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共盐阜地委的成立和党对各县领导工作的加强
抗日根据地开辟后,中共中原局为了迅速发展党领导下的盐城人民的抗日斗争,贯彻党所提出并实行的发动广大人民参加的全面抗战路线,对盐城各地原有党组织作了进一步的健全和整顿。
1940年10月初,八路军一部南下阜宁、盐城期间,原中共苏皖区第二、三地委成员随军进驻阜宁,并在阜宁东沟举行会议,决议成立中共盐阜地委,领导盐城、阜宁、淮安、涟东4县工作。书记杨纯,组织部长杨汉章、冯国柱,宣传部长李风,民运部长唐棣华(女)。盐阜地委对外称“盐阜区八路军后方办事处”,主任杨纯。不久,地委决定派冯国柱、唐棣华、李风、杨汉章分别到盐城、阜宁、淮安、涟东4县加强各县党的领导工作,对各县委领导机构也作了调整。其中盐城县委书记为冯国柱;阜宁县委书记为宋秋潭,时间不长后,由唐棣华接任;淮安县委书记李风;涟东县委书记为杨汉章。各县原县委成员大都也被派往所在县各区,负责有关区党的领导工作。1941年2月14日,根据中共中原局的决定,中共盐阜地委撤销,成立中共盐阜区党委。书记刘彬,组织部长杨纯,宣传部长曹荻秋,民运部长喻屏,所辖各县未变。
在东台县,1940年10月,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派民运工作部部长彭冰山,中共苏北区党委派戴为然、谢克东、孙蔚民、蔡公正等人到东台组建了中共东台城工作委员会。彭冰山任城工委书记,戴为然为副书记。11月1日,苏北区党委决定建立中共东台县工作委员会,杨辛任书记。在党建工作中,县工委决定在部分行政区建立党的区委会,一区建立中共东台城区委员会,六区建立中共时堰区委员会,九区建立中共小海中心区委员会。与此同时,还建立中共东台城抗日工作团支部。年底又建立了大中分区委,次年分区委又改为垦区区委。以后又陆续建立了沈灶、西团、西渣等分区委。1941年4月,中共苏中区党委决定将中共东台县工作委员会改称中共东台县委委员会。1941年7月,东台县委根据苏中区党委的指示,成立了中共东台县委台北分县委,黄知真任书记,分县委主要负责东台县北部地区的党的领导工作。
在灌河以南的涟东、灌云、阜宁三县交界地区的响水一带,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中共淮海地委于1940年10月决定以阜宁、涟水、灌云各一部划设涟灌阜边区,同时建立中共涟灌阜边区工作委员会,工委书记陈少新。同年12月,边区撤销。1941年2月,中共淮海区党委报经中共中原局批准,将涟灌阜地区划入盐阜区。
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各地党的基层组织也纷纷建立健全,党员发展工作进展很快。在盐阜区,1941年2月中共盐阜区党委成立后,确定了“以开展群众运动,加强群众工作——农民工作为中心环节,从而大量的发展党”①的任务,至1941年6月,全区已发展党员5000名以上。其中盐城县在县农救大会1200名代表中就发展党员400余名。在东台县,至1941年2月,东台城等9个集镇即发展党员200多名,全县共发展党员400多人。
①中共中央华中局文件,《华中各根据地一般的社会状况》(1942年1月)。
盐城地区的党组织鉴于根据地开辟初原国民党政权已瘫痪、地方社会秩序极为混乱情况,加强了各级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工作。
