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伪扫荡苏北企图与新四军反扫荡部署
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后,盐城形成华中抗日斗争的政治、军事中心,也成了插入日、伪心脏的一把钢刀,对沪、宁、蚌(埠)、徐(州)、连(云港)之日伪造成了极大威胁,成了其心腹之患。日、伪处心积虑,狂妄叫嚣要“完成皖南事变未竟之功”。逐步将军事进攻的矛头指向苏北,企图包围盐城,歼灭苏北新四军主力及新四军军部。
1941年初,日军不断出动飞机,对盐城一带进行侦察轰炸。1月11日,日机若干架,轰炸了盐城城区外围;2月6日,日机18架分成6个小队,疯狂地轮番轰炸盐城城区,盐城军民死伤40余人;2月21日,日机8架轰炸了南洋岸,投弹数十枚,炸毁民房百余间,炸死新四军伤病员和居民50余人,炸伤数十人;3月22日,日机10余架在大冈镇投弹100余枚,炸死民众100余人,毁房数百间;4月18日,日机6架在大冈、龙冈投弹数十枚,炸死炸伤数十人。
与此同时,日伪也加紧了扫荡盐城的部署。
2月12日,在日本侵略者诱降下,国民党苏鲁皖边游击总指挥部副指挥李长江于泰州公开投敌,充当汉奸、走狗,并通电就任汪伪“第一集团军总司令”,以配合日军扫荡苏中、苏北。新四军军部于18日发出关于《讨伐李逆长江命令》,并任命粟裕为讨逆总指挥、叶飞为副总指挥。在讨逆指挥部指挥下,新四军第一师主力当即发起讨逆战役,沿海(安)泰(州)公路向西横扫,直逼泰州城,俘伪军官兵5000余,伸张了民族正气。在李逆残部向日军求援下,驻扬州一带的日军南浦旅团协同李长江残部向苏中北线反扑,于2月20日侵占海安,21日先后占领富安、安丰、梁垛、东台城。为避敌锋芒,苏中、东台县党政领导机关撤离至堤东三仓、许河一带。
在日伪进攻苏中、逼近盐城之际,苏北顽军徐继泰部乘机出动了三个团的兵力,进犯虹桥、蒋营、凤谷村等地。
1941年7月上旬,日伪经数月精心策划,以日军独立混成第十二旅团全部和第十五、第十六师团各一部共7000余人为骨干,辅以李长江、杨仲华等部伪军,共纠集20000余兵力,以十二旅团团长南浦襄吉为总指挥,准备进犯盐城,围歼新四军军部机关及主力。
为迎击日军扫荡,粉碎其扫荡阴谋,新四军军部于5月底即开始反“扫荡”的各项准备工作,并陆续发出了反扫荡的有关方针与作战原则的指示,号召苏中、苏北军民从思想上,组织上和军事上作好一切准备。6月10日,盐城《江淮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各地军民加紧做好反扫荡的准备,要求各地军民做好宣传动员工作。6月20日,《江淮日报》又发表了《用实际行动来保卫盐城》文章,号召盐阜区人民紧急动员起来,做好反扫荡战斗的各种准备。文章指出:(1)要迅速阻塞河道,使敌人的汽艇无法行驶;(2)要有计划地破坏道路,使敌人的步骑兵无路可走;(3)要进行严格的侦察和盘查工作,使敌探汉奸无法混入;(4)要组织游击小组,配合主力部队袭击骚扰和迷惑敌人;(5)要供给部队必要的粮食,以使新四军指战员饱食作战;(6)要加强民族气节教育,誓死不做汉奸,不当顺民等等,做到了这些,才能彻底粉碎敌行将发动的苏北扫荡。在大敌当前之际,盐阜区党委领导盐阜区人民切实进行了反扫荡的各种工作,组织农民自卫队,保卫家乡、保卫夏收,拦河打坝、拆桥破路、破坏可能被敌人利用的各种设施。盐城县第十四区各个乡镇都成立了反扫荡工作大队,内设宣传、锄奸、慰劳、拆桥、架桥、担架、运输、保护封锁线、保护军用线等小组,每组都配备了正副班长。盐城县第二、第十二等区还举行了反扫荡检阅大会,以检查各乡镇自卫队、运输队、拆桥队、情报队等反扫荡准备工作。在东台县,也进行了反扫荡的一系列准备工作。6月23日,东台刘庄青救会召开了保卫盐城的紧急动员大会。该会主任卢雅甲在会上作了日伪企图进攻盐城新四军军部的形势报告。会议决定成立宣传队和锄奸小组,协助部队作战,保卫盐城,保卫家乡。该县各区、乡也在县委统一要求下,成立了由各界人士参加的“反扫荡动员委员会”,开展反扫荡中的民力动员、后方勤务等工作。
