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民主力量的发展壮大,决不是国民党反共派所甘愿的。早在1939年底,国民党就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军事进攻华北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坚持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使反共派在华北战场上遭到了惨败。1940年,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党加紧政治诱降以及英美政府对国民党的扶持,蒋介石反共气焰嚣张,决心将军事进攻的矛头转向华中抗日民主力量,并加紧反共活动。7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七中全会,讨论了限共、防共问题。蒋介石提出了所谓“中央提示案”,阴谋把华中新四军全部赶到黄河以北。10月,又以最后决定的形式,命令新四军在一个月内全部撤离华中。同时,指挥其宣传机构竭力诬蔑新四军,为发动大规模的反共高潮作舆论准备。军事上,密令顾祝同、汤恩伯、李品仙、韩德勤部30万军队,准备对新四军大举进犯。12月下旬,蒋介石下达了将新四军“一网打尽,生擒叶(挺)项(英)”的反动密令。
1941年1月初,皖南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9000余人奉命开始北移,准备渡江坚持江北抗日战争,但当行进至茂林地区时,突遭国民党军7个师8万余人的围攻。新四军奋起还击,浴血奋战8昼夜。至14日,除2000余人突出重围外,余4000人被俘,2000余人壮烈牺牲,叶挺军长身陷囹圄,项英副军长惨遭杀害,新四军遭受了惨重损失。
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蒋介石竟于1月17日发布反动命令,宣布新四军为叛军,撤销了新四军番号,将叶挺军长“交军法审判”。同时,命令汤恩伯、李品仙部大举进攻江北新四军。至此,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达到了顶点。
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全力展开了反击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国内反共派的嚣张气焰。其中一个重要的行动就是重建新四军军部,重振“铁军”军威。
1月13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电,向全国各界人士披露了皖南事变真相。18日,又分别发出关于皖南事变对全党的指示和公开谈话,揭露国民党反共派的罪恶行径,痛斥蒋介石1月17日的反动命令。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领导命令。任命陈毅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代理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
中共中央的英明决策得到了新四军广大指战员的热烈响应。1月23日,新四军将领陈毅、张云逸、刘少奇、赖传珠、邓子恢发表通电,拥护中央决定,宣誓就职,决心与全国抗日军队“共矢抗日之忠诚”;24日,新四军代理军长陈毅率全军90000之众发表通电,“誓与日寇汉奸反共投降派奋斗到底”!陈毅在中共中原局机关报《江淮日报》上还发表了《论皖南事变及新四军的态度》一文章,重申了新四军对时局的态度及其今后的抗日方针。决心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独荷抗战巨艰,以期于成。”并决定于次日建立全军领导,在盐城恢复新四军军部。同时,新四军各部将领张鼎丞、粟裕、傅秋涛、管文蔚、叶飞、谭震林、罗炳辉、周骏鸣、戴季英、李先念、彭雪枫、张爱萍等与新军部领导人发布了声讨亲日派通电,决心担负起神圣的抗日职责,“努力奋斗,坚持不懈”,“无论经历何等艰难困苦,必须争取最后之胜利。”
1月25日,新四军新军部在苏北盐城正式成立,并举行了隆重的“新四军军部重建大会”。新军部领导人陈毅、刘少奇、赖传珠等和新四军指战员、盐城各界代表1000多人参加。会上,刘少奇宣读了中共中央军委关于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陈毅发表了就职演讲。他说:“举行庆祝军部成立的大会,这在中国抗战中,革命史上以及将来都是一件大事”。“只要是抗战的爱国的同胞,听到新四军军部的恢复,一定也会象诸位一样的欢欣与热烈的庆祝,仇恨的只有日本帝国主义、反共顽固派与亲日派”。接着,他指出:新四军是一支特殊的人民军队,有着14年的光荣历史,她具有百折不拢、一往无前的精神,具有坚不可摧、不可战胜的力量。“重庆当局发出一个反革命的命令——取消新四军,我们可以置之不理。我们拥护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恢复军部。我们拿革命的命令来反反革命的命令,拿抗战的命令,打倒破坏抗战的命令!”
陈毅还向到会代表详细介绍了新四军政治委员刘少奇的情况。他说:今后“新四军直接在中央和刘少奇同志领导下,我们一定会胜利,”“一定能够顺利的达到目的”,“我们的军队一定能够百战百胜”!各界代表也踊跃发言,拥护中共中央的决定,拥护新四军新领导就职,声讨国民党反共派的滔天罪行,强烈要求国民党当局撤销1月17日的反动命令,恢复新四军合法的政治地位。
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华中,传播到全国各地,传扬到海外,激起了强烈反响。
新四军军部成立后的短短数日里,华中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广大军民都先后举行了庆祝军部重建和声讨反共投降派罪行的大会。中原局的《江淮日报》、华中各党报、军报也接连发表社论、评述、专题报道文章,大张旗鼓地作了宣传。1月26日,华北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吕正操等将领,电贺陈毅等荣膺重任,并“望整饬主力,继续抗战”,表示:晋察冀边区军民“誓为兄弟后盾”;30日八路军第一二〇师贺龙等将领,电贺陈毅等就职,表示“勒马待命,誓作后盾,撑持危局,共除妖氛”。八路军第一二九、一一五师等将领,延安抗大总校等亦致电新四军军部祝贺。延安的《新中华报》(后改为《解放日报》)也接连发表《拥护新四军将领声讨亲日派》等社论,斥责反共派罪行,赞扬新四军的不屈精神。在国民党统治中心重庆,尽管反共派作了严密的封锁,在周恩来领导下,《新华日报》还是刊登了新四军重建军部的消息,并通过秘密渠道在国民党统治区广为散发,扩大了影响,国统区人民对反共派的行径痛心疾首,对新四军军部的重建又为之欣慰。在海外,新四军重建军部也得到了广大侨胞的赞扬,南洋、美洲等地的数百华侨团体纷纷致电蒋介石,抗议枪口对内,要求恢复新四军番号。
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新四军军部的重建,也震慑了国内反共顽固派,在全国上下的强烈抗议、谴责下,国民党蒋介石声誉扫地,反共顽固分子噤若寒蝉,反共气焰一落千丈。
新四军军部的重建,对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对打退国内反共和投降逆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军部在盐城成立后,开始住在原华中总指挥部驻地文庙,随着军部机关的建立健全,即迁住泰山庙(盐城市登瀛桥西)。刘少奇、陈毅等领导人均住在泰山庙内,运筹指挥华中地区广大军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民族抗日战争和建党建政大业。
新军部成立后,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将华中新四军、八路军部队统一整编为7个师一个独立旅。其中第一师师长粟裕,政委刘炎,政治部主任钟期光。下辖第一、二、三旅,旅长分别为叶飞、王必成、陶勇;第三师由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成。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参谋长彭雄,政治部主任吴法宪。下辖第七、八、九旅,旅长分别为彭明治、田守尧、张爱萍。军部还决定:将苏北抗日根据地划为苏中、苏北两大战略区,以新四军一师坚持苏中,活动范围是:东至海边,西迄运河,南到长江,北达盐城;以新四军三师坚持苏北,活动范围是:东至海边,西抵运河,南至盐城,北达陇海路。从此,新四军在刘少奇、陈毅的领导下,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节选自《盐城人民革命斗争史 1919-1949》
中共盐城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