1940年10月11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派彭冰山等到东台县开展工作,15日,正式成立了东台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彭冰山。县政府隶属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领导。同日,盐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在盐城成立,并召开了成立大会,通过了《告全县民众书》,号召全县各阶层人士团结起来,一致抗日。县长由徐宗田担任。10月下旬,根据中共盐阜地委决定,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宋乃德任县长。各县县政府成立后,先后委派了各区区长,一般由当地有声望的进步人士担任,乡保一级基层政权基本保留原有人员。为加强地方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1940年10月,阜宁县政府在东坎镇成立了县政府派出机构——东北行署,主任顾光明;盐城县政府成立了西北行署,主任陈克天;1941年3月,东台县也建立了海丰、三仓、垦区等行政办事处等等。在涟灌阜边区,中共淮海地委在响水一带建立了涟灌阜边区办事处,主任陈洁民。在此基础上,各县抗日民主政府分别颁发了政府工作纲要或施政纲领,以稳定人心和地方社会秩序,充分发挥抗日政府行政领导的职能。
由于盐城地区长时期处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之下,社会政治腐败,全区各地基层政权均为少数豪绅、地主、封建势力所把持。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他们仍利用手中的权力来剥削、压迫劳动人民,贪污、腐化的现象仍严重地存在着。抗日民主政府在发动群众的基础上,惩处、撤换了一些极为反动的乡、保人员,并提出了反贪污的口号,斗争那些有贪污劣迹的乡、保长。
这些斗争的进行,使抗日政府的工作秩序基本建立。这对于稳定人心,安定全区社会局面,团结地方士绅及旧政人员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为以后的基层政权的进一步改造打下了基础。
三、保证军需民用,克服暂时困难
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及抗日民主政府的建立,使长期处于日伪顽匪压迫和蹂躏之下的盐城人民,在政治上呼吸到了民主的空气,得到了解放。但是,由于长期的封建剥削以及日伪的掳掠,盐城地区的自然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广大民众的生活极为贫困。更由于1940年夏秋全区灾害频繁,谷物歉收,到1941年春,全区灾民无数,温饱不济,嗷嗷待哺。一些不法地主、粮商等,或是囤积居奇,或是大放高利贷,或是收“印子钱”,趁机鱼肉、剥削人民,劳动人民痛苦万般。
同时,随着根据地开辟后新四军、八路军部队进驻盐城,华中党政军领导机关也先后迁驻盐城,非生产性人员激增,“整个地区党政军民学(主力部队包括在内)需穿衣吃饭的有35000人,每天需粮食(以米为标准)60000斤”。①由于根据地尚处于初建阶段,财政、税收、金融等各项工作百端待举,因而,部队、机关的供给也发生严重困难。1941年春,新四军指战员每天只能吃上两顿稀饭。②
①见《盐阜区工作报告》(刘彬)。②见《江淮日报》1941年4月12日。