二、艰苦的反扫荡斗争
1941年7月中旬,日伪军20000余人在日机掩护下,兵分四路,由东台、兴化、射阳①、陈家洋出动,合击盐城。开始了大规模的扫荡。
①现属宝应县。
7月7日,日机数十架对盐城进行了狂轰滥炸。新四军军部机关及直属单位开始向城外疏散。14日,日机分别轰炸万寿宫及登瀛桥西、龙冈一带,17日,日机又轰炸了盐城中学和西门万寿宫一带。日机先行,日伪军紧紧跟上,向盐城逼近。7月18日,从宝应方向而来的日伪军侵占湖垛、蒋营;21日,从兴化过来的日伪军分乘13只汽艇,由沙沟、中堡、北宋庄沿蟒蛇河北犯;同日,兴化另一部日伪军由大邹侵占秦南仓;22日,敌由东西南北四面合围并侵占新四军军部驻地盐城。
面对日伪的嚣张气焰,新四军军部根据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争战略战术,避敌锋芒,迅速组织军部机关、学校等撤离盐城。军部向湖垛镇北之高作一带转移,后又移至阜宁县境内之侉周、停翅港一带。这样,更便于新四军主力及地方武装机动、灵活地抓住战机,伺机阻击、反击侵犯之敌。
7月18日,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第二十团对侵犯湖垛、蒋营之日伪进行了阻击作战,予敌以一定杀伤后,主动撤离。
7月21日,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十九团主力一部对兴化出动之敌进行猛烈阻击作战,击沉日汽艇7艘,缴获轻机枪6挺、掷弹筒8只,毙伤俘日伪150多人。第十九团主力另一部对侵犯秦南之敌展开激战,予敌以较大杀伤。
新四军主力在盐城外围地区予敌以阻击杀伤后,分别转入日、伪侧后活动。
日伪气势汹汹,不可一世,占领盐城后,盐城早已变成一座空城。敌一无所获,又转向盐城外围地区开始了梳篦式扫荡,寻新四军主力决战,企图追击新四军军部机关,并大肆烧杀抢掠,对盐城人民犯下了累累罪行。7月23日,驻伍佑日军“扫荡”丁陆舍,用机枪扫射伍佑镇逃难居民,姚顺昌等11人当场毙命,敌还强迫10多名妇女脱去衣裤裸体排队;在一区精诚乡又逼迫徐心谓等7位老人自己挖坑活埋。24日晨,伍佑日军下乡扫荡,将曹学广、曹少华等伍佑镇逃难居民共11人开枪打死。28日,东台白驹、盐城刘庄农民去串场河西打短工割稻,与日军遭遇,施俊山、李昌山等42人惨遭杀戮。29日,伪军宋其余部由盐城县九区大潭湾至南、北莘野抢粮,打死群众三人,打伤三人,绑架一人,烧毁民房63间等等。
在敌扫荡期间,正值梅雨后期,苏北里下河地区因阴雨连绵,西水东注,河水猛涨,便利了日伪军的水上行动。日伪以百余艘装甲汽艇频繁地穿梭于河道之中,到处搜索、跟踪,并以成批飞机低空盘旋、侦察、轰炸,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民众;以汽艇运送兵力、军火,封锁河道,一块一块地进行反复的拉网式扫荡。同时,掩护伪军、汉奸构筑据点,进行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占领,推行伪化,扩大伪化区,巩固扫荡成果。
7月24日晨,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一部师生200余人在移至盐城西北北秦庄时,突遭日军一个小队、伪军一个中队包围。敌机关枪、掷弹筒、小钢炮一齐张口,向鲁艺师生扫射。在危急情形中,原鲁艺分院教导主任丘东平一跃而起,挥动手枪,大声呼喊道:“同志们,不要慌,快往外突围”!在突围中,日伪军用火力封锁鲁艺师生突围的唯一通道——一座小木桥,浓烟滚滚,弹如雨注。戏剧家许晴凭借一堵土墙,以仅有的几发子弹,阻击着凶恶的敌人,掩护师生突围。在突围中,许晴、袁万华等壮烈牺牲。8名鲁艺女学生突围时,被敌人逼至河边,敌人狞笑着喊捉活的。为保全民族气节,她们一齐跳水自尽。敌十分恼怒,将她们的尸体捞出,用刺刀一一挑破肚皮,摆在空旷的场上,情形惨不忍睹。丘东平在阻击敌人时,也不幸中弹,以身殉国。