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文化建设的历史启示

时间:2015- 07- 07 浏览次数: [ ]
 

阜宁县党史工作办公室  钱 斌

 

[摘要]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的文化建设不仅为提高部队战斗力,开创抗日根据地,而且为抗战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持,其宝贵经验为现阶段文化建设提供了不少启示。文化建设必须突出时代主题,弘扬主旋律;必须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惠及老百姓;必须在继承中创新,增强活力;文化建设必须把各方人才团结在党的周围,合力谋发展。

 [关键词] 抗战时期  新四军  文化建设  启示

 

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一个民族精神和灵魂的载体,体现着一个民族发展的文明程度。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现代的新文化,使中华民族以一个高度文明的民族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始终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所追求的目标。当日寇大举入侵,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南方八省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组建成新四军,肩负起民族的希望。八年抗战,驰骋于华中大地、江淮河汉的新四军功不可没。新四军的发展壮大,除了其合法的国民革命军身份,广大官兵浴血奋战和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外,文化建设也是其发展壮大的原因之一。新四军文化建设的历史同新四军的发展壮大、胜利的历史是紧密结合起来的。新四军的文化建设历经八年,轰轰热热、波澜壮阔。以坚强的民族精神,撞击着抗日军民的心扉;以多姿多彩的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激励抗日军民,弘扬抗战的主旋律;以丰富的内容和表现手法,记载了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她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力量,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建设文化强国,共筑“中国梦”的今天,我们仍可从中得到许多重要的启示。

一、文化建设必须突出时代主题,弘扬主旋律

“七·七”事变后,“抗日”、“救国”成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主要任务和时代主题,新四军文化建设工作紧紧围绕“抗日”、“救国”这一主题:“一切围绕抗战,一切服务抗战”。注重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把运输文化食粮看作比运输被服弹药还重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发展宣传、出版事业。用先进的文化鼓舞士气,提高部队战斗力。新四军在经费紧张、处境艰难的情况下出版报刊杂志。1938年5月,新四军军部机关报《抗敌报》在安徽歙县岩寺创办,随后《战士园地》、《抗敌》杂志、《建军》杂志等相继发行。新四军各支队也相继创办了《突击》、《前哨》、《拂晓》等报刊,两年半内共出版了30多种报刊。重建军部后,在刘少奇、陈毅的直接领导下,新四军在苏北创办了《江淮日报》、《江淮文化》、《真理》等报刊。当时有“北有《拂晓报》,南有《江淮报》的评论。据统计,新四军军部与各师、旅、团四级领导机关都出版了报刊,报刊总数约150种。这些报刊杂志的创办,有力地推动了新四军抗战文化的发展,提高了新四军指战员和根据地人民的政治文化水平,粉碎了日伪的奴化宣传和企图瓦解人民抗战的意志的阴谋。在办报过程中,新四军部队的文化工作者,创作出大量反映抗战主题,满足部队需要的先进军事文化,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持,促进了抗战文化的发展,引领着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新四军文化建设成功经验为新时期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借鉴。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我们要继承新四军文化建设的优秀传统,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自觉抵制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蔓延滋长,严防封建残余沉渣泛起,铲除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侵入的土壤。我们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象新四军那样,突出时代主题,凝聚正能量,引领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文化工作者要认识自己所担负历史责任,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多出好作品,出精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够被市场接受。新时期文化建设要弘扬时代的主旋律,不仅要足够数量的作品,更需符合时代要求的质量。文艺工作者必须牢牢把握时代主题,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二、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惠及老百姓。

