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在美国主义的帮助和支持下,国民党蒋介石完成了全面内战的准备,以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发动了一场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全国性大内战。其时,国民党反动派在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上占有明显的优势,蒋介石倚仗着军事、经济优势和美国政府的援助,狂妄叫嚣,要在3个月至6个月消灭共产党军队。
苏皖解放区毗邻南京、上海,威慑着国民党的统治中心,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如芒刺在背,因而成了它作为向人民全面进攻的主要方向之一。国民党先后在华东战场上集结了占国民党军总数近四分之一的计58个旅46万余兵力,计划先用31个旅约272000人的兵力,采取“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步压缩”的方针,攻占苏皖解放区,另以27个旅约19万人的兵力,在山东的胶济路和鲁南发动起攻,进行钳制,企图首先消灭华中解放区,占据整个苏皖解放区。
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中共中央有充分的估计。1946年7月13日,中央军委在一份电报中明确指出:“苏北大战即将开始,蒋军将由徐州向南,由津浦向东,由江边向北,三方面同时动作,先求解决苏北,然后打通津浦、平汉。”①见《苏中七战七捷》第100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针对国民党军的进攻企图,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决定,以山东野战军主力进入淮北的津浦路东地区,会同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进击津浦路徐州、蚌埠段;同时,华中军区决定以淮南军区指挥第六旅、独立旅及6月间刚由山东调回的第五旅,于淮南津浦路东解放区作战,以华中野战军主力首先在苏中地区迎击来犯之敌。
1946年7月中旬,战火蔓延到华东全区,进攻苏中解放区的国民党第一绥靖区部队,企图首先占领如皋、海安一线地区,巩固沿江地带,然后分两路由海安、扬州北犯淮阴,以配合徐州方向国民党军的进攻。7月至8月,华中野战军主力在粟裕指挥下,集结于苏中地区,机动地迎击敌人,先后取得了七战七捷的重大胜利,大量地歼灭了敌人,打击了南线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战役结束后,华野主力主动北撤,作战略转移,仅留下七纵(后改为十一纵)坚持苏中。在苏中战役进行期间,陈毅和宋时轮率山东野战军主力在淮北地区积极作战,7月底,在徐州东南朝阳集地区歼敌5000余人,尔后又对进犯之敌予以重创。山东野战军在淮北积极作战,有力地钳制与打击了徐州东犯之敌,迟滞其向两淮进攻的行动。
1946年9月中旬,敌以第七军整编第七十四师、第二十八师进攻两淮,统由李延年指挥,由宿迁等地沿运河两岸南下攻击,华中野战军主力奉命北上,准备与山东野战军配合作战,歼灭进攻之敌。经华野节节抗击,予敌以重大杀伤,共歼敌14000余人。后敌乘华野调整部署、撤离两淮之际,于9月19日占领淮阴,继而于21日进占淮安。
