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左思潮对经济工作的严重影响

时间:2016- 12- 05 浏览次数: [ ]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区地、县党政领导机构、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的领导班子陷于瘫痪,在无政府主义思潮冲击下,全区社会局势动荡,工农业生产秩序混乱。“以阶级斗争为纲”被作为经济建设和工农业生产的行动纲领,而价值规律、按劳分配等被全盘抛弃,经济效益被贴上了“资本主义”和“利润挂帅”的标签,被批判为“唯生产力论”。极左思潮对盐城地区的经济工作造成严重的干扰和冲击。

  1966年至1976年,“三五”“四五”两个五年计划未能编制执行。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区经济管理工作很快受到冲击,盐城专署计划委员会被撤销,停止了国民经济计划的编制,经济管理出现“松、散、乱”的局面。国民经济三年恢复调整时期为纠正农村“左”的经济政策而采取的积极措施,受到了批判,农户的自留地、养猪养羊等林、牧、副、渔生产和集市贸易,都被作为“资本主义尾巴”一律割掉,农村经济严重失调。各地农村在批判“三自一包”(自留地、自留畜、自留山、包产到户)、“四大自由”(自由种植、自由买卖、自由市场、劳动力自由)的同时,不顾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盲目推行“大寨式”劳动管理办法,用“突出政治”代替“工分挂帅”“物质刺激”。“大寨式”劳动管理办法实行后,劳动工分十天半月一评,或二三个月一议,甚至半年、一年一评。原执行的小段包工、定额管理、按件计酬、“三包一奖”等管理办法被相继抛弃,“评工会”变成“斗私批修讲用会”。“社员上下工看旗子、听哨子,到了田头学语录、唱歌子,干起活来成趟子,干多干少一样子。”这种平均主义做法违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69年,全区农业总产值为9.577亿元,比1966年下降了1.5%。

  1970年,为贯彻国务院召开的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精神,各地重新肯定《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提出正确执行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反对平均主义。此后,全区废止了“大寨式”劳动管理办法,恢复“四定到组”(定农活任务、定质量要求、定完成时间、定工分报酬)、集体劳动、小班作业、大包小评、工分到人的劳动管理办法。在后来进行的“批林批孔”和“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中,又把“定额记工、按件记酬”当作“资产阶级法权”进行批判。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并在“四人帮”的“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极左思想影响下,铲除社员自留地多种的蔬菜和经济作物,禁止社员多养鸡、鸭、猪、羊等家禽家畜,不准社员外出务工经商,不准农村手工业工匠单干经营,致使许多地方粮食产量增长较快而多种经营生产发展缓慢。各社、队包给个人经营的“三坊”(油坊、粉坊、豆腐坊)95%以上被收归集体,农民个人拥有的小型船只、平板车等运输工具被强制动员入社。1976年,仅射阳一个县被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农户就达3万多户,其中社员私有30亩梨园、1700多棵梨树、自养的700多头母猪被折价归队,砍伐果树1.4万余棵,挖掉薄荷、中草药、大蒜、黄芽菜等经济作物1.78万亩,给发展农村经济、活跃农贸市场、改善人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在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1966年—1970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盐城地区的工厂企业管理松弛,生产秩序混乱,普遍取消对工时定额的考核,上班干多干少一个样。“文化大革命”初期,部分工人擅自离开工作岗位,上访请愿,外出串联,进行造反活动,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遭到干扰破坏。1968年专区革委会成立以后,开始批判资产阶级派性和无政府主义,生产秩序有所好转,但仍强调“突出政治挂帅”,反对所谓的“唯生产力论”。1966年到1970年,工业发展速度和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回落,工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7.88%,比三年调整时期回落10.45%。四分之一企业出现亏损,专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逐年下滑。1971年后开始抓计划整顿管理,1971年到l976年,全区的工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增长。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