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人好交往,讲礼仪,百事都讲个人情,图个吉庆。办厂开店要举行庆贺仪式,投师学艺要进行拜师礼仪,现在,连孩子升学, 即考上大学或重点中学,也得办“谢师宴”、 “状元席”,进行庆贺活动。
开业仪式一般比较隆重。 旧时居民办厂开店,都要举办开张仪式,约请亲朋好友、各界人士、社会名流,择日举行,仪式上少不了要敬菩萨,放鞭炮,来宾致贺词,献贺礼, 并大宴宾客。来客除送礼外,总要写“条子” (条屏)送“对联”,一般常写的是“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横批常是“财运亨通”之类。
当今社会,政府鼓励发展私营个体经济,个体老板, 私营企业主, 对开业都比较讲究, 因此,开业仪式场面越来越大,气氛越来越浓。一般业主开业,会在门前架起“气模”,安放气球标语,插起新旗,摆上鲜花,聘用专职乐队,司仪小姐, 场面宏大,气氛热烈。开业日期选择“八”或“六”,一般选“八”居多,例如八月十八日, 时间也是这样, 可八时十八分, 预示“发” 了又“发”。参加仪式的来宾,都是业主事前约请的,一般有当地党政、部门的领导、社会知名人士、业内同行、朋友等。仪式程序一般都是介绍祝贺单位,企业情况,致祝贺词,领导讲话,最后请当地党政领导或有名望的贵宾剪彩”。此时,鞭炮齐鸣,鼓乐喧天, 仪式在极其热烈的气氛中宣告结束。开业仪式虽然须花费一定的财力,但具有强烈的广告效应,开业仪式经中介媒体的报道宣传,可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增强人们对企业的认同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举行适度规模的开业仪式,亦不失为业主的明智之举。
拜师学艺, 由来之久。不少地方奉行“家有金银万贯,不如薄技在身”的信条,尤其是经济比较贫困的农村,许多人都想学个手艺,有个一技之长,好混碗饭吃。过去学手艺, 首选的木匠、瓦匠、漆匠、铁匠,还有厨师、剃头匠、吹鼓手等。学艺必须拜师,过去拜师也要举行一定的仪式。选好日期,将师傅请到家中,先准备猪头三牲、香烛纸马,拜祭祖师爷,如是学木匠,就是叩拜鲁班的牌位,然后行拜师大礼, 向师傅磕三个头,并递上红包(学徒费),然后再宴请师傅,这样,师徒关系即告成立。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即使满师后, 四时八节仍要向师傅送礼。师徒关系好的亲如父子, 不好的也有, 打骂体罚是常事,不肯传授技艺。有的学三年木匠,因为整天替师傅做杂事,或者拉大锯,连个板凳也做不起来。现在时代不同了,在厂里学艺由企业指定师傅,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新型的师徒关系,但三年期满,一般还是要办谢师宴的,逢年过节备礼看望师傅,师傅设宴招待亦是常事。
升学礼俗随社会变化,也在不断变化。旧社会小孩大部分到“私塾”,入学时要带上香烛和粽子, 向孔夫子“磕头”,给教师送些见面礼。乡试考上名次,必给教师送礼、设宴谢师。新社会、新风俗, 旧俗全部革除,但有的家庭仍习惯在孩子入学或升学考试时“裹粽子”,预示孩子能考中。近几年,考上大学或重点中学, 时兴办谢师宴,请校长、班主任和主科教师到家吃饭,体现了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但也有大操大办的,办上几十桌酒宴,大宴宾客,广收人情,逼客人掏腰包,这就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过年过节送礼, 既是民间百姓的礼尚往来,又是人情的主要组成部分。盐城当地习惯送礼的主要是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送礼的对象,主要是晚辈送给长辈,尤其是女婿送礼给丈人家,这是免不了的, 而且送礼品种亦有一定的讲究。