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 乡 情 韵
王海燕
在盐城的东北部,有一片一望无际的湖荡湿地风景区,这里湖荡纵横、河网密布,清纯飘逸而又如诗如画的水乡情调独具风韵,这就是苏北著名的水乡里下河地区。
“里下河”,其实已不再是河的概念,而是许许多多河网洼地的统称。以范公堤为界,堤内的串场河俗称里河,堤外下海的通榆河叫下河。里河的水是甜的,下河的水是咸的。因此,与堤外临海听潮的激越风格恰恰相反,这里的湖荡湿地风也轻轻,湖也静静。
在久远的过去,这里是一片海滨滩涂,江河大海千年的冲击,使这里沟渠河网密布,形成了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的广阔水域。
里下河地区四周高、中间低,是一个大的碟形洼地。里下河湖荡湿地风景区,由大纵湖、九龙口、马家荡等泻湖型湿地风景区构成,淳朴的水乡风情、秀丽的湖荡风光、浓郁的渔家情怀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勾画出一派独特的“水乡泽国”的旖旎风光。
千百年来,里下河滋润着两岸的沃土,涵养着水中的物产,这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纵横交织的水网地带,芦苇茂密繁盛,秀逸摇曳,使水乡显得曲折神奇,充满魅力。她既造就了这一片浑然天成的美景,也造就了世世代代水上人家的性情。
生存在这里的人们以船为家,择水而居,逐渐形成了富有水乡特色的生存方式、生活情趣和风土人情,随着千年的文化积淀,给世人描绘出一幅“世外桃源”般的“人间仙境”。
大纵湖位于盐城西南,面积28平方公里,烟水茫茫,风光秀丽。历史上曾为盐城古八景之一“平湖秋月”,即喻指大纵湖风光。
碧波荡漾的大纵湖南北宽5.5公里,东西长6公里,略呈鸭蛋形。大纵湖为过水型湖泊,湖盆浅平,土质坚硬,很少淤泥,故湖水清澈见底,可见鱼虾水草。天然饵料丰富,适宜各种水生动、植物的生长。
大纵湖的成因有沉湖说和泻湖说两种。沉湖说称大纵湖原为一座繁华的东晋城,因突然地陷而被水淹没。1929年大旱,湖底干涸,曾发现有许多锅灶、城墙砖、瓷瓦罐、坛子等,还见到一根断旗杆、一眼古井和城墙街道的残迹。泻湖说者考证,大纵湖由泻湖演变而来,初次成陆后为滩涂,曾有人类活动,后因海水入浸沉没,海水东退后,此处因地势低洼,形成湖泊,距今已近千年。
大纵湖历史上出了不少耳熟能详的人物。孝道是中国的传统美德,相传“二十四孝”中的王祥,为使病中的老父吃到鲜鱼,寒冬腊月卧于冰上,孝感动天,得以偿愿。至今,湖畔仍存有王祥卧冰处的遗址。
中国古代文坛奇才“建安七子”之一陈琳,就出生在大纵湖畔,著名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曾记载了这样一段历史:袁绍与曹操两军相争,陈琳为袁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文笔犀利,令曹操读后暗暗赞赏,后不避前嫌,招至麾下。陈琳病故后归葬故里。唐代著名词人温庭筠到坟前凭吊,写下一首《过陈琳墓》,最后一句是:“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毛泽东很爱读这首诗,曾亲笔抄写,现已收入《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一代神医华佗的足迹曾遍及大纵湖沿岸,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谋臣朱升也曾隐居大纵湖畔,“扬州八怪”代表人物、书画家郑板桥曾在此坐馆教书......
