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黑暗搏神州,抗战年来禾黍秋,
胡马窥江人投敌,权奸误国我深忧。
英雄老去诗人在,邯郸梦回妄念收;
耆旧淮南多惠助,飘摇风雨济同舟。
这是1942年6月,陈毅代军长和盐阜地区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杨芷江庞友兰的一首诗。该诗在《盐阜报》发表后,引起各界人士的极大反响。
杨芷江极为感动,立即步陈毅《梅岭三章》韵和诗三首:
诵君绝笔痛如何,国步于今难亦多,
只有睢阳堪比拟,鼠为掘尽雀为罗。
旌旗浩荡渡江年,共说为民解倒悬,
今日彭咸当日树,万家争献犒军钱。
匈奴未灭敢言家,报国丹忱宁有涯,
留取一腔新热血,与君共溉自由花。
杨芷江是滨海县临淮乡杨庄人,青少年时代就读于淮安府中学堂和南京两江师范,是“三育并进”的高才生,后考取安徽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16年毕业。作为长子,杨芷江因继承祖遗田产而成地主。父亲要他负责与各佃户清理积欠。沿海田地低产,佃户每遇春荒,必向主人告贷。他极富同情心,不忍心逼债,便背着父亲将多年陈帐全部烧光。这样的出生他无从选择,但他在苦苦寻求能够施展抱负的工作,然而求职路上坎坎坷坷,奔波之余,他自惭自叹地写了一首诗:
沙飞石走惨斜阳,汽笛三声客断肠。
落第岂关刘子命,穷途空学阮生狂。
者番挫折悲身拙,万里波涛笑我忙。
羞见江东诸父老,青衫依旧是苏郎。
此后他曾任塞北关监督、两湖巡阅使,直到在洛阳吴佩孚直鲁豫巡阅使署作幕僚,起草文告、通令、应酬文书等,显露头角。时与使署秘书长杨运史和另一幕僚杨瑟君并称为“洛下三杨”,后特聘为秘书长。不久,被吴佩孚委为直鲁豫巡阅使驻京办事处处长,直奉大战后吴佩孚被逐出河南,杨芷江于1925年秋得去绥远省任托克托县禁烟局长,后又到青岛任盐务运传公署副使,直到北伐,又经安庆而南京,最终却落得一个低级的秘书之职。
在外多年,南北奔走,仰人鼻息,杨芷江遍偿乱世谋生之苦,终鸟倦知返,悟出与其浪迹异地,为人作嫁,何如扎根家乡,替天行道,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圣贤继绝学,为后世开太平。”
于是,1933年,杨芷江典当衣物,筹备盘缠,带着妻儿悠然而归。
杨芷江归里之后,乐守田园,务农为业。每天黎明即起,往来于田头村尾,一改过去官场生活。他心地善良,为人态度和蔼,处事谦逊,遇有邻里纠纷,家族矛盾,悉心规劝,力主和睦为贵。他重义轻财,对地方公益,尤为热心。
1939年夏,强台风过境,导致大海潮,漫滩入浸,沿海村舍,或荡然无存,或没于水底,浮尸狼藉,惨不忍睹。他发动家人,带头捐献,葬死救生,并偕士绅王翰仙、汪继光,张景繁等去兴化(战时江苏省府所在地)乞赈,手草《阜宁县沿海潮灾募捐启》,广为张贴。文中写道:“八月三十夜,飓风肆虐,暴雨乘凶,潮若沙崩,堤如沙泻……屋庐遇浪而摧,人畜随波而逝。……一月之中,宛若水国。沟通疏浚,流始归泓。……昔之烟火万家,今悉荡为乎地。野乏青葱之色,田满斥卤之痕……”
兴化殷实富户及往来商贾,为文感动,纷纷解囊。很快,数百石大米被运回赈济灾黎。杨芷江还向省府交涉,要求筑海堤以绝潮灾。奔走呼吁100多天,迫使省主席韩德勤同意拨款20万元修筑防潮堤。但由于经费不足,管理不善,所修之堤,低于最高潮位,次年8月1日大潮又起,全堤崩溃,杨芷江悲愤赋诗:“捍患未周无远虑,堤防重决有深悲。桑田坐看成沧海,庐舍行间痛别离。人当春熟还艰食,我为年荒发浩歌。劫运纷乘靡底止,问天不语奈天何!”后来,他将那两年呼吁的文稿,辑成《吁天录》。
1940年10月,新四军与八路军挺进盐城阜宁等县,开辟苏北盐阜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杨芷江对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早有所闻,对共产党团结抗日的主张甚表赞同。
1941年初,八路军老五团三打季家圩,消灭了顽匪顾豹岑,清剿了其他股匪,巩固了地方政权。当时沿海地区因潮灾的影响,群众生活极为困苦,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宋乃德特到八滩进行巡察灾情,因慕杨芷江之名,特地前往拜访。二人一见如故,把酒畅谈。他坦率地向宋县长提出三条建议:发还民枪,以安民心,兴筑海堤,以定民居,创办盐场,以抒民困。宋县长认为很有见地,当即表示一一采纳,并逐步实施:所收民枪,全部发还;修筑海堤问题,后经县参议会通过后,积极组织施工,筑成高7.8米,长45公里的“宋公堤”;创办盐场,后由3师拨款1万元作股金,委托他创办了裕生盐场。因为带动了新滩民办盐场热潮,使几万人就业,既抒民困,又增加政府税收,并以所产之盐换取军用民需物资,推动了海边经济的发展。
