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小清 来源:《铁军》
陈毅率部渡江北上之后,继续贯彻中共中央统一战线政策,以出色的统战成果,说服李名扬、陈泰运保持中立,取得黄桥自卫反击战的胜利。在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过程中,陈毅将政治统战与文化统战巧妙结合,推进了生气勃勃、极富特色的文化统一战线的形成。以文化为纽带,把文人学者、开明士绅、社会名流汇集到一起,吟诗作词,步韵唱和,诗文会友,抒发爱国激情,弘扬民族正气,增进共产党人同苏北士绅名流、爱国文化人之间的了解、情感沟通和信任团结,以达到共同团结抗战的目的。
诗文会友拜紫石
陈毅是军事家中的文人,苏北文化统—战线的主角。陈毅年轻时创作小说,写作诗歌、散文,有着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他说:“我是个武人,也是个文人”。他与苏北著名士绅诗词唱和,鼓励他们以诗文为武器,投身于抗战之中,不仅使中国的古典诗词形式在苏北被广泛地运用于抗战,而且使古老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弘扬。
1940年,陈毅抵达海安,与管文蔚一道登门拜访了清末举人、辛亥革命后两次出任江苏省省长的韩紫石老先生,向他建议说:“紫老为我省耆宿,德高望重,只要登高一呼,军民一定景从。我与管文蔚等一定持戈待命。”韩紫石当即答允,并拿出他主编的《吴王张士诚载记》和事先写好的一副对联送给陈毅。对联是:“注述六家胸有甲,立功万里胆包身。”过了一段时间,韩紫石因劝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与新四军和谈抗日未成,他又托管文蔚给陈毅捎去一副对联,内容是:“暴雨袭神州,哀鸿遍野;狂风卷巨浪,砥柱中流。”韩紫石多次赠联,陈毅盛情难却,遂回赠一联:“仗义执言,古之遗直;居乡问政,华夏有人。”韩紫石从此一心向着新四军,至死不渝。
像韩紫石这样的耆宿绅士,在盐阜区亦有不少,如阜宁的清末举人、候补内阁中书庞友兰,做过北洋军阀吴佩孚秘书和黄埔军校教员的杨芷江等。他们虽和韩紫石先生一样,对共产党“团结一致抗日”的主张表示赞同,但由于受旧观念的束缚,加上国民党反共宣传,却又不像韩紫石那样了解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往往视新四军将士为历代农民起义的“草莽英雄”,内心深处不怎么看得起。一次,陈毅住宿在阜宁停翅港的一位士绅家中,这位士绅随意口吟一联,其实欲探陈毅。其联“读红楼,看宝、黛、钗,调情大观园”,陈毅随即笑对:“看西厢,有张、孙、杜,斗法普济寺”。这位士绅闻言大惊,想不到新四军里竟有如此文才。从此改变了看法,对陈毅和新四军将士由衷钦敬。
痛悼紫石激群情
1941年,在反击日军盐城大扫荡前夕,陈毅于7月4日写了《酬良父并同赋诸君七律四章》发表在《江淮日报》上:
一
淮南风雨惠佳章,良夜长吟齿颊香。
愧我菲才惭大树,愿君戮力转沧桑。
妖氛未靖谁无咎?战局纡回见小康。
莫道忧天天不坠,可怜西狩已郎当。
二
虚传神话斩长蚺,白帝于今势正酣。
欲破鸿沟思猛士,每观雁阵感征骖。
乘机突击围华北,反共阴谋见皖南!
只手遮天愚妄极,是非自有国人谙。
三
廿年革命几人存?国共纠纷应细论。
抗敌救亡凭正气,特工党恶凿离痕。
逋踪不少逃边境,胥手还多系国门!