国民党军侵占两淮后,蒋介石亲自打电报给第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对他们所取得的“胜利”予以嘉奖;国民党军参谋长陈诚大吹大擂,说什么“苏北战争已近尾声”;张灵甫更是趾高气扬,得意忘形。
1946年10月,国民党军迅速夺取苏北,巩固其占领区,开始大举进犯东台、盐城、阜宁。面对国民党军的猖狂进攻,盐城军民奋起还击,展开了一系列积极的防御作战。
一、富安阻击战
1946年10月中旬,苏北国民党第一绥靖区司令李默庵,调集六十五、八十三两师兵力,由海安大举北犯,扬言要在一天内拿下安(丰)梁(垛)富(安),直捣东台城,尔后北上盐阜,一举解决苏北问题。这时,驻守在苏中的华野七纵为了打乱敌人的部署,配合北线华野主力大量歼灭敌人,在通榆公路沿线的富安对敌进行了阻击。
10月13日,敌人攻占富安以南的贲家集,驻防富安担负正面阻任务的华野三十一旅九十三团沉着应战,坚守阵地,时刻准备迎头痛击敌人。14日凌晨,战斗打响,该团二营三连战士组成十几个战斗小组从左右两侧,向驻在贲家集的敌前卫尖兵连发起攻击。敌人听到两面枪声骤起,不明虚实,机枪、掷弹筒盲目乱打一阵,虚张声势,并调集大批军队,强行向北挺进。九十三团迂回阻击,使敌人沿途不断受到袭击和伤亡,消耗大批弹药。敌军司令李默庵得悉向北挺进受阻的报告,恼羞成怒,命令第二天上午8时拿下富安。
16日,富安阻击战在镇南打响。华野前沿部队的神枪手们开展火线杀敌立功竞赛。某连六班观察前哨发现敌300人向东运动,连长命令大家把手榴弹准备好,迎击敌人。果然,敌人在炮火支援下冲上来了。一阵手榴弹轰响,硝烟弥漫,炸得敌人血肉横飞,死伤遍地。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天,敌人从早到晚虽出动飞机4次,连续冲锋七八次,发射炮弹1000多发,但仍然被压在华野前沿部队的机枪口下,不得前进。
17日,敌人炮火更加猛烈,飞机轰炸扫射,并使用烟幕弹,掩护步兵向九十三团七连、八连阵地猛扑,但均被击退。敌人又派一部分兵力迂回富安西南、串场河西,企图从侧翼包抄和袭击,结果被九十三团二连、九连将其击退。敌人阴谋未能得逞,于是又改变方针,企图发起总攻,正面突破,打开缺口,一举占领富安。
18日,敌人集中日式、美式山炮、野炮、火箭炮等,向华野前沿阵地轮番轰击。守备部队在民兵的大力支援下,越打越勇猛,越打越顽强。八连三排长张德华只身冲向敌群,用生命和鲜血保住了八连阵地。营部通讯员商洪福在炮弹横飞下,身中3块弹片,忍着剧痛,坚持不下火线,接通了电话,保证了前后方的通讯联系。
经过6天激烈的战斗,华野守备部队杀伤敌人千余名,消耗敌人炮弹万余发,打破了敌人的行动计划,胜利地完成了阻击任务,使后方党政军民得以安全转移。这一仗打得出色,闻名苏中,受到了纵队、军区和旅首长的慰问和嘉奖。
二、涟水保卫战
华野主力撤离华中首府两淮,对苏皖地区广大群众的情绪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对解放区地方政府的财政、经济、交通运输、部队补给等方面造成一定的困难。为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挫败敌人进攻锐气,稳定年中局势,振奋人心和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新四军华中野战军前线指挥部决定,在涟水创造条件,大量歼灭敌人。
