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华中局的成立在整个华中抗战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早在1940年11月17日,中共中央东南局根据新四军北移等情况,为便利领导,曾向中央建议,将中原局扩大为华中局,领导华中(包挺长江南北各沦陷区)地方党,闽浙边建立东南局或分局,领导国民党后方地方党(包括闽浙赣皖南),由中央直接领导或经华中局领导。中央书记处复示东南局,同意将东南局、中原局扩大为华中局,领导华中及长江敌后武装斗争区域的党政军民工作,闽浙赣边可建立中央局或分局,由中央直接领导。不久中央根据战争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刘少奇的建议,于12月31日,指示山东分局划归中原局管辖,中原局统一领导山东与华中。
1941年3月5日,中央又电示中原局,明确“陇海路以北的党与军队领导仍归北方局与八路军总部,陇海路以南归中原局与新四军军部,华中局仍称中原局”。3月20日,中央又指出“东南国民党区域秘密党仍归中原局管辖”,“上海党(即江苏省委)仍直属中央管理”,“小饶(饶漱石)、曾山去苏北,饶为中原局副书记,曾为中原局委员”,“中原局委员新名单由胡服(刘少奇)提出。经中央通过”。
据此, 3月23日,刘少奇向中央报告了拟定的13人中原局委员名单和23人的军分会委员名单。27日,中央批复:“一、中原局由刘少奇、小饶,曾山、陈毅四人组成.二、军分会由少奇、陈毅,子恢,传珠、小饶五人组成”。
4月27日,刘少奇、饶漱石、陈毅、曾山等以华中局名义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会议首先由刘少奇作报告,传达了中央关于东南局与中原局合并,及所属范围的决定,再次明确了陇海路以北归北方局,以南归华中局以及原东南局所辖地区亦归华中局.同时宣布了华中局及军分会委员名单,这两个名单和中央书记处3月27日通过的中原局及军分会委员名单是一致的。另外对机构设置名称及人员分工也作了规定。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中共中央华中局的名称被正式确定了。
5月6日,华中局召开会议,刘少奇作了关于地方党问题的报告。着重讲了华中敌、顽、我三角斗争的形势问题、任务问题、统一领导问题,以及华中地区党组织和所辖范围的问题,指出地方党组织系统是:华中局——区党委——地委——中心县委——县委——区委。总的任务是:建立根据地,深入根据地各项工作。同时还指出:“六中全会提出的口号是发展华中,现这一任务已经完成,现在是巩固华中的问题,发展易,巩固难,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巩固工作。”
5月10日,华中局正式发出了《华中局关于组织与分工的通知》。决定以刘少奇、饶漱石、陈毅、曾山四人组成中共中央华中局,以刘少奇为书记,饶漱石为副书记;,曾山为华中局组织部长,饶漱石兼宣传部长,,彭康为宣传部副部长,钱俊瑞为华中局文化事业委员会书记。
5月20日,中央致电华中局及新四军军分会,决定“一、由刘少奇任新四军军分会书记;二、邓子恢同志现在安徽工作,同意以饶漱石代理新四军政治部主任;三、中原局改为华中局。”
华中局成立后,下辖苏中,淮海,盐阜,皖东北,(皖东津浦)路东,(皖东津浦)路西、豫皖苏,鄂豫边,江南九个区党委,统一领导了华中各个地区党政军工作。华中局担当起领导整个华中各抗日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事业建设的重任。
面对华中抗日斗争的日益发展,日伪军加紧了对各抗日根据地的“扫荡’、“清剿”。1941年7月,日伪首先在苏南根据地的苏常太地区开始“清乡”,同时,又纠集1.7万余兵力合击苏北盐城,妄想一举歼灭新四军军部。在苏中,日伪军则集中兵力连续“扫荡”。而同时,国民党军也趁火打劫,加紧对苏南根据地的进攻。日汪蒋汇成的这股逆流,严重冲击着华中根据地。华中根据地的发展进入了极端困难的阶段。
党中央、毛泽东非常重视华中的斗争,多次作出战略决策,指导华中党政军工作。为了贯彻中央的指示精神,“进一步了解根据地各方面之情况,总结过去各方面工作的经验及更具体确定今后华中各根据地工作计划”,更好地坚持华中抗战,克服困难,积蓄力量,巩固根据地,迎接反攻,1941年11月,华中局在请示中央获得批准之后,决定召开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进一步总结过去的工作,总结斗争经验,确定今后各根据地的工作方针与任务,部署今后工作。
