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东方湿地
王海燕
空中俯瞰太平洋西岸这条绵延漫长的“海上走廊”,浩如烟海、梦幻般的“人间仙境”尽收眼底。这是一片神奇瑰丽的滩涂湿地,又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田园绿洲。
远望,海天相接,芦苇飘荡,一派原始生态风光;近看轻盈优雅的丹顶鹤,展露雄姿的麋鹿,悠闲自得的黑嘴鸥,尽情翱翔的珍禽异兽,仿佛生命画卷中最神秘诱人的精灵。
湿地,这地球上“生命的摇篮”,正吸引你的脚步,远离都市的喧嚣,走向淳朴与自然,感受真实与自我;引领你心灵的堤岸,随着淤长的海滩,不断向广阔的海洋延伸……
湿地与海有着共同的灵性。数千年来,海水潮起潮落,留下一片茫茫沙滩。而中国两大著名河流长江与淮河入海口的泥沙则积淀成陆,江海有意,自然有情,共同造就了这片广袤神奇的滩涂湿地。
于是,在这里便诞生了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它就是被世人誉之为“东方湿地之都”的——中国“盐城”。
大自然的恩赐,使得目前的盐城拥有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边缘最大总面积达683万亩、保存最完好的沿海滩涂湿地,绵延582千米的“黄金海岸”线,得天独厚的滩涂湿地,在海洋动力的作用下,每年以数万亩的成陆速度向大海延伸。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湿地作为地球上独特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态资本之一。它虽然仅占地球表面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生态环境,尤其给人类提供了生生不息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物种基因库”和“地球之肾”。
生命与自然是相通的。在人与自然相濡以沫、和谐共处的朝朝暮暮里,盐城人不仅发现了湿地的原始美丽,更充分认识了它独特的生态效益,并在合理的开发利用中,为这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丽“仙鹤”支撑起一片翱翔的天空,助她振翅飞向世界。
盐城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保护湿地、开发滩涂、建设家园的历史。1983年,为世人瞩目的中国第一个海涂型自然保护区——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诞生了,稀世珍禽丹顶鹤有了她的第二故乡。
盐城滩涂湿地还拥有大丰国家级糜鹿自然保护区和岸外沙洲--东沙。西部的大纵湖、九龙口、马家荡等湖泊水域,沟河纵横,水网密集,多为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池塘湿地和稻田湿地等,这里物产丰饶、民风淳朴,是名副其实的“金滩银荡”、“鱼米之乡”。
由蓝天、大海、滩涂、森林、芦荡、珍稀动植物构成的画面是令人神往的。
在这片辽阔的天地间,人不再显得那么重要,在这里,和空中翱翔的丹顶鹤、陆上奔腾的麋鹿、海里畅游的中华鲟一样,人类只是地球上所有生灵中的一种,他们不再具有都市主体的身份,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征服者,他们变得谦逊而温柔,成为自然的朋友。
秀美的海滨风光、繁茂的天然植被,也是鸟类自由的王国。盐城湿地的动物有750多种,著名的珍稀动物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麋鹿、丹顶鹤、黑嘴鸥、白鹳等12种。
珍稀,简单的两个字,包含了人类无限的爱怜之情和呵护意识。
透明的海风,无遮无挡。她调节着气候,又变幻着魔术,调动着水循环,给沿岸带来丰沛的雨量。她深入湿地,潜入水底,搅动生命的摇篮,随潮涨潮落,完成物种的传递,造就海滨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温床。
湿地的水域生长着供鱼虾生存的植物、饵料,沙蚕就是湿地植被下富有经济价值的鱼饵。而饱餐后的鱼虾又将成为鸟类的美味。究竟谁是这物竞天择的王国中的君主?谁也说不清。
于是一种特殊的生物链,使一切生物彼此依赖,相互依存,自然消长。这里的海产品丰富多样,鱼、蟹、虾、贝远销海内外,盐城大丰、东台一带的贝类味道鲜美、肉质娇嫩,被誉为“天下第一鲜”。
作为海洋生态与陆地生态的过渡区,盐城湿地的美是原始的、自然的、梦幻的和充满野趣的。她拥有中国海域独一无二、世界上罕见的大型辐射状沙脊群,规模之大,形态之特殊,在国内外罕见。
天斧神工下,另有一幅淡雅抒情的田园画卷。这里植被覆盖率近90%,600多种植物密布沟、港、河、汊、池塘、沼泽、湖泊之中,绿野碧水与蓝天一色,自然风光秀美多姿。炊烟袅袅,渔舟点点,杨柳依依,斜阳夕照。
盐城湿地一年四季烟水苍茫,云雾缭绕,那蜿蜒数十里或数百里的海滨防风林带,浩浩荡荡,风声萧萧,它不仅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还被誉为“天然绿色氧吧”。
辽阔的芦苇荡,形成了又一种风景。芦苇是这个湿地王国里的公民,白色的芦花随风飘舞,深黄色的苇叶扎在清水中,而深深的扎根和不倦的飘摇是为了深深的期待与守侯,期待这王国里的贵宾——丹顶鹤如约而至。
芦荡的美是与周围的景致相融的,古人有诗这样描述:“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沙洲、芦苇、明月、渔家,这是一幅温馨和谐的画面。
秋风乍起迎鹤归。盐城湿地生态原始,是大量野生动物的栖息繁衍地和众多候鸟的迁徙停留地。
蓝天上,数不清的鸟儿在上下翻飞,尽情翱翔。而最终,他们将在天空下那片广阔神奇的海滨湿地完成他们冬天的童话。
鸟类的迁徙是自然界最引人注目的一种现象。世界上每年有几十亿只候鸟在秋冬季节离开他们的繁殖地,迁往更为适宜的栖息地越冬。候鸟迁徙的路线相对固定,它们在跨越国家甚至洲际的长距离飞行中,需要很多停歇的地方,而只有湿地才能提供丰富的给养。盐城湿地便成为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
丹顶鹤在她南迁北移的旅程中,克服了长途飞行的辛劳,也克服了大自然严峻的挑战。风沙里要明辨方向,大浪中要辛勤觅食……他们对生命的坚持,令人类敬佩。
