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时间:2016- 12- 05 浏览次数: [ ]

  盐城地区的“一五”计划的编制,以年度计划为主,又以工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指标为目标,是在边制定边实施的过程中进行的。在地委、专署的领导下,全区广大干群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增产节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到1957年末,全区“一五”计划的主要工农业生产指标基本完成或超额完成。

  在农业方面,由于“一五”时期全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农业生产,这一时期,地委调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农业,促进了全区农业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特别是党的八大召开以后,地委带领全区人民深入贯彻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大力整顿巩固农业合作社,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和水利排灌设施的建设,全力推进以“旱改水”为突破口的农业生产改制,积极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与水、旱、虫等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努力争取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获得好收成。1957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22.6亿斤,虽超过“一五”规定计划的05%,但因农业生产不稳定,这一年粮食总产量仅比1952年增长2.2%,比“一五”期间粮食产量最高年份的1953年少6000万斤;棉花总产量达到79.4万担,比1952年增长89%,但比“一五”计划少19.2万担;油料总产量2200万斤,比1952年增长78%,比“一五”计划少1488万斤。“一五”期间,全区主要农作物的产量虽然基本在低水平徘徊,但农业生产仍有很大潜力。

  “一五”时期,在狠抓粮、棉、油生产的前提下,地委十分重视林、牧、渔业等的发展。在林业方面,先后建成农场护田林带、通榆公路林带、苏北灌溉总渠林带。1956年冬,射阳河闸沿海堤新造林带10公里。1957年,用材林建设也开始起步,当年发展用材林1466亩。在畜牧业方面,1957年,地委、专署采取扶持措施,促进了生猪饲养业的发展。年末,全区存栏生猪79.73万头,超过以往任何一年。为了保护耕牛,专署发布禁止宰杀令。1956年,全区存栏耕牛13.15万头,是盐城地区历史上养牛的高峰期。但由于种种原因,1957年耕牛数有所下降,当年末,耕牛存栏数下降到12.6万头。在渔业方面,各地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逐年增加淡水养殖面积,大力发展淡水和海洋捕捞业,如发放渔业贷款,修复损坏的渔船等。1957年,全区水产品总产达3.731万吨,其中海洋捕捞产量1.92万吨,比1952年增长38.08%。

  在工商业方面,1957年全区工业企业已达430个,比1952年增加89.4%,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10个,占25.6%,集体所有制企业320个(含手工业合作社、组),占74.4%。全区工业总产值15820万元,超过“一五”计划36.13%;比1952年增长83.4%,平均年递增12.9%,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8.5%,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产值11534万元,集体所有制工业产值3989万元,其他工业产值297万元,分别占工业总产值的72.9%,25.2%和1.9%。同时,地委坚持围绕农业办工业的方针,主要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粮食加工业、酿酒业、日用品制造业等。一是食品工业:1957年,全区首家国营糖果糕点生产企业盐城县糖果加工厂开办后,专业性的酿酒、饮料、酱制品、罐头、豆制品、蛋制品等食品厂相继成立,经过技术革新和添置设备,生产水平和能力均显著提高。二是轻工业:1957年,全区大多数手工业企业经过技术革新,自制或购置了设备,由手工操作为主向半机械化过渡。同时出现一批新的行业,如日用金属制品、塑料制品、灯具、轻工机械等,不仅为城乡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电为轻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产品、技术、人才等方面基础。三是机械工业:1956年,通过对私营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成立了公私合营性质的盐城铁工厂和建湖农具修配厂。四是制盐工业:1957年,境内沿海各县国营盐场、集体盐场共产盐19.3万吨,为“一五”期间各盐场产盐总量的24%,比1952年增长22.2%。四是社会商品零售业:1957年全区社会商品零售额达2.23亿元,比1952年增长74%。居民人均达50元,比1952年增长69%。社员集体分配人均纯收入达39.2元。

  在交通运输方面,到1957年底,全区水运事业较新中国成立初又有新发展,有客轮16艘、客驳32艘,拖轮45艘,货驳193艘,木帆船3379艘。当年水运客运量168万人次,是1952年的8倍;货运量113万吨,比1952年的40万吨增加1.8倍。汽车运输业也得到初步发展。

  在财政金融方面,1957年,全区财政收入375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2年增长217%;全区银行存款余额3298万元,比1952年增长7倍多。其中农业社集体存款1047万、社员存款562万元。农村集体合作经济的发展壮大,使农民生活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一五”时期全区文教卫生事业也有很大的发展。其中教育事业方面:全区已拥有高中及中等师范、技术学校¨所,初中学校66所,小学学校4555所,1957年与1952年相比较,小学生由1952年的334312人增至421116人,增长26%,超额完成计划69%;初中在校生由1952年的5651人,增至22430人,增长近4倍,超额完成计划36.8%;高中在校生由1952年的650人,增至2847人,增长约44倍,超额完成计划15.9%。至1957年底,各县都有6所以上中等学校(不包括民办),达到“县县有完中,乡乡有完小,社社有初小”,平均每千人中有7个中学生,每百人中有9.5个小学生。这是盐城地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在一五期间,全区计培养高小毕业生113758人,初中毕业生13926人,高中、师范毕业生1371人,合计129055人,其中升学或参加城镇工作的占33.3%,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的占66.7%,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大批新生力量。与此同时,扫盲教育也有新发展,全区计扫除文盲11万多人,其中有一部分人还升入高小班继续学习。

  在卫生事业方面:医院、卫生所等各级公立医疗机构由1952年的50个,增至64个;防疫站、防治所、保健站等防治机构由1952年的3个,增至15个;群众性的联合诊所由1952年51个,增至514个;医疗单位的病床由1952年的337张,增至616张,并且增设简易病床237张,解决了病人住院拥挤的问题。各地积极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疾病治愈率不断提高,疾病发病率逐年下降,基本消灭天花、霍乱、黑热病等,基本能够控制血吸虫病的发展,群众生产劳动出勤率大大提高。

  在文化事业方面:新建电影院2座,新设图书室2个。电影队由1952年的1个增至26个;剧场9所,民间职业剧团、杂技团、木偶剧团计25个,挖掘传统节目253个,演出剧目日益丰富,演出质量显著提高。随着合作化运动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各地普遍建立了农村俱乐部,计有文化馆(站)64所,图书馆2所,群众文化生活大为改善。此外,体育事业、有线广播、科普工作也有较快发展。

  盐城“一五”期间取得的各项成就,书写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盐城发展史上的崭新篇章,为推进全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