谋长吴瑛、伪大队长叶步发、高炎等官兵以及镇区公所自卫队、警卫团地方武装千余名。缴获重机枪43挺、炮4门、掷弹筒7个、步枪900余支、快慢机11支、驳壳枪70支、手枪10余支、自动步枪一支、电台三架、马达二部,电话机10架、卡车两辆、手榴弹2000余颗、子弹20000余发及其它军需品若干。第二天上午,根据广大群众强烈要求和党的“首恶必办”的政策,将罪大恶极的吴瑛、赵英、叶步发等人绑赴镇北郊镇压。
大中集解放后,东台境内无敌踪。
节选自《盐城人民革命斗争史 1919-1949》
中共盐城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