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深入贯彻
1941年7月日伪扫荡盐城一带前,在中共华中局、新四军领导人的关怀及地方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全区已得到较好的贯彻执行。一大批社会各阶层人士、地方士绅被动员和组织起来,纷纷参加了抗日工作。各县及一些新建县也成立了参议会组织。反扫荡胜利结束后,盐城各级党和政府继续抓紧了统一战线工作的深入开展。注意从政策上教育党政军民干部,根据各阶层人士、各个不同的具体统战对象的特点确定工作方式。同时在群众中广泛宣传统一战线的政策,使党的主张和口号变成群众的主张和口号,在参议员、地主士绅中间宣传,使他们深入了解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提高他们的认识。党和政府还注意克服过去工作中存在的关门包办现象,启发和动员各阶层人士投身参议会工作,发挥他们的抗日积极性。
1941年8月刘少奇到阜宁后,特邀阜宁县著名士绅杨芷江、庞友兰、田厚斋等到新四军军部驻地,亲切交谈,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爱国一家的思想,使这些士绅进一步加深了对共产党、新四军的认识,他们表示要为抗日多做好事。
1942年2月21日,涟东县政府、县总队及县参议会于春节之际,联名宴请本县著名士绅50余人,并举行座谈会。县长万金培向士绅详细介绍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内容,报告了过去的政府工作,宣布了盐阜区行政公署颁布的施政十大任务方针。同月,盐东县参议会亦举行了常委扩大会议,到县参议会常委及议员50余人。新四军第三师八旅政治部主任李雪三、阜东县县长唐克等作了报告。5月24日,阜宁县参议会召开了士绅座谈会,到参议会议员60余人,盐阜区行政公署主任宋乃德及各界人士20人亦到会。会上,代表们详细讨论了阜宁县民主政治的实施、救济灾民、文教等方面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团结全区各阶层人士,推动统一战线工作,在陈毅的关怀领导下,盐阜行署特召开了盐阜区抗日各阶层人士座谈会。
1942年5月7日,盐阜行署借召开著名人士韩紫石追悼大会之便,邀请盐城、盐东、建阳、阜宁、阜东、滨海、涟东、淮安等8县著名士绅地主和教育界各阶层人士参加座谈会,地点在阜宁张庄。到会代表有阜东县参议长、前清举人庞友兰、副参议长杨芷江、阜宁县参议长计雨亭、副参议长、前国民党阜宁县党部书记长李继南、副参议长王冀英、前国民党阜宁县教育督学田厚斋、前国民党淮安政府第三科科长汪国华、盐城县副参议长唐碧澄、盐城县教育界人士王子山、盐城禅师了性、私立射阳县中学校长杨镜吾、建湖县副参议长杨幼樵等地方著名人士共50余人,另有工农代表若干。新四军领导人和盐阜区党政领导人陈毅、黄克诚、刘彬、宋乃德、贺希明等也出席了会议。座谈会首先由宋乃德报告了盐阜行署成立半年来施政经过及工作成绩。接着由各界人士发言。代表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既至诚拥护民主政府,称赞共产党和新四军的正确领导,又大胆批评政府民运工作中的缺点、错误。会场气氛十分热烈。会议的第二天,新四军代表陈毅代表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及盐阜区党委、盐阜区行政公署向各界人士发表长篇演说,——《向盐阜各界致辞》他高度赞扬了盐阜区士绅、名流团结抗战的爱国精神,说明各位父老对抗日民主政府的称赞并非表面的“歌功颂德”,而是出于至诚,并指出从事农救与下层工作同志的一些缺点必须纠正。同时对减租减息、团结抗战、实行民主等方面均作详细的阐述,使出席会议的各界人士深受鼓舞。5月12日,盐阜区各界举行追悼韩紫石先生大会。到会者有陈毅、黄克诚、宋乃德、贺希明、刘彬等党政领导人及各界人士共千余人,陈毅、黄克诚先后发表讲话。同时东台县各界也隆重召开追悼会,苏中区党委领导人陈丕显到会致哀。