海中沙洲如颗颗璀璨的明珠,涨潮是海,落潮是滩,蓝天白云,朝晖月影,更有鱼虾蟹蛏像跳动的音符,在大海的琴弦上弹奏起“海上圆舞曲”。白天赶海小取,傍晚万鸟归巢,你可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野趣。
盐城湿地的美还在于她的整体和谐上。动静结合,形态与意境完美统一。滩涂上,芳草萋萋,莽莽苍苍;海涂上,茫茫净土,泽地相连。一望无垠的滩涂湿地,神秘莫测、荡人襟怀,令人迷醉。大海沙洲的雄奇壮阔,苇荡雾霭的清幽氤氲,湖泽河港的纵横掩映,群鸟齐飞的美妙壮观......置身其中,宁静淡泊的雅趣和“天人合一”的感觉油然而生。
生态旅游,这是一个十分亲切的名词。盐城湿地景观类型多种多样,孕育着内涵丰富、生态效应显著的生态旅游资源。
这些资源是原始的、裸露的,更是文化的。盐城湿地的原始美丽,正是与文化相交融的。盐城悠久的历史留有众多文明的遗存,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正因为有了文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才更具特色。
数千年以前的“煮海为盐”,形成了旷美远古的悠悠盐滩。一条锁海防潮的范公堤,一条蜿蜒奔腾的串场河,带来了这座城市的崛起,承载了无数文明的内涵。
由盐场衍化而来的悠悠古镇,每一条老街,每一道深巷,每一处地名,都打下了深深的“盐文化”的印痕。大海的律动启迪着哲人王艮的思想,撩拨着盐民诗人吴嘉纪的心绪。茫茫水荡滋养了文学巨匠施耐庵,也成就了他享誉世界文坛的经典巨著——《水浒传》,而施耐庵的名字也和小镇白驹一同走出了地域的框限,成为不朽的传奇。状元郎张謇“废灶兴垦”的举措虽然使原始状态下煮盐历史戛然而止,它却使沿海盐民有了另一种充满阳光的生存状态。
这里曾有过董永和七仙女天上人间的动人传说,一棵老槐树,见证了古镇西溪的美丽与人仙之间的忠贞爱情。偏海一隅的盐城没能躲过世间的纷争,然而,战火熏染后的“红色文化”更加如火如荼。从杂技之乡建湖穿过弯弯曲曲的湖面,沿途,普通的船民也会给你唱上一两句动听的乡土淮剧。南行,来到“中国茧都”东台,那里有巧夺天工的发绣;在西北一隅的滨海,有玲珑别致的柳编……
从古走到今,从南走到北,一路的文化风景线令你艳羡。海盐文化、施耐庵与水浒文化、杂技文化、乡土淮剧文化、麋鹿丹顶鹤文化、湿地生态文化、水乡旅游文化、新四军与根据地文化、民俗和民间艺术文化……它们璀璨夺目,源远流长。
“东方湿地,水绿盐城”,是这座文明古城积淀多年的地域文化的突破与延伸,是盐城“绿色文化”的代名词。醉人的水绿,是自然与人文的综合,它包括丰富多样的生物世界和湿地景观,保留了原始生态风光天然的清纯和美丽,包含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更充满了盐城人寻求发展新路的睿智和憧憬。
“东方湿地之都”,正是盐城人依托千年海滨古城的人文资源、东部广阔无垠的滩涂湿地和西部风光秀美的湖河水荡,发掘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而打造出的响亮的新品牌。
天地有情。海滨湿地经过人类的精心呵护在潜滋暗长,在繁衍生息,而同时她又反哺着与它相互依存的各类生命,为他们提供养分,营造乐土,展现希望。东方湿地的魅力正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越来越得到显现。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越亲近自然,就越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坚韧执着的盐城人,要把湿地建设成为太平洋西岸最大的湿地公园、亚洲东部最佳的生态旅游乐园——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
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的建设是以保护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利用海滨滩涂湿地独特的生态优势,把盐城湿地建设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具有自然保护、科学研究、环境教育和旅游休闲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效益较高的国家湿地生态公园,力争进入世界自然遗产行列。同时,完成以丹顶鹤、麋鹿为品牌标志的生态观光、科学普及、环境保护等旅游产品建设,初步形成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框架。
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的总体范围从南到北,包括盐城市域范围内东台、大丰、射阳沿海及海堤公路两边的滩涂湿地。主要包括丹顶鹤生态旅游区、麋鹿生态旅游区和弶港海滨旅游度假区三大部分,辖有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丰港生态旅游度假区、射阳河口游览区、滨海海堤风光游览区、弶港东沙游览区、东台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及灌河口游览区等。该规划建设已正式启动。可以这么说,盐城湿地将发展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成为游客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绝佳去处,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生态旅游的最佳选择地之一。
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的城市个性,盐城,这座在蓝天、碧水间新兴的沿海城市,她有着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有着亲近自然的细腻情怀。春天,她百花馥郁,姹紫嫣红;夏天,她扬帆击水、逐浪赶海;秋天,她盐蒿遍野,菊香幽幽;冬日,她芦苇丛影、鹤舞翩跹。人与自然和谐的怡人景色如诗如画,令人神往与陶醉……
发表于《江苏地方志》,选自《盐城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