为解决人民生活困难,改善党、政、军抗日机关的供给,盐城地区各级抗日民主政府先后颁布了减租减息、改善民生的法令、法案,并从地方党政机关、部队抽出一批地方工作干部以及抗大学员,组成民运工作队,深入城镇、乡村征收公粮,并挨家挨户,访贫问苦,了解民众的疾苦和要求,对民众进行抗日教育、阶级教育,启发他们的觉悟,发动他们团结起来,组织农救会、工救会。在1940年冬,全区先后征得公粮1350万斤。1941年春,全区春荒严重,民运工作队又发动农民向地主、士绅借粮,开展减租减息的斗争,将借得的粮食分给贫苦的民众。在短短的两个多月中,盐城县共借粮170万斤,阜宁县借粮200万斤。其中盐城县几个区就借了稻谷51.97万余斤,麦子6000多斤,粮种7.6万多斤,同时还借得7786元钱。为解决根据地党政军工作机关人员的供给,在抗日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全区开展了整理田赋、整理财政工作,并在重要关口设立税卡,增加和扩大财源。各县区级以上政府均成立了借粮委员会,通过召集地主、士绅座谈会,鼓励他们从救国大业出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帮助共产党及八路军、新四军解决暂时的困难。由于借粮工作做得深入细致,许多开明地主士绅纷纷借粮、献粮。阜宁县四区在召开的保证部队军需供给会议上,一些地主士绅及乡保长一致认为借款借粮为富裕人家之天职,一致赞成在短期内完成10万斤的借粮计划;阜宁县七区地主士绅为新四军每日仅维持半饱之情况下,仍吃苦耐劳和纪律严明的精神深受感动,谓新四军“实为从未得见之最优良之抗日军”,踊跃捐给粮食,该区原计划借粮10万斤,结果借得13.3万余斤。
1940年10月,陈毅曾专门电令东台筹集10万元法币,慰劳南下的八路军五纵队。东台县政府秘书李逖等人找商抗会负责人顾树五、程种仁协商,他们连夜召集台城工商界人士进行筹款,不几天即如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陈毅的赞扬。台北小海垣商袁成德、大中集花商朱孔修为解决部队亟需,曾捐赠了大量钱款。广大群众经过组织发动,亦为部队御寒劝募了大量衣物。1941年初,淮海区赈济委员会代表张夫、潘厚清、汤慕卢、孟华平等一行来盐阜区为救济淮海区灾民进行募捐。陈毅、刘少奇、赖传珠、黄克诚、管文蔚、刘彬、曹荻秋、喻屏、钱俊瑞、冯定、贺希明、彭康、刘瑞龙、宋乃德、杨帆等新四军及党政领导人特在《江淮日报》上代为发布募捐启事。启事说:“淮海区灾祸频仍,民困正殷,哀鸿遍野,嗷嗷待哺,沿门乞丐,庚癸频呼,且易子而食、折骸而爨,已成为普遍现象……窃思淮海区与苏中各县唇齿相接,同为抗日根据地,关系至为密切。用特代为呼吁,发起捐募,务望我等仁人善士,慷慨解囊,以救灾黎,则油衫席
帽,长途俱戴仁风,白饭青刍,薄饮敢忘德意……”刘少奇、陈毅还慨捐赈款10000元。因其倡议示范,盐阜区民众踊跃向淮海灾民捐献钱粮和用物。其后,淮海区赈委会一行代表又前往苏中东台等县募捐。
东台县政府还特设财政科和粮食科,负责各种税金和公粮征收。县政府根据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制订的《征收救国公粮条例》的规定,结合东台县的具体情况,制订了《征收救国公粮和各种税收的实施细则》。开征的税收主要有田赋(土地税)、牙税、屠宰税、营业税、牌照税以及盐税。从1940年12月20日开始,县政府动员全县人民开展了为期60天的征粮运动,全县共征收粮食634302斤,其中九区完成粮食121988斤。1941年夏,小海、垦区、西渣3个区共完成征粮1287304斤,代金890303.96.元。1941年6月26日,东台县政府为推动苏北苏中征粮工作,向盐城、泰东等苏北苏中各县提出挑战书,决心于7月15日前完成上级下达的400万斤公粮的征收任务,并提出在征粮工作中不犯左右倾错误;在反扫荡中不让敌人抢走一粒粮,得到盐城等县的热烈响应。至7月初,东台县已征收杂粮3177329斤。征粮、借粮等工作的开展,对改善贫苦农民的生活和解决根据地党政军机关的后勤供给不足困难,对发动群众抗日、巩固新生的抗日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
四、剿匪反霸,安定根据地秩序
