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县原属阜宁县东北地区,民主建政初期,我党在这里社会影响比较薄弱,群众中以国民党为正统的观念比较普遍,对新四军和抗日的前途认识很模糊。群众生活非常艰苦,海难毁家、旱涝失收、饿殍遗野的现象常有发生。面对这一复杂而又困难的环境,新四军从政治的高度和抗日全局着眼,在注重开展军事斗争的同时,始终坚持抓好民生事业,赢得了人民的高度信任和支持,使新四军这支为民之师,成为抗战的无敌之师,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了彪炳青史的贡献。
一、借粮度荒,关心民瘼。1940年、1941年,阜宁东北地区连续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业歉收,广大农民特别是贫苦农民生活极度困难,不少人家无法维持生计,有的讨荒要饭,有的拿高贷债度日。面对灾情,新四军领导同志心急如焚,他们一方面从也很紧缺的军粮中拨出一批直接救济灾民,一方面发动农民借粮度荒。当时的借粮口号是:“春借平戽,秋还尖戽”(一般一戽重40斤)。就是说,每借一戽秋后大约多还3斤。借粮的标准是每个贫困户每人解决一戽,条件差的地方每人借5升。借粮时由借粮委员会派出代表与地主谈判,一经达成协议,定下多少数字,就由农救会打借条盖章,再由农救会分头借给贫困户。在借粮中,各地采取先易后难、先礼后兵的办法。对比较开明的地主,能爽快借粮,就加以表扬和宣传;对不肯借粮,经说服教育后仍拖着不借的,就拉出农救会队伍摆阵势,一天不借,就一天不离开,直至借出粮食。通过春荒借粮,使广大贫苦农民免遭“青苗账”、“高利贷”剥削,免受颠沛流离、外出乞讨之苦,稳定了抗战的社会秩序。
二、减租减息,纾缓民困。为了缓解和减轻封建剥削,使贫困农民的生计有所改善,党和政府组织和发动群众开展有理有节的减租减息斗争。减租:一是包租减租,一律按原租额减二成五;二是分租减租,一律按四六分租标准,佃贫农得大头,以前佃户吃亏的部分,动员他们向地主讨回,这就是退租。佃贫农向地主借贷的利息,按规定的一定比例实行减免,以减轻地主对佃贫农的剥削程度。刚开始有些地主用假减租、假退租、假减息的办法对抗农会,他们明面上认定减租、退租和减息的数目,并且还把粮食发还给贫雇农,可是又偷偷用“变天”(新四军政府垮台)等话语恐吓、欺骗减租、减息的佃户,使一些胆小者乘夜晚又把退给他们的租粮悄悄送还地主。针对这种情况,抗日政府及时发动群众,一方面大力揭露不法地主的谣言,一方面树立敢于同地主斗争的积极分子典型,通过他们现身说法,提高佃贫农的阶级觉悟,使他们敢于理直气壮地同不法地主开展面对面的斗争,推动减租减息斗争向纵深发展。此外,每个乡由农救会组织分租队或监分队,一个乡一个,由农救会干部和佃户积极分子组成,用公开或秘密的方式,检查减租减息是否彻底。到1944年,阜东县(后为滨海县),减租地主达到4245户,退租粮达420万斤,平均每个佃户分得粮食589斤。与此同时,实行合理负担,地主区别大小,征收所得的20%~30%;富农征收20%,中农征收10%,贫下中农则只征收3%。农民既减租又减负,得以休养生息。
三、兴建海堤,解救民难。滨海是黄河夺淮后大量泥沙在黄海淤积而成的县份,成陆只有几百年时间,水利条件很差,尤其是海潮之患更为猖獗,不光导致人畜死亡,而且大片土地被蚀退、被碱化,仅1939年至1940年,县内被海水侵蚀的良田就达50万亩之多。滨海杨芷江等士绅多次呼吁请愿,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不得已,下拨20万元修堤坝,可是几经克扣,最后只剩11万元,修了一道小海堤(百姓讥为“韩小堤”),根本挡不住海潮。新四军三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后来回忆道:“(一九四一年)十月,他(县长宋乃德)到阜东,了解到海啸以后,海堤被毁,老百姓没有饭吃,很多人饿死的情况,向我反映,商量修堤。我考虑的结果,认为从政治上看,要争取群众,争取士绅,也首先要修建阜东海堤。我就以苏北党政军委员会的名义决定这么办。由宋乃德在十月阜宁县参议会上对参议员(杨芷江、庞友兰、田厚斋等)提出的修堤要求表示同意。组成以宋乃德为主席的修堤委员会,发行了修堤公债。……当时,我们一方面救灾,调一批粮食到阜东救济灾民;一方面计划修建海堤,动员民工,以工代赈。”①通过发行公债和开明士绅捐款,筹集60余万元,动员1万余民工筑堤。大堤合龙堵口时,黄克诚下令八旅二十三团官兵赶
①黄克诚1984年9月18日、20日谈话记录,刊载于《苏北抗日斗争历史资料》第8册。
赴现场,与工程管理人员和民工一起跳入水中,组成人墙,挡住潮水,