党和政府还特别重视发展文化统一战线工作,广泛团结各界知识分子和文化人,鼓励他们投身抗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孤岛”沦陷。大批盐城籍技术人才、熟练工人、医生,教师等返回故里。1942年1月盐阜区行政公署特颁发训令,要求各县对自敌占区回归者,应妥善接待,安排合适工作,使其尽快投身到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中去。同月,在党和政府支持下,盐阜区文化界人士,知名士绅发起成立滨海讲学会。发起人有国际问题专家钱俊瑞、教育家白桃、前北京大学教授张百川及计雨亭、庞友兰、王冀英等20余人。该会主要目的在于进行国学、史学及其它社会科学研究。与会者一致推荐张百川为驻会主任。4月,阜东东坎文化界人士为响应政府开展学术研究自由的倡导,成立了东坎共学会,并召开了成立大会,40余人参加。大会通过了会章草案、会文办法等等。随着根据地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大批知名文化人士纷纷集聚到抗日旗帜下。1942年9月,根据新四军军长陈毅的指示,范长江、阿英、胡考、贺绿汀、黄源等人在阜宁县卖饭曹成立了“文化村”,作为在军部和盐阜区党政机关工作的文化人的活动中心。1942年11月1日,陈毅、彭康、李一氓、阿英、沈其震、范长江、李亚农、王阑西、白桃、薛暮桥、杨帆、车载等及盐阜区著名士绅庞友兰、杨芷江、唐碧澄、杨幼樵等共22人联合发起成立“湖海艺文社”,社址设在阜宁停翅港。该社宗旨在于“缔结翰墨缘者,以求精神之结合,学术之发扬,藉可歌可泣之诗文,裨益抗战”。阿英为该社起草了《临时社约》,共6条。规定:凡愿以艺文为抗建服务者方得入社,有破坏抗建行为,经检举证实,同人共弃之。陈毅为该社成立作《湖海艺文社开征引》长诗一首,热情鼓励各阶层文化人士在抗日工作中“斗争走前茅,屈伸本正义,此中真歌哭,情文两具备”。湖海艺文社的成立,对团结盐阜各阶层文化人士参加抗日,促进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繁荣根据地抗战文艺起了枳极的作用。
二、盐阜区首届临时参议会的召开
为了建立全区统一战线性质的民意机关——参议会的统一领导机构,在1942年5月召开的盐阜全区士绅座谈会上,陈毅向大会提出了尽快成立盐阜区参议会的任务,大会推定阜东县的庞友兰、杨芷江、田厚斋;阜宁县的计雨亭、李继南、王冀英;盐城县的唐继良、胡启东;盐东县的高志远;建阳县的孙逸笙、唐碧澄;涟东县的薛华甫、沈光亚;淮安县的汪国华;滨海县的徐岫青等地主士绅和群众团体代表10多人以及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盐阜区党委书圮刘彬、行署主任宋乃德、盐阜军区司令员洪学智及东坎商学会长李伯森、东沟商学会长顾理东、益林商学会长陶锦扬,盐阜区第二联立中学校长江重言、妇女代表顾乃湘、孙洪等参加盐阜区参议会筹备会的工作。6月上旬,正式召开了临时参议会筹备会议,选举了计雨亭、唐碧澄、刘彬等为正副主任,顾乃湘为秘书。同时,各县也召开了本地的士绅座谈会,听取各方面人士对民主建政工作的意见。7月6日,盐阜区参议会筹委会正式成立,负责具体筹备事项,并督促协助各县产生区参议员。7月25日,筹委会召开了第二次会议,通过《盐阜参议会简则》、《工作计划大纲》。其后,筹委会又召开了多次工作会议。
10月21日,盐阜区首届参议会成立大会在阜宁陈集岔头村的盐阜区行政公署大礼堂隆重开幕。出席这次大会的区参议员有阜宁、阜东、建阳、涟东、射阳、盐东、滨海、淮安8县及其它单位代表共141人,其中盐城县代表因敌情紧张、交通不便之故未到会。陈毅、黄克诚等党政军各界领导人也出席了大会,大会由庞友兰致开幕词,陈毅代表新四军作了重要讲话,指出新四军和人民群众的关系,犹如人和空气一样,一刻也不能分离。会上,陈毅还向代表们朗读了他专为大会题写的《盐阜区参议会开幕感赋,兼呈参议会诸公》一诗,诗云:
列强风雨苦相摧,
腐朽犹存是祸胎。
碧血前驱流万斛,
新坟后继起千堆。
飘摇专制霸图尽,
茁壮新生民主来。
应知天定由人定,
日月重光世运开。
