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嫁习俗·迎妆

时间:2017- 12- 28 浏览次数: [ ]
  婚礼前,男家派人去女家迎妆, 称“拿嫁妆”。有一官半职或富户人家, 置办的嫁妆颇丰,凡新房内应用的铺盖帐幔、箱、橱、柜、盆、桶一应俱全。并给“垫箱钱”,亦称“押箱钱”和“花粉钱”。穷人家十分简单,但马桶、提桶和脚桶必备、梳妆打扮的梳、镜、花粉等“十件头”,也不能少。嫁妆一部分由亲朋相赠,谓之“助妆”,亦称奁仪, 为新娘“添箱”。但忌讳送钟, 因与“送终”谐音,视为不吉利。海门迁到海边垦殖的棉民有特别风俗, 凡男家有几个人口, 女家就必须陪几床棉被。 旧时婚嫁被子,无论是女方陪,还是男家增添, 都要找所谓“全福人” (即花烛夫妻和多子女的妇女) 缝制。铺盖中放入喜钱, 称“子孙包”,也有在被的四角放置染红的白果、花生、 以及红枣等, 谓“五子果”, 取意早生贵子。 马桶, 称“子孙桶”,内放红蛋(喻勤生孩子)、枣子(谐音招子、早子)、长生果(即花生, 喻长生不老) 和车接子 (水车中连接两榷子的小木条, 喻接子)。嫁妆摆在客堂中让人观赏,称“晾妆”。迎妆讲究礼节,稍不注意即会遭到女家挑剔, 甚至拒绝发妆。迎妆的工具贴上红纸或“喜”字,鸣锣鸣炮入宅,挑篮放场上,杠棒和扁担靠在柴堆上, 女家不招呼不得入客堂。男家迎妆要付喜钱给女家帮忙人。如嫌少,便偷藏杠棒和扁担, 迫使男家加钱。女家不发妆,就敲锣“催妆”。女方哥哥征得妹妹同意,才能发妆。迎妆者须全部退出门外, 由姑娘之兄发妆,先马桶,再铺盖, 而后逐件发出。嫁妆忌讳讲“扛”, 而要叫 “涨”, 取上升之意。迎妆者只能一脚跨在门槛外;双脚跨进门口,女家要说“抢嫁妆”。肩挑嫁妆途中不得停歇。嫁妆到男家, 鸣炮迎接, 放入客堂, 由“全福人” 解被摊床。 而后将所有嫁妆搬入新房,依次排列整齐。

  —般经济收入的家庭, 就没有那么阔气, 一般是在婚前一两天,男家将新娘穿戴的衣饰及花粉绳带送至女家, 称送“上头盒子”, 其中必须有两端裹以红绸的席子一条, 又从女家搬取简单的妆奁至男家,不必事先搬取。

  旧时, 姑娘出门, —般有“怠饭” (kai) 的习俗,婚前半月,新娘子开始基本不吃饭, 只喝少许桂圆茶,糖水之类。 目的是怕新娘子坐花轿与进洞房后要大小便, 现在此风已废。此时女家嫡系亲戚都要带姑娘吃饭,让姑娘坐席,称“让家饭”。 意思是要离开老家, 即将走进新的家庭。也有让家的意思,因为农村中, —年中有儿子结婚,又有姑娘出嫁, 总是先让姑娘出嫁,以便“让家”。现时, 迎妆之风犹存, 一般婚期前的两天铺房,男家至女家拿陪嫁, 用卡车装载着冰箱、彩电、电风扇、洗衣机、自行车和沙发等大型妆奁, 贴上红喜字, 在街上游行一圈,显示光彩。至男家用鞭炮迎接,搬至新房。也无需请“全福” 的妇女帮忙, 而由新人双双根据自己意愿进行布置。 木制的马桶 (大小便用)、提桶 (又称小木亮子, 提水用)、 脚桶 (圆型、洗脚、洗澡用) 和铜制的面盆、油灯,由于住房条件改善,有了电灯、 自来水、 卫生间、洗漱间等现代化设施, 而逐步成了历史。但搪瓷面盆仍需两只, 以便洗脸和洗脚; 大小痰盂必备两只, 以代替过去的子孙马子。 洞房花烛夜,也有少数新娘挑一条(或一床) 嫁妆被送给公婆, 以示敬老之意。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