保证了大堤合龙。1942年5月,当海堤施工进入紧张时刻,汪伪和日军出动飞机在工地上空盘旋干扰,敌伪武装同时袭击骚扰工地,暗杀我工程指挥人员。但在新四军的军政领导指挥下,经过84天苦战,终于筑成了长96华里、高2.2丈的捍海长堤,大堤竣工的第二天(8月23日),就挡住了比1939年特大海潮还要高6寸的海啸大潮冲击。老百姓为褒扬宋乃德县长的功绩,称捍海长堤为“宋公堤”竖立“宋功纪功碑”。宋公堤不仅至今仍是保护滨海人民生命财产的坚固屏障,也是新四军民生事业的永久丰碑。一道宋公堤,把新四军和滨海的人民群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四、发展生产,培植民力。按照党中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指示,阜东县委和抗日政府发动群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热潮。全县相继建立起生产指挥机构和多种形式的生产互助组织,机关带头,典型示范,贷款扶持,全县形成了经久不息的大生产热潮,特别是两大产业获得了很大发展。一是制盐卖盐。阜东县濒临黄海,盐业资源丰富。抗日政府调拨大批粮食,解决盐民吃饭问题;建立盐业合作社,把盐民组织起来,多次发放贷款解决产盐资金困难。至于卖盐,只要向民主政府缴纳一次薄税,即可以在根据地内部任何地方销售,直到售完为止。1943年,全县年产食盐10万担以上,超过以往近30年产量之和,价值法币几千万元,盐民达1100多人,比三年前增加55倍。二是纺纱织布。1942年春,县委、县政府向全县发出“家家纺纱,户户织布”的号召,同时拨出数十万元贷款,作为发展纺织的资金,并建立各级纱、布交易所,专门解决纺织品的原料和销路问题。全县很快形成了纺纱织布热潮,男女老少齐上阵,连和尚道士和阴阳先生也都上了织布机、纺纱车。据统计,从1941年到1945年,全县织出的土布10万疋(每疋长4丈、宽1.2尺)以上,价值2000多万元。
五、厉行节约,减轻民负。盐阜区党政军机关在实行精兵简政的同时,积极开展节约运动,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严格的节约措施。1943年,日伪军对我盐阜区发动残酷的大扫荡,大作家鲁芒、艺术家贺绿汀及“七君子”之一的邹韬奋等文化名人不便随新四军主力部队行动,被安排在黄海边开明士绅杨芷江家“打埋伏”。事后鲁芒等一行八人回新四军大部队,途径八滩区,受到八滩区区委副书记王庄霄的热情款待。王庄霄是一名“皖南事变”中突围出来的女战士,当年只有20岁,谁知她与昔日校友、多才多艺的鲁芒一见钟情,谈起了恋爱。一行人在八滩因此多呆了几日,吃掉了百十斤公粮。黄克诚知道此事后,非常生气,连声说:“这是多吃多占,有损于我们党、我们新四军形象,在群众中影响不好,必须严惩!”当时很多人求情,王庄霄这才保住了性命,被关了禁闭,停职反省做检查,撤销了职务,被调回了三师主力部队。黄师长不仅仅对部下严格要求,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他棉衣破旧,坚持不换,补补再穿。他还将洗脸的毛巾剪成两段使用。上行下效,整个三师的节约风气在新四军和地方群众中是出了名的。黄克诚后来回忆说,通过征收公粮和盐税,“加上厉行节约,整个苏北地区经济情况逐渐好转……人民负担很轻,群众生活有很大改善和提高。”①
六、武装斗争,捍卫民生。新四军的民生事业是在战争的环境中开展的,承受着敌、伪、顽的严重威胁。新四军以坚决的武装斗争,捍卫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在阜东县,主要开展两方面斗争。一是剿匪反霸。主要战斗有两次;一次是镇压沙二截叛乱。沙二截在今陈涛镇新联村,盘距着左姓五大地主,人们称之为“五大门”。这五大地主占据50多顷良田,一贯欺凌乡里,为霸一方。他们召集方圆近20里范围的大中小地主开会,同时联络郭集、陈庄等10多处反动迷信组织“小刀会”约1700人,并勾结日伪军和土匪恶霸,阴谋暴动。抗日政府密切注视他们的动向,于1941年1月4日派一个营的部队前往镇压,周围群众也帮助进攻,加上援军,至1月6日拂晓,击溃了小刀会暴徒的进攻,剿灭了“五大门”地主武装,二截、三截、戴滩等地参与叛乱的反动地主分子,均被拘捕镇压。还有一次是三打季家圩。靠杀人抢劫起家的大土匪顾豹岑,率60余人袭击八滩区公所,绑架、杀害区长及其他工作人员11人,后又勾结另一匪首沈月庭,拥有五六百人,七八挺机枪,数十支驳壳枪和30多门土大枪,自封为黄海剿共司令,强占了距八滩十多里的季家圩。这里四周配置炮楼、碉堡,加上深壕高墙,火力很强,易守难攻。1941年元月15日深夜,八路军五纵二支队五团(后改为新四军第三师八旅二十三团)包围了季家圩。经三次进攻,历时18天,终于2月2日夜,突破了圩河,
①黄克诚1984年9月18日、20日谈话纪录,刊载于《苏北抗日斗争历史资料》第8册。
击毙了匪首顾豹岑,除沈月庭少数匪徒逃跑外,其余悉数被歼。二是