何处光明留净土?遥看敌后万军屯。
四
血战玄黄春复秋,光明黑暗竟神州。
法西困兽拚孤注,极北辰星拱万流。
谋晋谢公饶善策,椎秦张子费深忧。
战云转变还堪喜,正义风雷荡亚欧。
诗前并附有“小序”:“今春臧良父先生惠诗,一时和者甚众。余不文,回避诗坛久矣,虽鞍马间,往往横槊赋诗,但存者不及百一,今者诗债积累日深,走笔以酬,感时伤事,所怀万端,聊博良父及同咏诸君一粲。”
臧良父是盐城县的一位开明士绅,他的大哥臧卓,时任汪伪苏北行署主任。臧良父和陈毅交往较多。陈毅在“酬良父及同咏诸君”的诗中,“感时伤事,所怀万端”。“七律四章”发表后,给当时许多开明绅士以教育和鼓舞,对动员盐阜区全体军民投入反扫荡斗争,有着积极的影响。
1941年秋,日军威逼韩紫石出任伪江苏省省长不成,派兵包围韩紫石住地徐家庄。韩紫石横眉冷对,坚贞不屈。1942年元月23日,他让贴身侍从陈敬吾搀扶自己到桌前,给陶勇、黄逸峰和陈泰运写了封信,要他们团结合作,抗日到底,随后长叹一声,瞑目仙逝。消息传来,苏北根据地各界进步人士同声哀恸,陈毅当即命笔赋诗一首:“闻韩紫翁陷敌不屈,宛诗以赞之”。诗云:
赤县神州坐沉沦,几人沉醉几人醒。
彪炳大义持晚节,浩然正气励后生,
不问党籍攘外寇,相期国是息内争。
海陵胜地步风物,文信南归又见君。
这首诗在《盐阜报》发表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5月5日,盐阜区各界在阜宁张庄举行追悼韩紫石先生大会,陈毅在会上又即席赋诗一首,题为《悼韩紫翁》:
挥毫健羡君才调,涕泣无言泪暗消。
英年陋巷同颜子,开府江南过温峤。
虏庭骂贼丹心沸,深闺易嫁青眸瞟。
相逢地下开颜笑,模范夫妻万古韶。
苏北耆贤数海安,策杖排难沥肺肝。
杞人唯恐青天坠,精卫难填碧海干。
忧国有心愁闻鲍,接席多缘愧识韩。
知音寥落天涯感,寂寞何人解辛酸。
秋容老圃胜东篱,巾履萧然此孑遗。
波涌江淮龙蛇斗,变起萧墙燕雀危。
天心己厌玄黄血,人事难评黑白棋。
鲁连贲志埋幽恨,亲痛仇快忍思维。
温温权贵六十秋,斜阳鞭影起孤丘。
班马文章能臧否,颜欧书法论怨尤。
林下疏河忧黎庶,晚景抗节挫敌首。
壮哉易篑无多语,何日全师复神州,
蜂起狐鸣恣鼓吹,泰岳鸿羽正当时。
数通函电存遗爱,百代人群沐德施。
五年晚节矜遒劲,十万貔貅任怨訾。
一樽酒酹西风冷,惆怅人天知不知?
由于韩紫石先生德高望重,尤其是在苏北民主人士和开明士绅中的影响较深,所以这次追悼会规模较大,参加会议的有1000多人,收到各方挽联、诗文200余件,盐阜区的知名人士和开明士绅基本上都出席了会议。陈毅即席赋诗,在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场和诗的很多。陈毅的悼诗和阜东县参议会副参议长庞友兰先生,阜东县参议员杨芷江先生,阜宁县开明士绅、地方小报主笔何冰生先生,还有盐城县开明士绅唐碧澄先生等人的悼诗,诔词,在《盐阜报》“追悼韩紫石先生特刊”上全部发表了。这一来,陈毅与这些开明士绅的诗文交往又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开启统战新局面
为了更好地通过诗文交往,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陈毅又选择了开明士绅中名望较高的杨芷江、庞友兰两先生。在1942年6月11日,《盐阜报》公开发表了陈毅《寄阜东杨、庞两先生》七律二首。
和杨芷江先生步原韵
光明黑暗搏神州,抗战年来禾黍秋。
胡马窥江人投敌,权奸误国我深忧。
英雄老去诗人在,邯郸梦回妾念收。
耆旧淮南多惠助,飘摇风雨济同舟。
和庞友兰先生步原韵
杖国精神日日新,诗怀坦荡笑语频。
思医国病求团结,先固邦基救细民。
参议敢言踞首座,问政同情到党人。
人疑俊彦高明处,海安丰姿再化身。
诗前有“小序”,曰:“余不能诗,但喜谈古诗。二十年来兴会所至,亦率尔操觚,敝帚自珍,但久未敢以示人。前岁渡江,淮南耆宿先后以诗见教者踵接,余不敏,未敢一一如命,债台高筑。逃迁何所。去秋今夏,阜东庞友兰、杨芷江两老又先后以诗见惠,不能不悉索敝赋以从,谨奉和长律并附旧作,聊博大雅一粲。民国三十一年夏,仲弘识。”
《盐阜报》在发表陈毅这两首诗的同时,还发表了他的旧作五首,即《民国二十四年梅岭被围绝笔》三首,《民国十九年三月大军突围口占》一首,《四月反攻下汀州龙岩》一首。这样一来,陈毅和新四军在盐阜区人民中的影响更为扩大了。
为此,杨芷江、庞友兰先生分别与陈毅《梅岭三章》韵和诗三首。
杨芷江诗云:
(一)
诵君绝别痛如行,国步于今难亦多,
只有睢阳堪比拟,鼠为掘尽雀为罗。
(二)
旌旗浩荡渡江年,共说为民解倒悬;
今日彭咸当日树,万家争献犒军钱。
(三)
匈奴未灭敢言家,报国丹忱宁有涯;
留取一腔新热血,与君共溉自由花。
庞友兰诗云:
(一)
无心毕竟果如何,大好中华豪杰多,