八路军、新四军进军盐城地区时,击溃了一部分国民党地方反共军,收复了一些主要城镇及主要交通线两侧地区,但这仅仅是作了发动盐城人民抗日斗争的第一步工作。其时,韩德勤部于黄桥惨败后,退守兴化、淮安一带水网地区,占据着东台、盐城、阜宁西部地区,构筑工事,深沟坚垒,不时骚扰、袭击八路军、新四军;面对苏北抗日局面的打开,日、伪也迅速集结兵力,准备发动苏北大扫荡;全区广大农村尚处于封建势力把持之下,盐阜东部及边缘地区,土匪、散兵、游勇、反动会道门等反动势力猖獗,破坏捣乱,使抗日根据地处于极不稳固状态之中,敌、顽、匪交织一起,大有一举摧垮新生的苏北根据地之势。
1940年12月6日,匪首顾豹岑指令爪牙一股,袭击阜宁县八滩区署,枪杀该区指导员,绑架区长徐锐,后将其惨杀,劫去区队枪支数十,并集结土匪、流氓、帮会千余人占据季圩,建筑工事,自称“剿共司令”,公开与抗日民主政权抗衡。下旬,当八路军一部进驻板湖时,恶霸地主左祥吾立即散布谣言,活动反动地主,筹集枪支,阴谋组织暴动,与八滩匪首顾豹岑、神簖恶霸季健吾、陈家洋恶霸地主陈伯盟相互策应,煽动东墩、三截、上顷等地全部左姓地主及郭集、辛庄等地反动刀会公开与八路军及抗日政权为敌。1941年1月初,左祥吾策动二截地主左跃东等暴动,几天内在大小横滩、辛庄等处集结人枪,啸聚刀会会徒1600余人,连续攻打当地八路军驻军,反动气焰极为嚣张。
为了安定根据地的社会秩序,八路军第五纵队展开了大规模的剿匪斗争。1月29日,八路军一部对阜宁县郭集等地的土匪武装左祥吾和反动刀会进行军事清剿,并包围了季家圩的匪巢。经三天战斗,配合以政治瓦解攻势,攻开季家圩,击毙顾豹岑,歼灭土匪2000余名,缴获长短枪千余支,稳定了阜宁东北地区局面。在涟东,八路军一部击溃了反动地主武装王士珍、徐庆同等部;在盐城,一股土匪盘踞南北洋岸,以此为中心,四面骚扰,横行无忌,八路军第五纵队前往剿捕,枪毙了3名匪首,其余的经教育后均释放。
1941年2月,涟东县反动地主武装王士珍、徐庆同发动暴乱,杀害抗日民主区政府区长、区委书记,在大新集、郑潭口一带活动猖獗。八路军一部配合涟东地方抗日武装对其进行再次清剿,歼其大部,残余退缩至日伪据点。
1941年3月,涟水县政府鉴于匪患日甚,在主力部队帮助下,于20日在小北集捕获一滩匪首周继兰,并抓获在一夜间洗劫程集9户人家的匪首嵇孝奎,均予以枪决。26日,剿获了打劫羊寨的土匪张学三、丁士梅;28日,剿获了五区土匪朱因能、谢仲之、禹万一及勾结匪伪、扩大伪化、建立伪政权的万褚阶;4月1日,剿获了“黑狗队”兼匪首的张如美、冯相兀、王乘之、王开鲁;4月2日,剿获了时码头小匪首黄兰勋、孙维超、王立华等,对于罪大恶极者,均予以镇压。在剿匪过程中,还缴获了步枪、驳壳枪若干,均武装了各区队。通过这一系列的斗争,匪顽势力嚣张一时的涟东县社会秩序很快安定下来。
在东台县,国民党一些地方实力派活动仍很频繁,危害抗日政权。如东台堤西的七区溱潼、八区沈沦及六区的一部分仍为国民党东台县政府所控制。隶属于国民党财政部的两淮盐务管理局以及一个大队的场警仍驻在东台城,县境内的土匪、海匪活动也很猖獗。新四军和东台县抗日武装对这些反动武装和土匪进行了一系列的瓦解和斗争,对国民党的一些地方部队作了收编、改编。并将两淮盐务管理局的场警武装改编为抗日民主政府盐务管理局的盐警大队。潘丿大地主丁紫庭秘密杀害佃户陈信之,抗拒减租。东台县在潘丿召开宣判大会,不久后处决了丁紫庭,打击了不法地主的反动气焰。
在镇压土匪及反动地主、刀会等封建势力的斗争中,八路军、新四军采取了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的方针,坚决打击首恶和反动分子,对一般匪众、刀会会员则着重于分化、争取,予以适当教育,允许其自新。同时,在中井盐阜地委及各县委领导下,还坚持了大力发动群众防匪剿匪,保卫家乡,从而很快地平息了土匪、地主武装的叛乱,争取了受蒙蔽的群众,并收编了一部分武装,扩大了主力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