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在讲话中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全中国的任务,就是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国共合作,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现在我们抗战虽已五年多,但是还没有取得最后胜利,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团结,要继续奋斗”。他还指出:中国共产党决不是为个人谋私利,而是为民族和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参议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组织,是按照“三三制”的原则产生的。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只有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丝毫排斥他人和垄断一切的权利,只有充分发扬民主,集中人民群众的正确意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才是做好我们政府工作的根本保证。最后,黄克诚殷切希望各位参议员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精神,对政府的各项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各位参议员在大会上也踊跃发言,表示决心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民谋利,为抗战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在参议会成立大会上,陈毅还作了政治时事报告,曹荻秋作了政府工作报告等。会议期间,参议员们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精神,对政府工作提出种种咨询,讨论了财经、军事、司法方面的提案。
10月30日,大会进入选举阶段,选出了参议会驻会委员、行政委员会委员、参议会正副参议长。黄克诚当选盐阜区参议会参议长,宋泽夫、庞友兰当选为副参议长,唐君鄂、费铭钊、杨帆等当选为驻委会委员,骆耕漠、汤镛、刘彬、顾乃湘、冯国柱、薛华甫、洪学智、田厚斋、邹鲁山、唐碧澄、杨芷江、张仲惠、熊梯云等当选为行政委员,曹荻秋当选为盐阜区行政公署主任,贺希明、计雨亭当选为副主任。
10月31日,大会举行闭幕式,陈毅到会祝贺大会成功,希望与会者努力工作,为实现盐阜区的真正民主政治而努力奋斗。
盐阜区参议会的成立,标志着全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达到了空前巩固的阶段,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秩序在盐阜区已经实现。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巨大成就
在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盐城地区的地主士绅及各阶层人士逐步消除了对中国共产党及新四军的疑惧,普遍建立起了对党和抗日民主政府的好感。1942年初,在阜东县召开的新年团拜会上,一些地主士绅深有感触地说:“共产党所实行的是文武之业,周公之德”。庞友兰说:“你们共产党搞了几年,我就看清楚了,你们一定要得天下。”一般的地主认为共产党是以德服人讲宽大为怀,仁至义尽。滨海县的一个大地主派人穿便衣到各处考查,暗中察访了敌占区、国民党统治区及根据地的各方面情况,最后得出结论说:“你们共产党干的事情都是对的。”阜东县有个大地主在日伪扫荡中,得到地方党和政府的帮助,事后,他向地方党和政府表示了谢意。
一些开明地主、进步士绅出于对党和政府的真诚,以国家和民族大业为重,积极投身于各项抗日工作,在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和对敌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地主士绅响应政府号召,出钱、出物、救济灾民。1942年2月,阜东县参议会50余名议员一次就借出了公粮120万斤。同年春,涟东县参议会募捐款4万元,山芋干700担、杂粮数十担,接济灾民。建阳县士绅借出了稻谷1995担,米35担,麦子、面、火草若干及款6400元,解决了4180家生计,使10900人受益。一些地主士绅也主动投身各项抗日工作。盐城县著名士绅宋泽夫,早年投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2年出任国民党盐城县支部支部长,1924年在盐城宋村创办亭湖中学,立志献身地方教育事业。