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境内地僻海边,先民们一直以渔、盐、耕种等业为主。旧志云“士淳礼让之风,民乐鱼盐之利”。落后的经济文化、艰辛的渔耕生活,养成勤俭、简朴的美俗,与扬州、淮阴等邻近地区相比,这里的民风更显古朴、淳厚,表现出明显的沿海地域特征和水乡自身特色。
境内土地广袤。历史上,由于行政区划的更迭和演变,境内老三县(盐城、阜宁、东台)的民情风俗各异;即使是同一县治内,范公堤堤东堤西、射阳河河南河北亦有不同。本世纪20年代前后,境内的东南沿海一带废灶兴垦,迁进了大批海门、启东人(亦有少量的崇明移民),随之亦带来了他们各自的风俗习惯并彼此流行,进而逐步与境内原有的社会文化相融汇,使境内各地民俗风貌更趋纷繁复杂。
民国29年(1940),境内各县抗日民主政权陆续建立以后,开始大力倡导移风易俗,传统的习俗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旧社会所遗留的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斗殴等各种陋习恶俗得到有效地取缔,社会秩序获得前所未有的安定,社会风尚起了极大的变化。
建国后,全区人民继承和发扬勤奋节俭、重礼好客等传统美德,光大发扬根据地抗日军民破除迷信、崇尚科学民主的革命精神。60年代,深入开展学习雷锋、学习王杰、学习焦裕禄等活动;80年代起,广泛开展“五讲”(讲文明、讲卫生、讲道德、讲礼貌、讲秩序)“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和创建精神文明活动,人们的精神风貌以及家庭之间、邻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文明、和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变化,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以及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等新风尚正在逐步形成。
一、岁时节庆
境内一年中的传统节日,主要为春节、端午和中秋;其次为清明(俗称“鬼节刻”)、七月半、冬至、除夕;另外还有元宵、乞巧、重阳、腊八。时令节气有立夏、立秋、冬至。风俗节日有二月二、六月六、十月朝等。以上四时八节,境内统称为“过节刻”,但各个节刻的具体“过法”,各地不尽相同。
建国后,随若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对四时八节进行移风易俗,逐步淡化了封建迷信色彩现时,人们注重一年中的元旦、“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八一”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等新兴节日,到时一般要举行一些丰富多彩的联欢庆祝活动。
二、礼仪习俗
建国前,境内的礼仪习俗繁琐,并随着贫富的悬殊和地位的差异而不同。建国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生养益寿的繁文缛礼日简,红白喜事的迷信色彩渐淡,人际交往、社交称谓趋于真诚大方。总的来说,民间礼仪习俗逐步进化并趋于文明。
三、生活习俗
建国前,境内的普通人家衣着种类单一,主食多以杂粮(东部沿海地区)和大米(西部水网地区)为主,居住简陋平房,生活节俭、朴素。建国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传统的生活习俗不断更新,新风俗、新习惯逐步形成,生活习俗中的文明程度日益提高。
四、生产习俗
境内东部地区瀕临大海,先民多以烧盐、捕鱼谋生;西部里下河水网地区,素以农业为本,兼营别样。自古以来,堤东堤西、海滨内湖地区的生产互不相同,其沿海与水乡地域特色明显,俗趣多异。这些生产习俗,既有旧时人们饱受苦难的烙印,又有现时商品经济发展的新貌特点。世代相传,古今并立,五彩纷呈。
五、娱乐习俗
建国前,境内的娱乐活动多以民间自发为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习俗自成特色。建国后.民间娱乐活动中的许多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陈风陋俗得以剔除,传统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和光大,娱乐习俗趋于文明、进步。
六、杂俗陋习
清代,境内有盐城、阜宁、东台3县。这里一直维系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社会,商品经济很不发达。民国后,3县城镇开始形成多阶级、多阶层的半封建社会;广大农村愚昧落后的状况并没有多大改观因此,总的来说,旧社会城镇的恶俗陋习更加畸形发展了,而偏僻乡村的迷信禁忌色彩则更浓。民国29年(1940)盐阜抗日革命根据地建立后,随着各县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种种颓风陋习逐步得以消除。建国后,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等都有了极大的变化,但迷信禁忌等种种消极的精神防卫现象并未完全消失。因此,破除迷信,砸碎禁忌枷锁仍然是重要的历史任务。
节选自《盐城市志》,盐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