丘东平,广东省海丰县人。1926年即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斗争中,他创作了大量的以人民革命斗争和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散文、通讯。是一位享有很高知名度的革命作家。他不幸遇难后,延安《解放日报》、重庆《新华日报》等特发表了纪念文章。延安文艺界还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北秦庄战斗中,鲁艺华中分院遭受惨重损失,40余人壮烈牺牲,50余人被俘,当地群众8人惨遭杀害,4人受伤。
同期,抗大五分校师生转移至兴化、东台县境,一部师生在南洋岸与敌遭遇,抗大师生牺牲20余人。
为狠狠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新四军军部指示新四军一师部队在苏中地区发动对敌攻势,牵制日伪兵力,配合盐阜军民反扫荡。新四军一师围攻和袭击了泰州、靖江、如皋、南通等地十几个据点,并对南通、如皋境内的日伪据点和盐城至东台的敌交通线进行袭击和破坏,使敌人首尾不能相顾,得之于北而失之于南。8月初,敌大部兵力被迫南撤,转向苏中进行报复扫荡。军部又指示苏北新四军第三师主力在敌仓惶撤退之际,发起攻势作战。7月29日收复阜宁城,8月1日攻克东沟,8月7日,新四军第三师展开5路攻势,攻打了湖垛、上冈等重镇;军部特务团、新四军一师二旅和抗大各一部也袭击了刘庄、冈门、南洋岸等地,歼灭了敌之有生力量。
8月15日晚,新四军一师二旅发起强攻东台裕华日军据点故斗。旅长王必成、政委刘培善、参谋长杜屏亲自指挥四团包围了裕华敌据点,五、六两个团打援。经两夜一天激战,攻克裕华据点,打退大中集日伪军的增援。共消灭日军一个加强小队30多人,其中俘虏日军7人,消灭与瓦解伪军约400人,缴获重机枪3挺、轻机枪8挺、掷弹筒4只、长短枪200余支、拖船一艘以及大批弹药等战利品。这是二旅(原二纵队)到苏中后歼灭与俘虏日军最多的一仗。二旅继又攻克盐城西南重镇秦南仓等据点。
驻守盐城的日伪极为恐慌。为巩固其占领区,敌被迫将扫荡苏中兵力北调。日伪对盐城大规模的扫荡,在苏中、苏北军民密切配合打击下,终于被彻底粉碎。在一个多月的反扫荡中,苏北、苏中军民共作战130余次,毙伤、俘虏日伪军3800多名,击沉敌汽艇30余艘,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在日伪扫荡盐阜期间,驻扎于曹甸、安丰一带的国民党韩德勤部,乘机出动兵力,于7月29日,侵占益林等地。反共地方军徐继泰也乘机由灌东南犯涟东甸湖、黄圩,与日伪夹击新四军。韩德勤还组织了540人的“别动队”,在阜宁境内骚扰,袭击区公所,杀死民主政府的区长董玉良等。30日又袭击阜宁西北刘家镇新四军后方供给机关,劫去辎重及现款16万元;袭击新四军在陈家集的伤员医院,惨杀伤病员100余人。新四军坚持自卫原则,给予反共军以有力回击,夺回了被占地区。
在反扫荡战斗中,苏北军民表现了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共有900余人光荣牺牲或负伤。新四军第三师七旅二十团某部在秦南仓、横沟、还家湾的阻击战中,有一个英雄排与敌人展开肉搏,杀死日军一批,终因寡不敌众,全排壮烈牺牲。新四军三师七旅独立团在奉命前往湖垛以北、高作以东一带阻击敌人时,独立团政委裴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在盐城县二区协助工作的县青年服务团的女团员徐冰、任佩芬等不幸落入敌手,她们宁死不屈,在转押途中,于伍佑一带跳进串场河牺牲。
三、反扫荡斗争经验的总结
日伪对苏中、苏北大扫荡被粉碎后,新四军军部转移至阜宁县农村。新四军领导人对反扫荡与苏北抗日根据地开辟一年来的工作作了全面总结。