  文化,是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孕育和创造的,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主人,文化发展成果也理应由人民群众共享。早在新四军组建初期,袁国平、李一氓、陈毅等人就提出文艺“为谁服务”和“怎样做”的问题。强调要坚持新民主主义的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文化方针,高举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旗帜,走放手发动群众的道路。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热情为群众服务。针对老百姓文化水平低,许多人求学无门的实际,改造私塾、兴办小学,办识字班、开展冬学运动,让许多群众与“睁眼瞎”告别,能断文识字,写信记账。新四军还创办了一些使广大军民学习文化、艺术、医学、建设等不同类型的学校。至1944年8月,盐阜区就有中学13所,小学1186所,基本达到每乡有一所初级小学,每区有一、二所完全小学、每县有一所中学。新四军文艺工作者,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用文艺形式反映火热的抗日斗争生活。内容上就地取材,写根据地的真人真事,群众熟悉、认同;形式上大量吸取民歌民谣和民间戏曲,运用当地方言,群众易懂易记。在文化建设过程,新四军还想方设法让人民群众融入其中,分享文化建设成果。秧歌舞原是陕北一带农民所创造的民间表演艺术。1941年,新安旅行团将她带到苏北,随即在新四军部队中掀起了秧歌舞热潮,到1945年,在整个苏北尤其是盐阜地区得到了广泛推广。1945年5月,新四军第三师和盐阜区各界军民5万余人集合,庆祝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和三师解放阜宁。会议期间组织了秧歌大表演,大检阅。由儿童、妇女、学生、战士等组成的一支支不同的秧歌队,不停地扭着、走着,盛况空前。大家载歌载舞,尽情地欢呼中华民族的胜利,欢呼整个世界的胜利。在新历史条件下,文化建设服务人民群众,惠及老百姓的任务更加艰苦,党和政府当以更大的力度,更有效的措施,鼓励和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到基层群众中去,到生活实践中去。近些来年“三下乡”、“心连心”、“走转改”等一系列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要继续坚持。同时,我们绝不能满足于临时性、阶段性、个别性的办法和举措,而要研究、制定推动文化工作进基层、进农村、进社区的长效制机。文艺工作者要象新四军的文艺工作者那样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向人民群众学习,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把精神文化产品免费送到农村群众中去,送到城市社区居民中去。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文化建设为人民群众服务,惠及老百姓,可以有效地缩小城乡之间、社区成员之间在文化生活上的过大差距,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同时,文化建设所带来的知识的力量,精神的动力,将极大地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准,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三、文化建设必须在继承中创新,增强活力

  新四军文化建设是一种历史传承,更是一种创造性精神财富,一部新四军文化建设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创新是新四军文化建设的活力所在。新四军文艺工作者很注重民间的优秀文化形式,他们虚心地向民间艺人学习,互学互帮,运用民间的优秀文化艺术形式,充实抗日救国的内容,“旧瓶装新酒”,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淮剧,又名江淮戏,流传在盐阜一带及上海、安徽、苏南部分地区,在内容和形式上主要表现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新四军抵达盐阜区,研究改革淮剧,使这一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地方剧种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照减不误》、《路遥知马力》、《建军》等一个个现代淮剧应运而生,淮剧也获得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彼时,在盐阜区民间艺人和群众中流传不少“顺口溜”(即打油诗),形式比较活泼,但内容一般粗俗。在新四军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吸取了形式,创作了一些内容健康的诗歌,在大街小巷书写,在夜校和群众大会上朗诵,很快在盐城形成了“街头诗”。后来,街头诗逐步向附近农村扩展,出现在农家的墙上,盐阜区掀起了颇有声势的墙头诗运动。新四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并在传承与创新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范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自信。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坚持科学态度。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伴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形态发生变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下政治形态存在着不协调和不一致的状况亟待改变。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将其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相适应,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新,就是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不仅要善于“旧瓶子装新酒”而且要善于在研究“旧瓶”的基础上,造出美观实用的“新瓶”,“新瓶装佳酿。”

  四、文化建设必须把各方人才团结在党的周围,合力谋发展

新四军建筹建之初,叶挺等领导人就决定招收一批进步文化工作者和知识青年。新四军军部在云岭时,沪、宁、杭、汉等地以及居住在香港、澳门和东南各国的广大爱国知识分子,在各地中共地下组织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共产党员的动员组织下,投奔到新四军参加抗日战争。重建军部后,大批文化人转移苏北。盐阜抗日根据地群贤毕至,英才荟萃。新四军领导人对文化人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悉心照顾,把他们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积极投入敌后的斗争。音乐家何士德到达云岭,军部在集会欢迎;戏剧家许晴到达盐城军部,陈毅设家宴招待;文学家阿英到达停翅港军部,陈毅亲自安排宿舍。为让文化人更好地工作生活,军部驻阜宁期间,还特地在军部附近卖饭曹创办了文化村,成立湖海艺文社。所有这些都是生活在抗日根据地的文化人有口皆碑的。他们不论来自沦陷区,国统区、根据地以至海外,都能紧紧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为敌后抗日、争取抗战最后胜利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勤奋地学习,顽强地工作,共建新四军文化大业。

“新四军里文化人多,华中抗日文化宣传活跃”。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主要得益于新四军领导人始终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认真研究和切实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善于将文化人聚集在党的旗帜下,具备领导文化的建设的本领。人才聚、事业举。人才是“开国之剑,立国之本”,人才资源是人力资源中的优质资源,是一个国家、一个军队、一个团体的谋势之本、谋形之基、谋利之源。人才是核心竞争力的承担者和创新主体,是先进文化的建设者。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就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引导广大知识分子更好地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崇高使命。文化建设结硕果,“中国梦”圆民族兴。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