异党同仇齐抗敌,一如棋布一星罗。
(二)
抗战倭奴足五年,高牙大纛接天悬;
岳王明训同牢记,不怕死兼不要钱。
(三)
国共原来是一家,前途远大总无涯;
同心反扫三山敌,万国齐瞻并蒂花。
阜宁县开明士绅、南京师范学堂毕业生、时任阜宁明达师范教员的顾希文也特地写了一信给陈毅,并随信寄上和诗六首,1942年7月11日《盐阜报》全文照发:
仲弘军长钧鉴:在今年“五四”以前,只知军长为共产党中模范军人,自为韩紫老开追悼会以后,又知我公为我国之儒将矣。昨在东坎阅盐阜报,见军长和杨、庞两律及旧作四绝,谨依原韵原体献拙于后。
(两律四绝略)
我辈读书人,当此国难严重时期,无论在某种立场,皆当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安可抱膝长吟。但如军长所作,不是吟风弄月,不是春鸟秋虫,更不是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纯粹系公忠体国,希文安得不见猎心喜,工拙在所不计,道其性情而已。此请公安。顾希文,六月十八日。
顾希文在信中,表述了对陈毅无比崇敬的心情,也表明了自己“当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立场。这些民主人士和开明士绅的转变,不能不说是陈毅通过诗文交往乾地统战活动的一大功绩。为了扩大这种诗文交往,在陈毅倡导下,《盐阜报》从1942年8月1日起,专门开辟了《弦歌脞录》专栏,先后出过三期。在第一期上,发表了陈毅一首《“七·七”五周年纪念感怀》,诗曰:
即今抗战艰难日,累累新坟启我思。
五年碧血翻沧海,一片丹心照汉旗。
国中忍见儿皇立,朝内惟谋萁豆炊。
九仞为山争一篑,同仇敢与亿民期。
同期还发表了一些开明士绅和陈毅《寄阜东庞、杨二先生》的诗。其中有杨芷江先生和诗八首,庞友兰先生和诗五首,建阳县开明士绅崔辑五先生的和诗一首。《弦歌脞录》第二期和第三期又发表了陈毅的旧作九首,即1936年负伤偃伏山林草泽间写的《有感》,1937年春写的《寄项英兄》《三十七生辰感怀》,1940年元旦赴江南行署参与校阅典礼兼呈冷遹先生四绝句《元旦校阅》《元旦公宴》《席间谈国共往事》《元夜火炬游行》和1940年《为江南摩擦事件答延陵孙正长》。此后,《盐阜报》又陆续发表了许多开明士绅与进步文化人士的和诗。
1942年10月25日,盐阜区参议会会议开幕,各界人士100多人出席了大会。这天,陈毅写了题为《盐阜区会议开幕感怀,兼呈参议员诸公》七律一首:
列强风雨苦相摧,腐朽犹存是祸胎。
碧血前驱流万斛,新坟后继起千堆。
飘摇专制霸图尽,茁壮新生民主来。
应知天定由人定,日月重光世运开。
这首诗在《盐阜报》发表后,到会的参议员和诗很多。《盐阜报》选载了阜宁县参议长王朗山先生、建湖县副参议长杨幼樵先生和参议员乔耀汉先生、盐城县副参议长唐碧澄先生等人的《敬和仲弘公议会开幕感赋原韵》诗。
文化统战结硕果
经过诗文唱和,陈毅与士绅和文化人之间形成一种亲密无间的关系,由此而逐步扩大和巩固了苏北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于陈毅文韬武略,才华出众,因而在文人绅士之中逐步形成了一种凝聚力。
苏北的文化统一战线因陈毅的积极参与和实践,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在后来根据地最艰苦的时期,苏北影响较大的地主士绅都能“一边倒”,向抗日政府和新四军靠拢。盐阜区参议会副议长计雨亭先生,在日军扫荡盐阜区的危急形势下,动员在国民党军队里任职的儿子率500多人参加新四军。盐城县开明地主、辛亥革命后的众议院议员胡启东先生,和当地军民一起参加反扫荡,支持抗日。滨海县副参议长杨芷江先生,在日伪扫荡时,冒着危险保存了盐阜银行寄存的大量金银和抗币,以及三师一批印刷机器、枪械等物资,并先后掩护了20多名干部。盐城县参议员张逸笙先生在日军扫荡前夕,动员全家一致抗日,并一起宣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盐阜区副参议长庞友兰先生,在日军占领东坎后,拒任伪职,对日伪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所谓“不请不见,不问不答,不干涉一事,不妄发一言,不接受委任,不向一方面也”,自称“八不老人”。盐城县参议会议长宋泽夫先生被日军捕去后,面对威胁利诱,严辞拒绝出任伪县长。在狱中不吃不喝,以示抗议,后病逝家乡,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凡此种种,不难看出,一方面正义的抗战事业使他们而为之,另一方面广泛的文化统一战线也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