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竹轩(1881〜1956) 原名如茂,今建湖县钟庄乡人。出身贫寒,光绪二十二年(1896)去上海谋生,后当上英租界的捕员、警长。民国5年(1916)拜青帮“大”字辈刘登阶为师,开山收徒,广罗党羽,凭借黑社会势力和警长身份,先后开设人力车行、茶馆、戏馆、饭店、玻璃厂等。江浙战争期间,任闸北保卫团团董。接着,当选为上海市人力车公会主席,盐阜旅沪同乡会主席,还担任过中国红十字会理事和一些慈善团体的董事长等职务。在此期间,他在永安公司南面开设天蟾舞台。不久,永安公司要向南扩展,买通租界工商局强令拆迁戏院,顾为此一直上诉到伦敦英联邦最高法院,结果判处工商局赔偿顾拆迁费10万元。顾因此名噪一时,成为上海帮会里的红角,被京戏馆同行推选为上海平剧院联谊会主席。
顾竹轩热心公益事业,先后创办过江淮小学、江淮中学和武陵中学。民国10年(1921),江北大旱,他带头捐献救济款数千元,又发动旅沪同乡捐献募集了好几万元,发放给流落沪地的盐阜灾民。民国20年,苏北里下河发大水,他和美籍传教士白秀生向华洋义赈会求得赈灾粮款外,还敦请京剧名伶在天蟾舞台作义卖演出,发动旅沪同乡捐助。共募得赈灾款30万银元,自己变卖家产6万多元,全部捐作救灾经费。“一•二八”淞沪抗战和“八•一三”事变期间,他将天蟾舞台停演,充作旅沪苏北难民临时收容所,安排食宿。自费租借长江客轮运送难民返乡。
30年代初,顾竹轩因杀人罪被逮捕判刑10年,抗战爆发后,经其族兄顾祝同将军保释。此后,曾为掩护共产党干部的安全和安排护送军需物资从吴淞出口支持苏北抗日根据地作出贡献。他还将年仅14岁的幼子带回苏北根据地参加新四军。抗战胜利后,其侄顾叔平在中共上海局城工部帮会工作委员会任职,顾竹轩帮助他竞选为上海市榆林区副区长,以此作为公开身份掩护地下斗争活动。顾的天蟾舞台经理室也成了帮会工作委员会成员最安全的碰头场所。上海解放前夕,帮会工作委员会在组织护卫城市的斗争中曾利用他的声望和关系开展工作。上海解放初,市人民政府特邀他参加市临时参议会。
1950年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后,顾竹轩向党和政府、向人民坦白交待了其在上海流氓生涯中的种种罪行。鉴于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对党和人民所作的特殊贡献,并根据他对自己所从事流氓生涯的认罪态度,党和政府给予其免于刑事处分的宽大处理。1956年,顾竹轩在上海因病去逝,终年7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