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腊八节

时间:2017- 12- 28 浏览次数: [ ]
                               卢富斌 宋金祥
  农历十二月, 人们习惯称之为“腊月”,初八这一天,盐城俗称“腊八”,是民间相沿成俗的腊八节。关于“腊月” 的由来,据有关文献资料说,腊,本为岁终的祭名。汉蔡邕《独断》一书称“腊者,岁终大祭”。过去,农时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个季节,前三季都是比较繁忙的,只有在冬藏之季比较清闲些,旧时常在秋收之后的年底,为八种神举行大规模的祭典,祈福求寿,避灾迎祥,祈求天地保佑:一为先啬神,祭神农;二为司啬神,祭后稷;三为农神,祭古时田官之神;四为邮表暇神,祭始创田间庐舍、开道路、划疆界的人;五为猫虎神,祭其吃野鼠野兽,保护了禾苗;六为坊神,祭堤防;七为水庸神,祭水沟;八为昆虫神,祭以免虫害。因为这种腊祭是在十二月举行,而且年复一年地沿袭了下来,所以人们就把处在冬末春初、新旧交替之际的农历十二月叫做“腊月”了。

  腊八节是春节的前奏,从农历十二月八日起,人们就准备过年了,故有过“小年”之说。盐城民间每到腊八节,总要吃上一顿风味独特的腊八粥。腊八粥,就是糯米,或大米和赤豆、花生、白果、红枣、莲心、松子、桂圆等加水熬成的稀饭。盐城最早的腊八粥是用红小豆煮成的,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腊八粥也就多样化了。但大致用料差不多。如米,有糯米、粳米、籼米、玉米等;如豆,有赤豆、绿豆、黄豆、豇豆等;如干果,有花生、红枣、栗子仁、杏仁、百合、桂圆、莲心、白果、菱角米等;再加以蜜饯、果品、蔬菜等制成。盐城西乡还搓些糯米粉圆子,东区则佐以杂粮、麦面等,故有人又称”腊八疙瘩”。腊八粥以其稠软粘、甜咸均可等风味深得大人、小孩喜爱。据说,吃了这种粥,可保大人小孩平安,并可预祝来年丰收,流传至今,形成颇为有趣的节令佳食小吃。现时市场上出售的易拉罐“八宝粥”,便是由此演变而来。

  许多古籍记载,吃粥可以延年益寿。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粥能“益气、生津、养脾胃、治虚寒。”张耒的《粥记》说:“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还有古籍《随息居饮食谱》一书中也说道:“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由此可见,自古以来,盐城民间早餐吃粥是极其有道理的,至今,晚餐也有大多数人家吃粥。

  对吃腊八粥,盐城民间说法不一。其一,与佛教有关。据说,释迦牟尼在得道成佛前是一位王子,为寻求人生的真谛,走遍名山大川,一次因路途劳累,饥寒交迫,晕倒在地,被一位放牧的女子看见了,她用随身带的杂粮和野果,用水煮熬成粥,释迦牟尼吃了粥以后,苏醒过来,继续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终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佛教徒便把十二月八日这一天作为佛祖成道的节日来纪念,佛教传人后,每逢腊八,总要模仿牧女做法,取香谷和果实等煮粥供佛。这便是“腊八粥” 的来历。其二,与明太祖朱元璋吃粥有关。相传,小时候的朱元璋生活非常艰苦,只好替地主放牛,一次牵牛过独木桥,桥板过于狭窄,老牛脚一滑,跌到桥下去,摔伤了腿,狠心的财主一怒之下,把朱元璋关了起来。不给吃,不给喝。三天过后,朱元璋饿极了,出于求生,东瞧瞧西看看,在被关的房角落上发现了一个老鼠洞和一只盛有水的罐子,想逮只老鼠充饥,便扒开了洞口,看到里面有米、豆子、胡萝卜、芋头、红枣等,样样仅有一点点。他急中生智,管它脏不脏,拣拣弄弄,又支起罐子,用地上的石头块磨擦生火,点燃铺在地上睡觉的草熬起粥来。俗话说,饥饿好下饭。朱元璋吃了这顿粥,感觉比什么都香,后来他做了皇帝,有一天忽然想起小时候用老鼠吃的粮食熬成粥的味道,便叫御膳房用各种粮食和豆类混和起来熬成一锅糖粥,那天正好是腊月初八,由此“腊八粥”流传后世!
来源:中国盐都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