杨芷江还对宋乃德谦称自己在外多年,本地人并不熟悉,向宋县长推荐了另外两位当地德高望重的著名士绅:东坎庞友兰,清末举人,年长才高,资深望众;八滩田厚斋,做过中学校长、县督学多年,是阜宁教育界的前辈。如得他们襄助,贵军办事,必可事半功倍。宋县长深为杨芷江的谦虚、诚恳而感动。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陈毅,刘少奇等奉命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为共商抗日大计,陈毅邀请盐阜两县知名人士到盐城开座谈会,杨芷江与庞友兰、田厚斋等人应邀出席。会议期间,陈毅代军长热情赞扬了广大民主士绅的爱国精神,鼓励他们多为抗日出谋划策。在民主融洽的气氛中,彼此进一步增进了了解。从此,杨芷江便与陈毅、刘少奇、黄克诚等领导人颇多交往,在党的熏陶下,他更加拥护中共的抗日主张,与中共真诚合作共事,积极参加和支持抗日救亡运动,并作过较大的贡献,深得陈毅,黄克诚、宋乃德等领导同志的信赖。
1941年2月,阜宁县参议会成立,他被选为副参议长。同年10月阜东建县,成立县参议会,他又被选为副参议长。1942年10月盐阜区参议会成立,他被选为盐阜区行政委员会委员。
苏北大地原本就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土壤,随着大批文化名流的汇聚于此,这片丰饶的土壤里像是一下子被神奇的种子激活了,文艺奇葩处处绽放。陈毅看在眼里喜在心上,突然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1942年10月下旬,盐阜区参议会开会期间,陈军长几次与庞友兰、杨芷江等人商谈组织“湖海艺文社”。该社宗旨在于“缔结翰墨缘者,以求精神之结合,学术之发扬,藉可歌可泣之诗文,裨益抗战”。陈军长亲作《开征引》,公推杨芷江起草《缘起》:
……海内爱国之士,具有抗敌观念,愿缔翰墨缘者,莫不竭诚欢迎。以求精神之集合,以求学术之发扬。藉可歌可泣之诗文,鼓如虎如罴之勇气,裨益抗敌,裨益建国,良非浅鲜……
杨芷江是“湖海艺文社”签定的发起人之一,并为八滩区联络的负责人。在诗文会友中,他广泛团结盐阜区各阶层文化人士和地主士绅,为促进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繁荣根据地的抗战文艺积极工作。
自荣膺县参议会副议长以后,杨芷江认真贯彻执行民主政府的政策法令,在借粮度春荒、修筑海堤、献枪抗日保家乡等各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在1942年春减租减息运动中,他带头按政府法令减租,坚决抵制明减暗不减的歪风,教育了其他地主,发挥表率作用。
在1943年反“扫荡”斗争中,他与根据地军民风雨同舟,掩护重要的文化人和党的干部以及大批物资,作出了重大贡献。当时,盐阜银行的一批金银和大量抗币被秘密送到杨庄,请他设法保护。他妥为埋藏,使其未受丝毫损失。
新四军3师有一批印刷、修械等机器和物资,埋藏在射阳的耦耕堂滩地,怕被盘踞在合德的伪军顾景班师破坏,黄克诚师长函托芷江没法保护。杨芷江利用过去的关系,直接写信给顾景班,叫他注意保护,不可轻举妄动。顾果然承诺,终使这批物资安然无恙。
日伪“扫荡”过后不久,春末的一天夜间,杨芷江时任汪伪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的侄儿杨仲华,身着长衫,前来看望杨芷江。他早知杨芷江与共产党过从甚密,想劝劝他。杨仲华先小心翼翼地叫了声“四爷”,接着走到卧榻前恭恭敬敬地说:“我特地来说几句心里话,您老愿意任职,韩主席一定欢迎,不想干什么,就请到侄儿那边享享清福。请相信,侄儿是很孝顺的,您现在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何必还过问政治呢?跟共产党,能有什么好处呀?”杨芷江早已猜出他的来意,听话不入耳,当即反问他:“你们不得人心,自己心里还没数吗?”接着又自信地说,“共产党迟早会成功的。我倒要劝劝你,要想想以后噢!”杨仲华讪讪而去。
杨芷江一生爱读书,尤爱读《史记》,《资治通鉴》。他尊崇孔子和孙中山,追求平等、博爱。他晚年拥护中国共产党,支持抗日,认为共产党为国为民,亘古未有,是中华之本,国人之福。他在抗战胜利后,把多年所写的文章,诗歌收集起来,亲手用工笔小楷抄成《晚成轩诗文集》,计6册,请名绅好友庞友兰题词、汪继光封面题签,赠给爱好文学的朋友传阅。现仅存海边“宋公纪功碑”碑文和阜宁芦蒲“新四军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碑文,以及散见于报刊的一些文章、诗篇。
节选自《苏北有个盐城——盐城抗战史话》
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