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是党自创立起就确定的奋斗目标。为了逐步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进行有计划的国家建设,1951年初,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了“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思想,即从新中国成立时算起,花三年时间做好各种准备,从1953年起开始有计划的国家经济建设。根据这一精神,中央有关部门开始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结合盐城地方实际,地委和专署着手编制全区第一个五年计划。为做好“一五”计划的组织、协调与统筹工作,专署在专署统计科的基础上,设立计划统计科;1955年底,成立了专署计划委员会,各县成立了农业生产五年计划委员会,专门负责制订五年计划,委员会一般由县长任主任,农委书记、农林科长任副主任,由农林、建设、农场、农协、农税、工商、银行、合作、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团体和专门业务机构的干部为委员,委员会组成若干小组,分工进行调查研究、核算统计和起草计划等工作。地委要求各县以科学的态度编制“一五”计划,使计划正确反映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体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既充分估计全区广大干群的积极性,又反映出全区工农业生产的巨大潜力。
1952年5月,地委和专署召开农业、工商、生产合作等部门负责人会议,讨论编制全区第一个五年计划,又召开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对制定和贯彻执行全区工农业生产五年计划作出部署。为更切实际地制定全区农业五年生产计划,1954年12月,地委召集盐城县秦南区、射阳县射海区、大丰县垦北区、阜宁县陈集区、滨海县黄圩区等5个区区委书记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不同类型农业区生产现状、生产潜力、增产途径等情况汇报。通过对各县五年计划委员会各种调查材料的综合分析,又经反复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地委提出了全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
在农业方面,到“一五”期末,粮食、大豆播种面积1260万亩,总产量21.5亿斤;棉花播种面积290万亩,总产量9860万斤;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3.7万亩,总产量3684万斤。“一五”期间,将建造射阳河闸、新洋港闸,以蓄水灌溉、防涝御卤,建造挡潮闸12座、灌溉渠涵闸若干座。通过积极实施这些重点水利工程,全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全区农业生产水平。通过改进农业耕作技术,实施水改旱、旱改水等措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全区粮棉总产量。
在工业方面,虽然全区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52年工业总产值为5000多万元,仅占工农业总产值15%左右,但盐城工业资源比较丰富,发展工业的潜力很大。地委计划在“一五”期间依靠地方工业资源,大力发展轻工和食品工业,新办一批棉纺、面粉、粮油厂和酒厂;兴办电厂、砖瓦厂、印刷厂等。围绕城市支援农村、工业面向农村,为农业经济服务的方针,大办支农工业,开办农机厂、化学肥料厂、农药厂、饲料厂等。到“一五”期末,使全区的工业生产能力有显著增长。
在交通运输、商业、劳动、卫生、教育及全区林、牧、副、渔业的发展方面,地委都明确提出了五年的计划和要求以及实现计划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1954年,《盐城专区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编制完成,并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于1956年3月正式下达。计划要求:到1957年即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4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为11621万元、手工业总产值为7364万元。1956年9月,专署作出《关于下达国家分配本专区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命令》,将计划规定的任务分配各县,要求各县积极领导,挖掘潜力,努力增加生产,厉行节约,增强信心,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各种困难,为全面提前完成和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奋斗。
全区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是实现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总任务的至关重要的战略步骤。它对各级党委和政府统揽全局,立足发展,有计划地领导经济建设,克服领导工作中的盲目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五”计划所提出的宏伟目标,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全区广大干群按照党和政府制定的既定目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全面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