其时,华中野战军一师、六师、九纵在六塘河北岸、沭阳以西;七师在泗阳以西;十纵在淮安的钦工、马厂之间;淮南五旅在淮安的顺河集一带休整;皮旅(即十三旅,中原突围部队)担任涟水城防务。为争取主动,前线指挥部决定将皮旅调出作机动,另以五旅十五团守备涟水城。14日,粟裕司令召见十五团团长,当面向他交待任务。15日,十五团接替涟水城防务后,即根据地形条件和指挥部作战意图部署了兵力,全团上下以高昂的战斗姿态,准备严守阵地,痛击来犯之敌。
10月17、18日,敌整编七十四师将两淮防务交给第二十八师接替,于19日倾其全部兵力,分三路进犯涟水,沿途不时遭阻击,行动甚迟缓,直到21日,其中一部才到达涟水城南废黄河南岸。22日,敌人集中全师炮火猛轰涟水南门渡口阵地,随即遣兵强渡废黄河,连续三次均被守备涟城的十五团击退。第四次,敌人在烟幕弹掩护下,乘橡皮船猛攻北岸,攻陷南门渡口,越过第一道大堤。在这危急关口,华野增援部队赶到,把敌军压到河边沙地上。当晚,十五团由于伤亡较大,根据上级部署,缩小了正面防御,由十三团和独立团接替一部分阵地。23日,敌出动5架轰炸机和7架战斗机,对北岸的第二、第三道大堤和涟水城狂轰滥炸,给华野部队运送弹药、坚守阵地造成了很大困难。在敌轰炸时,华野组织反击,击落敌B—29式轰炸机1架。在空军配合下,敌军同时疯狂向十五团和独立团阵地猛扑,守城部队被迫退守第二道大堤,大批敌军渡过废黄河,越过第一道大堤后涌向第二道大堤。这时,十三军团架设在城里西南角妙通塔上的两挺重机枪开火了,猛烈的火力切断了敌人的后续部队,前面敌人攻势锐减,双方处于对峙状态。晚上,担任机动任务的五旅十四团在旅长成钧率领下赶到,一举夺回第一道大堤,把敌人又压在河边沙滩上。24日晚,华野主力一部以神速行动插入敌军背后,很快收复顺河集和黄河镇,歼敌五十八旅一部。25日晨,敌七十四师五十一旅又向涟水城正面发动进攻。下午,敌增援部队赶到,组成敢死队向南门猛攻,冲破华野防线,连续越过三道大堤,并有一个连冲进城里。这时,五旅旅部组织所有部队坚守城墙,堵住缺口,切断了敌军后续部队。进攻的敌军在督战队的催赶下,又返身向缺口冲来。在这情形十分危急之际,华野六师、十纵增援部队赶到。敌军在华野反击下慌忙败退,窜进城里的一连敌军也被歼灭。激战中,十纵司令员谢祥军不幸中弹牺牲。26日,敌人从淮阴调来三十八师一百九十二旅,和七十四师残部纠合一起,再次发动进攻,但在华野的顽强抗击下毫无进展。当夜,华野改变战略,变防守为出击,全线向敌人冲锋,敌军开始溃退。出击部队穷追猛打,大量歼灭敌人。11月1日,敌第二十八师一百九十二旅向淮安方向逃遁,七十四师也连夜逃至淮阴以东的马厂。至此,经14昼夜激战,华野终于击溃敌人,取得了涟水保卫战的胜利。是役共歼敌9000余人,击落飞机一架,缴获大量枪支弹药。这一胜利打击了敌人的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华中解放区军民的士气,使敌在苏皖北线的攻势暂时停顿下来。
在涟水保卫战中,五分区人民奋力支前。阜东县黄浦区黄浦村妇联主任、19岁的女民兵王英在前线临危不惧,机智勇敢地保护军需,受到华中军区司令部的表彰。
三、时堰、台北阻击战
时堰位于东台城东南,处于东(台)海(安)兴(化)泰(州)四县交界处,交通方便,是紧依泰东河畔的一个重要集镇。10月24日凌晨,敌一部由时堰镇西南的陶思庄方向直扑时堰。天刚放明,敌炮艇若干从罗磨垛河口气势汹汹地沿泰东运盐河向时堰码头直冲而来,企图强行登陆。坚守这一主要防卫地段的华野部队炮击敌艇,很快挫败了敌人的水上进攻。敌改由陆上进攻,亦被打退。战斗结束后,华野七纵主动北撤,敌占领了东台县城。