1942年1月20日至3月5日,中共中央华中局在阜宁县城西北的单家港召开了第一次扩大会议。这是华中局成立以后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正确地分析了国际、国内的形势和华中敌我友形势,系统、全面地总结了抗战以来,特别是中原局成立以后的三年中,华中各根据地工作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今后工作的总方针和具体任务。这次会议对于巩固与发展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胜利坚持华中抗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42年1月20日,会议正式开幕,出席会议的除刘少奇、陈毅、饶漱石、曾山等华中局委员外,另有华中所辖各战略区党政军领导人,新四军军部、各师和独立旅主要负责人赖传珠、彭康、李一氓、刘玉柱、刘子久、吴芝圃、邓子恢、金明、罗华生、刘顺元、张劲夫、罗炳辉、张爱萍,江渭清,邓振询、黄克诚、刘彬、吴法宪、彭雄、宋乃德、陈丕显、管文蔚、谭光廷、刘炎、钟期光、叶飞共26人,列席代表邓逸凡、钱俊瑞、骆耕漠、白桃,朱涤新、田守尧、骆耕漠、白桃,田守尧、喻屏、曹荻秋,洪学智、杨光池等70人,鄂豫边区及新四军第5师,巢无地区及新四军第7师代表因交通所阻未能出席。
大会由刘少奇主持并致开幕词,大会主席团由刘少奇,饶漱石、陈毅、曾山、罗炳辉、黄克诚、刘子久、刘炎等组成,曾山为大会秘书长。同时分别建立了以陈毅负责的军事工作委员会,以饶漱石负责的党群工作委员会,以邓子恢和曾山负责的政府工作委员会,并成立了4师豫皖苏区党委工作检讨委员会。各委员会负责整理总结所属范围的有关问题,起草工作文件。大会还决定在正式会议前首先举行预备会议。
从1月20日至2月8日,大会举行了预备会议。各地区、各部队代表向大会作工作情况的汇报。苏皖区党委书记邓振询,6师代表、十八旅旅长江渭清,4师政委邓子恢,淮北区党委书记刘子久,淮北区党委委员吴芝圃,3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3师副师长、原九旅旅长张爱萍,盐阜区党委书记刘彬,淮海区党委书记金明,独立旅政委罗华生,2师副师长罗炳辉,皖东津浦路东区党委书记刘顺元,皖东津浦路西区党委委员谭光廷,苏中行署主任管文蔚,苏中区党委副书记陈丕显,1师政治部主任钟期光等16人,分别就所在部队和根据地的工作作了全面总结,交流各自的经验教训。2月9日至13日,大会休会。
2月14日,正式会议开始。刘少奇代表华中局作了《目前形势,我党我军在华中三年工作的基本总结及今后任务》的报告。他正确地分析了国际国内的形势,对抗战以来,特别是中原局成立以来华中全党全军的工作作了全面总结,对工作中的“左”、右倾错误进行了批评,分析了各根据地和各部队的工作情况,指出各自的成绩与缺点错误,明确各根据地今后的任务。刘少奇根据中央指示精神,结合华中实际情况,提出了华中全党全军今后一切工作的总方针总任务,并提出了九项具体任务。陈毅、饶漱石、曾山、黄克诚分别作了关于军事建设、党与群众工作、政权建设以及政治工作等问题的报告。有关方面的负责人还就日伪军工作、财经工作、文教工作等作了发言。他们从各方面总结了三年来的华中工作,分析了敌我友现状,指出了今后的任务和应该注意的问题。与会代表认真讨论了中央指示精神和刘少奇等同志的报告,互相交流了工作经验,并作了批评和自我批评。
3月5日,刘少奇作会议总结报告,陈毅作关于军事建设方面的总结报告。最后,会议一致通过决议,完全同意刘少奇的报告,并以此作为今后的奋斗目标与行动路线。全体通过各工作委员会起草的工作条例的原则,委托华中局作最后审查修改;还通过《关于4师及豫皖苏边区党委在反磨擦自卫斗争中错误的决定》。历时50多天的大会,至此胜利结束。
华中局扩大会议结束以后,刘少奇奉中央指示,调回延安工作。
3月18日,单家港的黎明笼在一片薄雾之中,远处的村舍、树木依稀可见。然而这里的黎明并非静悄悄,这里的黎明更饱含了浓浓的惜别情意。刘少奇一行90多人即将离开单家港--新四军军部驻地,踏上了赴延安的征程。许多闻讯的群众带着自家的糕点鸡蛋、一早现做的馒头,早已自发聚拢在村头,将少奇一行送了一程又一程……刘少奇离开华中后,华中局书记由饶漱石代理,军分会书记由陈毅代理。各地代表迅速传达、学习扩大会议精神,并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认真进行贯彻。
节选自《苏北有个盐城——盐城抗战史话》
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