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苏北战略任务的提出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沦陷后,日本侵略军停止了对中国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将其军事进攻的重点转向敌后抗日根据地,对国民党统治集团则加紧了政治诱降活动。从此,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在抗战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扩大的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会议总结了抗战15个月来的经验,明确了今后任务,进一步克服了王明投降主义的错误和影响,把全党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正确路线上来。会议重申了全党独立自主,放手组织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方针,把党的主要工作放在战区和敌后,大力巩固华北敌后的抗日斗争,积极发展华中敌后抗战。会议决定撤销中共中央长江局,设立中共中央南方局、中原局,以刘少奇兼任中原局书记。撤销中共东南分局,设立中共东南局,以项英任书记。并决定以中共中原局、东南局统一领导陇海路以南的河南、湖北、安徽、江苏等省的抗日斗争。
为了进一步加强党对华中抗日斗争的领导,大力发展华中,实现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战略决策,1939年秋,中共中央决定派遣刘少奇深入华中敌后地区。11月底,刘少奇抵达驻淮南津浦路西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
此时,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展开了长江三角洲的游击战争,并创建了江南敌后抗日根据地;第四、第五支队已初创了皖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第六支队及八路军一部已初创了豫皖苏边根据地;豫南、鄂中、鄂北等地区的抗日斗争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新四军已由最初的12000余人左右发展到近5万人。新四军已独立自主地坚持和发展了华中敌后的抗日斗争。然而,就华中全境来说,尚有广大地区的抗日斗争亟待开辟,已经建立的抗日游击根据地也尚待进一步巩固。华中地区数千万民众还没有被广泛发动和组织起来。华中地区面临着的抗日任务是极为艰巨的。刘少奇到达淮南后,从深入调查研究入手,将党的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的有关方针、指示与华中敌后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分别于1939年12月、1940年1月和2月,三次召开了中原局会议,确定了大力发展华中的方向、任务,决定了建设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方针及对顽固派的斗争策略。
关于华中抗日斗争的发展方向,豫皖苏边及皖东北地区,都是面敌背顽,如新四军向西发展,不仅会受到国民党第一、第五战区的很大限制,且易引起中间派的疑惧,政治上极为不利;而苏北地区幅员辽阔,全属敌后,苏北国民党韩德勤部,一贯暗中勾结日、伪,积极反共,破坏抗战,鱼肉人民,早为广大民众所痛恨。且新四军、八路军已创造了进取苏北的有利的战略态势。因此,新四军全力向东、向北发展,既有理,又有利。苏北抗日斗争发动后,新四军即可背靠山东,依托水网,大力开展华中敌后抗战,放手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不断壮大人民抗日力量。如果日本军队尔后继继大举向西进攻,或国民党投降反共,新四军便可由东向西,配合八路军,发展中原,坚持抗战,争取最后胜利。据此,中原局认为:在目前情况下,江苏北部是我们的战略突击方向,应当集中力量向苏北发展。从而指示江北新四军部队应坚决冲破顽固派的限制,积极向东发展,一直发展到东海边,一分钟也不停止。同时,令新四军苏北挺进纵队坚持和巩固大桥一带抗日阵地,待机而动;并建议中央派八路军一部迅速南下,令江南新西军主力北上。
为了实现上述战略决策,中共中原局首先加强了所在地皖东北地区的各项抗日民主事业的建设,针对新四军第四、第五支队当时存在的不注意根据地建设等问题,指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在皖东全境、江苏北部,积极开展地方工作,猛烈发展武装力量,创建一个巩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将第四、第五支队建设成为将来发展苏北抗日斗争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八路军主力一部南下华中