台北阻击战。11月26日,李默庵所属五个旅的兵力从东台、兴化等地向盐城进犯,华野七纵三个团及台北警卫团等地方部队共三、四千人发起了台北阻击战。敌仗着人力及武器上的优势,骄横无比,在猛烈的炮火下,企图强渡丁溪河。待敌行至河中心,华野战斗指挥员一声令下,掷弹筒、手榴弹、机枪、步枪齐向敌人开火,敌船及皮筏子一一被击中烧毁。敌再次组织进攻,亦被打退。敌正面进攻未成,则把重兵移到东部的西渣一线,对台北县警卫团防守阵地发起进攻。警卫团的武器装备及作战经验虽逊于华野主力,但指战员们为了保卫家乡,保卫土改胜利果实,英勇顽强地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该团一连一班防地的瓦房被敌人的炮火打坍,战士们全然不顾。一排长杨爱新见敌人冲上来,立即率战士冲到敌人中间,同敌人展开肉搏战,接连刺倒几个敌人,后不幸被流弹击中,壮烈牺牲。副排长王子中挺身而出,率全排战士继续战斗,终于杀退了敌人,守住了阵地。经过几天激烈战斗,华野及台北县地方武装予敌人沉重杀伤,但自身也遭受了较大的伤亡,亟需休整。30日晚,华野在完成阻击任务后,奉命北撤,并在西团、白驹一线阻击敌人一天一夜后,又撤到便仓、伍佑一带。敌于12月中下旬先后占领大中镇、新丰镇。至此,两台地区主要城镇陷入敌手,两台地区的自卫战争转入了艰苦的敌后坚持阶段。
四、便仓战斗
华野主力在接连取得涟水保卫战、台北阻击战胜利后,陈毅、粟裕决心寻找战机,再打一次大仗,以消灭更多的敌人,遂命令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在南线开展通榆公路阻击战,坚决拖住国民党第一绥靖区部队,以保障北线华野各部作战时的侧翼安全。
七纵司令员管文蔚等接受任务后,仔细研究了地形和战术。从海安至盐城只有一条通榆公路相连接,西面是串场河;河西是水网地区,不利于敌人大部队和重武器的运动,通榆公路上又多东西河道,便于凭河阻击敌人,正面只要派少量部队就可坚守;主力部队可放在路东侧后,待机进行突击,给敌以沉重打击,使其不敢冒进,以延缓敌之行动。
国民党第一绥靖区部队进攻的兵力虽有5个整编旅之多,但正面狭窄,施展不开,只好由一个团或两个团向前进击,七纵则利用一个村庄、一条河流,逐一设立工事,顽强阻击。因此,敌人的进展相当迟缓,经富安、安丰、梁垛、东台、草堰、白驹、刘庄等阻击战以后,敌已十分疲惫。七纵安全撤退到便仓镇,领导决心利用便仓这个极好的地形,出奇制胜地打一个较大的仗,给敌以重创。
便仓镇外有一条南北向的河沟,是通盐运河的要冲,河西是水网地区,河东是开阔地,便于发挥火力。七纵遂作出部署:在镇上用一个营的兵力,构筑好工事,阻击敌人;其余主力全部隐蔽在便仓镇以东数里以外一些零星小屋和荒坟野草间。待敌向便仓攻击时,守备部队坚决抵抗,将敌人拖到黄昏,然后由东侧埋伏之主力突然向敌侧后发起猛烈攻击,把敌人压缩到河边,予以歼灭。
11月中旬,敌约一个旅兵力由刘庄向便仓运动,敌人进入七纵预设阵地,正面遭便仓守军猛烈抵抗,被紧紧顶在便仓南面。七纵埋伏之主力随即发起猛烈攻击,由东向西压过来。敌人不料七纵主力从东面出击,遂溃败下去,被全部压缩到河边,四出无路,被毙伤近千人,举手投降者约四五百人,另一部敌人拼命泅渡串场河逃窜。因河西仅置少数地方武装警戒,火力不强,使敌逃跑一部。
这次敌人损失颇大,停止进攻一周,等后续部队到达后,又以飞机、大炮掩护前进。七纵遂退向伍佑一线。
五、盐城保卫战