端午节,一般送咸鱼、 白糖; 中秋节送月饼、果品;过年送果子、大糕、酒、烟等。一般是四样,叫“四式礼”。不光送丈人家,叔伯丈人即丈人的弟兄也要每家送一份。送礼一般在节前,也有节后登门带礼的。收到女婿或侄女婿的节礼,必须在节后专门带女婿到家吃饭,过年时,还得给小孩压岁钱。旧时,新女婿拜年是四样礼, 以后拜年一般是两包果子。因而,有顺口溜说: “斤半果子包两包,扁担头上一绕,窝栏子一挑,背的背,抱的抱(指小孩),吃光婆奶奶饼和糕”。意思是说,收礼人家并不合算,得不偿失。但送礼的人也并不轻松,过去人家弟兄多,过年过节送上个七、八份礼是常事, 因而,常有人为筹集送礼的钱,东挪西借,焦头烂额。城北新兴场有一新女婿,过年连买二斤果子的钱都拿不出来,想来想去,就用红纸包二包楝树果子送丈人家, 因新女婿拜年,果子必须退回,所以没有露馅。 由此可见,送礼和收礼的都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因而,有些开明人家, 会同女婿约法三章,每年端午节、中秋节,女婿免送礼,丈人家也免招待, 叫 “两免免”, 过年照常即行了。
其他晚辈送长辈礼的, 主要是外甥送舅爹爹、内侄送姑奶奶的居多,不过,这也得看双方交往的疏密、感情的厚薄而定,有送的,也有不送的,也有事前商定的,红白喜事交往,逢年过节不交往,省得双方操心劳神。
逢年过节送礼,这本来是民间百姓的礼尚往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却逐步在经济领域和官场上蔓延发展起来,从开始送农副产品,到送烟酒、年货, 又发展到送家用电器、金银首饰,以及到后来干脆送礼金、钞票,愈演愈烈,不断攀升,成为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成了少数贪官敛财的门路。 因此,这种变了味的礼尚往来, 已成为当今反腐倡廉的主要内容。 “廉不廉,看过年”,每到过年过节前,地方党委政府和纪委监察部门都要发通知、打招呼,要求各级干部带头抵制送礼风,过好这道廉洁关。
开业仪式一般比较隆重。 旧时居民办厂开店,都要举办开张仪式,约请亲朋好友、各界人士、社会名流,择日举行,仪式上少不了要敬菩萨,放鞭炮,来宾致贺词,献贺礼, 并大宴宾客。来客除送礼外,总要写“条子” (条屏)送“对联”,一般常写的是“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横批常是“财运亨通”之类。
当今社会,政府鼓励发展私营个体经济,个体老板, 私营企业主, 对开业都比较讲究, 因此,开业仪式场面越来越大,气氛越来越浓。一般业主开业,会在门前架起“气模”,安放气球标语,插起新旗,摆上鲜花,聘用专职乐队,司仪小姐, 场面宏大,气氛热烈。开业日期选择“八”或“六”,一般选“八”居多,例如八月十八日, 时间也是这样, 可八时十八分, 预示“发” 了又“发”。参加仪式的来宾,都是业主事前约请的,一般有当地党政、部门的领导、社会知名人士、业内同行、朋友等。仪式程序一般都是介绍祝贺单位,企业情况,致祝贺词,领导讲话,最后请当地党政领导或有名望的贵宾剪彩”。此时,鞭炮齐鸣,鼓乐喧天, 仪式在极其热烈的气氛中宣告结束。开业仪式虽然须花费一定的财力,但具有强烈的广告效应,开业仪式经中介媒体的报道宣传,可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增强人们对企业的认同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举行适度规模的开业仪式,亦不失为业主的明智之举。