为了迅速打开苏北抗战局面,1939年4月,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按照中共山东分局的指示,从山东南下苏皖边区,开辟了邳、睢、铜游击区,并深入到苏北海属、淮属地区,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武装,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同时,八路军苏鲁豫支队于1939年6月也深入至皖东北地区积极开展抗日活动,在中共苏皖区党委的直接领导下,不顾国民党的限制,独立自主地发动群众,建立了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和地方政权,发动、组织群众进行抗战。1940年5月中旬,八路军总部根据中共中央和军委的命令,指派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兼政治委员黄克诚率领第三四四旅、新编第二旅共5个团,共计12000余人及教导营500余干部,分两个梯队,由冀鲁豫南下豫皖苏地区。6月下旬,两梯队全部到达,与新四军第六支队彭雪枫部汇合,并奉命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由彭雪枫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委。7月下旬,黄克诚所率新编第二旅两个团(五、六团)和三四四旅六七八团,越过津浦路,到达皖东北的双沟、魏营子、半城、青阳镇地区。8月上旬,奉八路军总部命令,该部八路军统一改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归中共中原局领导,黄克诚任第五纵队司令兼政治委员。下辖3个支队,以原八路军苏鲁豫支队为第一支队,支队长彭明治、政委朱涤新、副支队长田文扬、政治部主任吴法宪,辖第一、第二、第三团;以八路军第二纵队原第三四四旅第六七八团、新编第二旅为第二支队,支队长田守尧、政委吴信泉、副支队长常玉清、政治部主任李雪山,辖第五、第六团及第六七八团;以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和新四军第六支队四总队为第三支队,支队长张爱萍、政委韦国清、副队长孙象涵、参谋长杨志雅、政治部主任韩振纪,辖第七、第八、第九团,全纵队共约20000余人。同时,成立中共苏皖区党政军委员会,以黄克诚为书记,金明、刘瑞龙、彭明治、朱涤新、张爱萍、韦国清、韩振纪等为委员,以统一领导苏皖地区党、政、军的工作。
三、两军会师
新四军挺进华中后,于1938年3、4月间组成先遣支队。4月28日,先遣支队在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率领下,由皖南向东挺进。5月,先遣支队进入苏南敌后,展开了江苏南部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1939年秋,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中共中原局向新四军提出了东进苏南,直逼宁沪,渡江作战,进入苏北,建立以苏北、皖北为中心的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1940年春,陈毅领导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根据党中央的战略方针,派管文蔚、叶飞率挺进纵队北渡长江,攻克江北日、伪据点大桥镇,进入泰州西南一带活动。继而,陈毅率江南新四军主力向江北作战略转移,成立了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乘新四军立足未稳,指挥所属部队连续向新四军发动进攻。新四军进行了自卫反击,取得了郭村等战斗的胜利。韩德勤不思悔改,拒绝新四军团结抗日的呼吁,集结其主力第八十九军及独立第六旅等部约30000余人,企图以优势兵力一举歼灭新四军。为了击退苏北顽固派的进攻,建立以苏北为中心的华中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新四军苏北部队对来犯的国民党反共军组织了军事反击,在黄桥全歼了韩德勤主力第八十九军和独立第六旅等部,计11000余人,取得了黄桥决战胜利。沉重地打击了韩德勤的反共嚣张气焰。
与此同时,八路军第五纵队主力也由皖东北进入淮海地区。为从战略上配合新四军苏北部队的黄桥战役,10月4日,八路军第五纵队一、二支队的4个团由淮海地区迅速东进,渡过盐河。10月6日,突破顽保安第二、第八旅防线,攻克东坎;7日,攻克阜宁重镇东沟、益林;8日,乘胜攻克阜宁城和湖垛等镇。接着,又进驻盐城,解放了盐阜区大部区域,形成了在战略上配合新四军黄桥战斗的有利态势。取得黄桥决战胜利的新四军乘胜挥师北上,10月8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二纵队进入东台城。国民党东台县县长周佑民及县政府机关人员逃往堤西。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亦从东台撤出。10月10日,新四军二纵队六团的先头部队与八路军五纵队一支队的先头部队在白驹镇北狮子口胜利会师,并在白驹镇召开了两军会师联欢会。至此,新四军、八路军胜利完成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工作。这也标志着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发展华中”,建立巩固的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伟大战略目标已基本实现。
节选自《盐城人民革命斗争史 1919-1949》
中共盐城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