11月17日,李默庵部在通榆沿线不断遭华野沉重打击后,率4万余人继续沿通榆路北犯盐城,同时,整编第二十五师黄伯韬部之一〇八旅也从兴化经大邹庄向秦南仓、河夹寺、冈门侵犯,另以一路抵安丰,图占大冈,以策应进攻盐城之国民党军。
为坚决粉碎国民党军企图经盐城、阜宁迂回两淮背后,把华野主力围歼在陇海路南的阴谋,华野七纵沿通榆路节节阻击敌人,最后扼守伍佑,华野司令粟裕乘北线战事稍缓之机,亲率一师、十三旅、十纵等部,从涟水一线飞驰东援,统一指挥盐城保卫战。
11月28日晨,敌进攻丁溪、一总、二总、三总(地名,在东台北约18里),被七纵击退。当晚,敌继续进攻,二总被敌突破,七纵反击未果。29日,敌水陆配合猛攻丁溪、三总,被七纵击退,并被击沉汽艇一艘。30日晚,敌占丁溪、三总。12月1日敌人占领草堰、小海、西团一线;2日,占白驹、七灶。七纵两个团改于伍佑一线设防,一个团于七灶阻敌,纵队特务团于白驹、刘庄间担任阻击。3日,敌进占刘庄、八灶。此时,粟裕所率各增援部队均先后到达指定地域,并立即作好战斗部署。指挥部设在盐城以南之三墩,统一指挥各部战斗。十三旅皮定钧部到达大团一线设防。4日,敌猛攻后占领大团,粟裕亲至伍佑前线指挥,十三旅撤至便仓一线,十纵两个团至伍佑西南马厂一线,一师抵达南洋岸一线。5日,敌攻占便仓、柏家巷等地。华野以十三旅皮定钧部守备伍佑以东一线,七纵坚守伍佑。6日晚,敌十三师李天霞部攻占柏家巷、林家桥、沙港子一线(伍佑南约7华里)。华野扼守阵地,毙伤敌甚众;敌六十五师李振部攻占田家坎、王家杨子、刘家坎一线(伍佑东南10里)。7日晨,敌以全力猛攻伍佑外围阵地柏家巷一线,七纵、十三旅皮定钧部英勇抗击,屹然未动。午后,一师、七纵、十纵及十三旅全线出击,刚一接触,敌全线崩溃,队形紊乱,以多路纵队沿公路向南跑步逃窜,辎重全部遗弃。原来,经过几次交锋,李默庵已觉察到华野在伍佑一线布有重兵,通过空中侦察,发现华野从东西两侧不断向南运动部队,因害怕被包围聚歼,傍晚,急令第八十三师、六十五师火速向南撤退。
为不失时机,华野部队及时发起追击,一师一、三两旅咬住敌六十五师李振部一个团,展开激战;张震东旅一个团所属两个连在伍佑合尖港口、蔡家墩子与敌奋战约两个小时,击毙敌营长楼良行等数十人;十纵在东大荒以东也和敌军一个营交锋;十三旅皮定钧部将企图往便仓逃窜的敌第八十三师十九旅五十七团钟雄飞部团团围住,激战两小时,全歼该团,并生俘团长钟雄飞以下200余人。敌一〇八旅陈士章部占领秦南仓、北安丰后,闻东线溃退,仓惶南窜。
华野连续收复便仓、大团、小团、七灶、八灶,并继续向南追击,准备围歼刘庄、白驹、西团之敌。此时,国民党军队在北线又进犯涟水城,华野一师等部陆续北调增援。16日,华野主力暂时停止追击南线敌人,主动北撤,挥师西开。至此,盐城保卫战胜利结束。
此役两次重创侵犯华中的南线国民党军,毙伤敌4000余,俘敌2000余;缴获山炮5门、曲射炮1门、火箭炮1门、六〇炮7门、迫击炮6门,掷弹筒11具、轻重机枪88挺、步枪500余支;击沉敌炮舰2艘、击毁汽车1辆,缴获汽艇1艘、电台3部以及大批法币、弹药等军需物资。
由于国民党集中重兵,继续在北线和南线夹击苏皖解放区,在这种情况下,华中野战军为能更好地机动作战,在大量歼灭敌人以后,于12月陆续撤离苏北,进入山东。国民党军遂于12月18日黄昏侵占了盐城,接着又占领涟水和阜宁等县城。至此,国民党军占领了通榆公路和运河等主要交通线以及苏北所有县城及重要集镇,并把战线推进至陇海铁路。从此,盐城全境转为敌后斗争环境。
节选自《盐城人民革命斗争史 1919-1949》
中共盐城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