拜师学艺, 由来之久。不少地方奉行“家有金银万贯,不如薄技在身”的信条,尤其是经济比较贫困的农村,许多人都想学个手艺,有个一技之长,好混碗饭吃。过去学手艺, 首选的木匠、瓦匠、漆匠、铁匠,还有厨师、剃头匠、吹鼓手等。学艺必须拜师,过去拜师也要举行一定的仪式。选好日期,将师傅请到家中,先准备猪头三牲、香烛纸马,拜祭祖师爷,如是学木匠,就是叩拜鲁班的牌位,然后行拜师大礼, 向师傅磕三个头,并递上红包(学徒费),然后再宴请师傅,这样,师徒关系即告成立。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即使满师后, 四时八节仍要向师傅送礼。师徒关系好的亲如父子, 不好的也有, 打骂体罚是常事,不肯传授技艺。有的学三年木匠,因为整天替师傅做杂事,或者拉大锯,连个板凳也做不起来。现在时代不同了,在厂里学艺由企业指定师傅,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新型的师徒关系,但三年期满,一般还是要办谢师宴的,逢年过节备礼看望师傅,师傅设宴招待亦是常事。
升学礼俗随社会变化,也在不断变化。旧社会小孩大部分到“私塾”,入学时要带上香烛和粽子, 向孔夫子“磕头”,给教师送些见面礼。乡试考上名次,必给教师送礼、设宴谢师。新社会、新风俗, 旧俗全部革除,但有的家庭仍习惯在孩子入学或升学考试时“裹粽子”,预示孩子能考中。近几年,考上大学或重点中学, 时兴办谢师宴,请校长、班主任和主科教师到家吃饭,体现了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但也有大操大办的,办上几十桌酒宴,大宴宾客,广收人情,逼客人掏腰包,这就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过年过节送礼, 既是民间百姓的礼尚往来,又是人情的主要组成部分。盐城当地习惯送礼的主要是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送礼的对象,主要是晚辈送给长辈,尤其是女婿送礼给丈人家,这是免不了的, 而且送礼品种亦有一定的讲究。端午节,一般送咸鱼、 白糖; 中秋节送月饼、果品;过年送果子、大糕、酒、烟等。一般是四样,叫“四式礼”。不光送丈人家,叔伯丈人即丈人的弟兄也要每家送一份。送礼一般在节前,也有节后登门带礼的。收到女婿或侄女婿的节礼,必须在节后专门带女婿到家吃饭,过年时,还得给小孩压岁钱。旧时,新女婿拜年是四样礼, 以后拜年一般是两包果子。因而,有顺口溜说: “斤半果子包两包,扁担头上一绕,窝栏子一挑,背的背,抱的抱(指小孩),吃光婆奶奶饼和糕”。意思是说,收礼人家并不合算,得不偿失。但送礼的人也并不轻松,过去人家弟兄多,过年过节送上个七、八份礼是常事, 因而,常有人为筹集送礼的钱,东挪西借,焦头烂额。城北新兴场有一新女婿,过年连买二斤果子的钱都拿不出来,想来想去,就用红纸包二包楝树果子送丈人家, 因新女婿拜年,果子必须退回,所以没有露馅。 由此可见,送礼和收礼的都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因而,有些开明人家, 会同女婿约法三章,每年端午节、中秋节,女婿免送礼,丈人家也免招待, 叫 “两免免”, 过年照常即行了。
其他晚辈送长辈礼的, 主要是外甥送舅爹爹、内侄送姑奶奶的居多,不过,这也得看双方交往的疏密、感情的厚薄而定,有送的,也有不送的,也有事前商定的,红白喜事交往,逢年过节不交往,省得双方操心劳神。
逢年过节送礼,这本来是民间百姓的礼尚往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却逐步在经济领域和官场上蔓延发展起来,从开始送农副产品,到送烟酒、年货, 又发展到送家用电器、金银首饰,以及到后来干脆送礼金、钞票,愈演愈烈,不断攀升,成为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成了少数贪官敛财的门路。 因此,这种变了味的礼尚往来, 已成为当今反腐倡廉的主要内容。 “廉不廉,看过年”,每到过年过节前,地方党委政府和纪委监察部门都要发通知、打招呼,要求各级干部带头抵制送礼风,过好这道廉洁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