反“扫荡”。继1939年日伪军第一次侵犯之后,1943年2月19日,日军又占领东坎,实行惨绝人寰的“烧光、杀光、抢光”政策,人民群众遭受空前劫难。新四军和抗日政权领导开展了一场以游击战为主的人民战争,坚决反击日伪军的清乡扫荡。比较著名的是八滩王桥战斗。八滩素有“银八滩”之称,在阜东沿海地区具有重要经济地位。日伪军曾三次侵占八滩。1943年3月29日,日军第三次侵占八滩。当日下午,乘敌立足未稳,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四团和师特务营,在师参谋长洪学智和二十四团团长谢振华的指挥下,悄悄完成对八滩王桥据点的包围,于9时30分发起攻击。经过9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攻克了王桥据点,歼灭日军山本中队长以下70余人和伪军一个大队,给日伪以重创。是年12月14日,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四团一部,在阜东县总队的配合下,合围东坎,迫敌狼狈逃走,沦陷299天的东坎终于光复。我军又乘势扫平敌5个据点。阜东全境得到了新生,人民群众欢欣鼓舞。
新四军和抗日民主政府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积极开展民生事业,不仅克服了老区的物质困难,争取了民心,开创了抗日新局面,也为历史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值得后人认真借鉴和继承。
一、民生事业关系大局成败。重视民生不仅是我党我军宗旨决定的,而且也是争取民心、凝聚民力、战胜敌人的迫切需要。新四军初入盐阜时期,正是敌、伪、顽和地主土匪势力猖獗时期。就在这种武装斗争激烈、自然灾害极其严重的困难条件下,新四军和抗日民主政府仍以民生事业为重,千方百计组织发动群众,开展经济斗争和生产自救,保卫胜利果实,创造了战争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奇迹,得到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参军参加战的热情持续高涨。从1940年10月到1945年10月,阜宁东北地区和后来的阜东县,青年参军9475人,其中参加主力部队的3199人,参加县武装的2620人,参加区队的3656人。军民团结如一人,保证了抗日斗争的彻底胜利。这就告诉我们,无论形势如何变化,任务如何艰巨,都必须把民生放在优先的位置,一定要让人民群众从切身利益的不断改善上体会到我党的为民之心,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二、民生事业必须契合群众企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①新四军的民生事业是全部从群众迫切需要出发的。无论是借粮减租,还是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武装保卫,都是解群众之困,救群众之难,谋群众之利,急群众之急,事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因而受到群众的衷心拥护。这就告诉我们,发展民生事业,决不能脱离群众凭主观意志,更不能劳民伤财搞形式、搞政绩工程,一定要符合群众企盼,按照群众的意愿干好实事。
三、民生事业需要我们无私奉献。新四军的民生事业是在极为复杂、极端困难也极其危险的环境中开展的。新四军官兵和抗日政权的
①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6日
干部与老区人民共患难、同战斗、流血流汗,有不少烈士为此付出了
宝贵生命,仅八滩王桥战斗就牺牲了新四军副营长王光汉以下48人和地方武装30多人。现在,我们肩负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使命,实质上就是对当年新四军开展的民生事业的忠实传承。尽管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条件也各不相同,我们仍然需要发扬当年新四军的“铁军精神”,坚持服务宗旨,坚持艰苦奋斗,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无私奉献,一定要为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而努力再努力。
(作者姓名蒋华 韩立坚 单位:中共滨海县委党史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