在反扫荡之前,新四军军部曾作出“保卫大盐城”的军事部署和决定,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从反扫荡的战略全局出发,“建议华中局及军部机关及早撤离盐城,转移到阜宁农村,跳出敌包围圈;部队实行分散游击,待机转入反击”,①华中局、新四军军部认为建议符合中央6月3日“选择安全区隐蔽,避免主力冲突和正面决战”的指示精神,遂改变保卫盐城的部署,以避敌锋芒,免遭合击,而取得了此次反扫荡战役的胜利。但因军部及其它一些机关过于庞大,未能根据敌后斗争复杂形势加以及时调整;非战斗员过多,不能灵活机动地转移和进行游击作战,以致在反扫荡中造成了一定的损失。①见《黄克诚回忆录》第302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
反扫荡斗争结束后,华中党政军领导人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1942年3月,刘少奇从华中局所在地苏北阜宁回延安途中,给陈毅、张云逸等打了电报,总结了对敌斗争的经验,指出“敌人较大的扫荡战役,总是分若干路向中心区合击,然后反复扫荡,再向据点撤回。我们应付的办法是:当敌人合击与反复扫荡时,主力应切实避免与敌人作战,不要去企图阻止或打击敌之一路,而应分散向四周边区及敌占区行动,主动地打击敌人空虚的据点及交通,或择地隐蔽,只留小部队在中心区游击周旋,待敌撤退时,主力再转回中心区”。②见《刘少奇选集》上卷,第242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其次,在敌后,在强敌环伺之中,要发展抗日斗争事业,不宜以建立巩固的后方或中心区为主要目标,也不宜将工作重心放在城市,而应根据中国百分之九十以上人口是农民的重要国情,尽最大的努力去发展根据地广大的农民群众投身抗日的洪流中,加强农村各项抗日民主事业的建设,同时努力发展游击区的武装斗争,广泛发动农民群众抗日斗争,并在敌占区深入开展反伪化斗争。
再次,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建设,都必须适应游击斗争的环境,一切服从抗日的需要,服从建立巩固游击根据地的目标,而不适宜搞较大规模的政治、文化、军事建设,摆大摊子。
正如刘少奇、陈毅给中央军委《关于苏北反扫荡经过及经验教训的报告》中所说的:“在敌后根据地内如无山地及经过长期残酷斗争而又无有基础的根据地,则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建设。由于此次战争环境之改变,使我部队之组织形式和工作,亦有改变之必要”。①见《新四军抗日战争战史资料选编》。
因此,新四军军部于反扫荡结束后,改变了过去根据地建设大而全的模式,工作重心也由轰轰烈烈的城市工作为主,转变为深入细致的农村工作为主,党政军领导机构由大改小,从集中转为分散。并决定将新四军军工部所属修械厂、炮弹厂、手榴弹厂分至各师,建立各师兵工厂;将新四军伤兵医院交新四军三师;将鲁艺华中分院解散,适应抗日游击环境,大多数教师被送往上海等地,留下的师生则成立两个鲁艺工作团,一个是军部鲁艺工作团,团长何士德,成员有贺绿汀、邵惟、蒋天佐、莫朴等;一个是三师师部鲁艺工作团,团长孟波,戏剧队长左来,导演沙地;将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分开,由新四军一、三师办理,分别成立抗大华中总分校、抗大五分校、九分校;规定华中党校在校学员经突击教育一、二个月后毕业,即分到各地工作,华中党校不再招生,将《江淮日报》停刊,精简人员,改出《新华电讯》等等。经过整顿,新四军军部机关由原来的6000余人,缩减为三、四百人,加上一个警卫营,计1000人。这些对新四军的生存与发展、对促进盐城地区抗日斗争事业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节选自《盐城人民革命斗争史 1919-1949》
中共盐城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