抗战爆发后,他力主国共团结抗战,并出任第五战区苏北抗日运动委员会委员。抗日根据地开辟后,在刘少奇、陈毅等新四军领导人的争取下,他挺身而出,参加抗日工作。1941年夏日伪大扫荡期间,新四军领导人劝他离开敌占区,随军部赴阜宁一带,但他婉言谢绝,仍坚持敌占区的抗日斗争。他先后当选为盐城县参议会议长、盐阜区参议会副议长,成为党和政府信赖的朋友。1942年春,他不幸被日伪逮捕,敌人软硬兼施威胁利诱,无所不用其极。但他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在敌人面前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后被营救出狱,终因年迈又遭折磨过度,不久去世。盐阜区联立中学创办初,本由行政公署主任宋乃德担任校长。后因其忙于政府工作,影响学校的正常工作。宋乃德打听得阜宁有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江重言,他就数次登门拜访,江终因宋乃德真诚所感动,打消了顾虑,不孚众望地担任了校长,从而在盐阜区留下了“宋乃德三请江重言”的佳话。射阳县参议长邹鲁山接受陈毅的委托,收养了他的幼子,邹还动员了数名农民参军,为解决新战士的家庭生活,减少其后顾之忧,奉献旱田20亩给其安家。盐阜区副参议长计雨亭参加抗日工作后,将其舅父马玉仁留下的一个连的武装主动交新四军领导和指挥。阜东县七区在成立区参议会时,动员广大士绅献枪抗日。会后即献出步枪120支,机枪6挺,阮乃华女士献田200亩,分给抗属,该县五区地主、士绅先后献田1275亩、轻机枪1挺,驳壳枪30支,步枪32支,子弹750发。阜宁县大地主杨芷江曾在军阀吴佩孚部任过要职。他的侄儿杨仲华投靠日伪,当上了苏北伪剿共游击司令。但杨芷江在共产党教育争取下,坚决与敌人划清界限,从事抗日救国工作,并当上了盐阜区参议会议员。1943年春,在敌扫荡盐阜期间,他挺身而出,毅然保护了著名的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邹韬奋及贺绿汀等文化人。射阳县华成公司经理张仲惠是进步的知识分子,他以华成公司为中心,团结了周围一大批地主、士绅,开展了许多抗日工作,曾和陈毅、宋乃德、阿英、贺绿汀等有过广泛的接触。
新四军一师驻东台县沿海一带时,三面拒敌,一面临海,军需运输十分困难,弶港成了一师对外通联的重要门户。为了保障军需的供给,须常从海路购运物资。1941年10月,一师师长粟裕亲自登门拜访弶港船主顾雍海,开展统战工作。顾深为感动,表示愿尽心为新四军抗战出力。他以4条木船为一师运输物资。次年春节,日伪扫荡弶港,发现顾家藏有未及送交新四军的军用物资,放火烧了顾的房屋。事后粟裕派师总务科长张渭清前往慰问,顾十分感激,并谢绝补贴损失。在党的政策的感召下,其他船主也纷纷摆脱旧渔会的控制,主动借船近百条,帮助新四军运输物资和转运伤病员。1941年11月,根据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等领导人的指示,盐东县成功地收编了国民党江苏省实业保安队第五大队袁国祥部,成立了盐东县海防大队。
这些说明盐城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坚固的,取得的成绩也是很大的。更多的是那些开明中小地主及各方士绅、知名人士,他们在共产党的影响下,激发起高度的抗日热情和积极性,在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生产建设、武装斗争等方面,作出了一定的成绩。1942年底,邹韬奋由上海秘密来苏北,在两台和盐阜地区对共产党的统战工作作了详细考察,他对盐城各界人士齐心协力抗日一事极有感触。他说:“新四军与士绅朋友密切配合,能于生死之际互相信托,于敌伪高压之下毫无背离,此乃中共统一战线政策之伟大成功,绝非谎言,余不亲自到敌后根据地,余亦不信能做到如此成功之地步。”
①陈毅:《新四军在华中》,1943年7月,载于《新四军重建军部以后》,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
节选自《盐城人民革命斗争史 1919-1949》
中共盐城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