美丽的大纵湖,是一个飘逸着诗人词客风流文采的湖。清晨,一轮红日悄悄跃出地平线,举目四望,但见满湖金波,流光溢彩,澄澈的湖面伸向天边,水天一色,浩淼无际,深邃神秘的粼粼波光在晨风中犹如梦幻一般。一群白鹭会以翩翩的舞姿告诉人们,这就是迷人的大纵湖。
“半湾湖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是当年郑板桥隐居大纵湖时留下的诗句。清光绪年间,盐城诗人高岑也在此写下“扁舟一棹泛秋波,月色平铺似画图”的诗句。
在施耐庵的《水浒传》中,在陈仲琳的《封神演义》里,在孔尚任的《桃花扇》下,都能寻觅到大纵湖的影踪……
大纵湖秀丽多姿,水光潋滟,景致又因四季而不同。春和景明,湖光万顷,芦苇青青,堤柳如烟,碧浪翻滚。夏日湖面,凉风习习,荷叶田田,映日荷花,别样红艳。金秋时节,月满平湖,渔舟唱晚,藕嫩菱香,稻香蟹肥,湖中又是另一番景色。严冬腊月,湖中芦苇洁白如雪,游鱼潜底,来自北国的越冬候鸟,不时掠过湖面……一派诗情画意,令人留连忘返。一年一度的大纵湖螃蟹节更是享誉中外,商贾云集,游人不绝。
在大纵湖波光云影的河道上,观湖中撒网,看姑娘采菱,赏荷叶翩翩、听水乡渔歌,置身于大纵湖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中,谁都会诗情涌动的。
里下河的水质良好,盛产水鲜野味,且品种丰富、声名远播。如今的水产养殖已从经济型转向生态型。那支支竹篙撑起的道道渔网,成了大纵湖上特有的景观。
围网上爬满“横行霸道”的螃蟹,它们青背白肚、金爪黄毛、脐背隆起,八足紧蹬网扣,强健的双螯,威风凛凛。这里的鱼个大体重,肉味鲜美,围网内鲫、鲢、鳊鱼,螃蟹、龙虾已成为国内外星级宾馆的美味佳肴,就连昔日不起眼的小银鲫还飘洋过海“游”进了日本、韩国的超市。
我们经常在绘画和摄影作品中见到的放鹰捕鱼的画面,其实是这里的水上人家世代相传的别具特色的渔猎方式。这个经典的场景,引发了许多人对于水上生活的憧憬。编织是盛产芦苇地区的传统手工艺,里下河地区的老人大多是行家里手。
里下河不仅物产丰富,也有着发达的水上交通,在里下河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船,各有其用,各尽所能。小舢板,无论是划桨还是撑篙都是这里最灵活便捷的人力船,当地人戏称为“水上自行车”。
密集的水网使得渡船成了这里的人们不可缺少的渡河工具,今天,码头依旧,渡船也依旧,但承载的内容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们登上古旧的木船,更多是为体会一番昔日的水上风情。
船民离不开船,一辈子和船打交道,他们的婚礼当然也离不开船。婚礼中的最后一项内容便是将新人送上芦棚小船,由新郎的父母将船轻轻地推向远方。新婚之日,小船就是他们的新房,只是它既没浆也没橹,随风任意漂流,这是一个传统民俗。老人希望小船能漂至避风港,希望这对新人免遭漂泊不定的命运。这一天,小船要从白天一直飘到夜晚,而这对新人,也将在这芦荡河水的陪伴下,在荡气回肠的飘摇中,度过新婚之夜。
大纵湖东北角,有一座龙兴寺,始建于明代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占地约五亩,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正殿前有一巨石,名为受戒石,专为僧人剃度。寺庙内遍植梧桐、银杏、绿竹,亭阁相连,曲径通幽。常年香火旺盛,游客云集,名传四方。
相传,山西五台山一和尚,身背一尊跷腿长须的菩萨像,一路化缘去普陀山修炼,途经大纵湖畔,见一尊弥陀大佛端坐于荷花之上,佛光四射,湖畔约有一个5亩大小的高墩,四周有五条小河向不同方向延伸,和尚欣喜,认定这是五龙戏珠的风水宝地,决意要在此修一座庙宇,供世人拜佛修行。从此,和尚独自一人四处化缘,购买砖木,日复一日,坚持不懈,历经数年,终于建起了庙宇,因地形像五龙戏珠,故取名龙兴寺。
岁月在静静地流逝,也在悄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大纵湖以她宁静致远的意境、恬淡秀美的风光、清雅绮丽的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如今,这里的人们正本着“湖荡绿洲、渔家木寨、苏北明珠、度假天堂”的主题定位,建设集湖荡观光、休闲度假、民俗采风、生态教育、科考探秘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型旅游度假区。首期核心区已对外开放,已陆续建成观湖楼、兴湖塔、水上长廊、望湖亭、九曲桥、紫藤长廊、湖滨花苑、龙兴寺、度假村等游览景点和服务设施,初步形成以自然风光为特色,具有旅游、度假、休闲等功能的风景旅游区,每年接纳游客达10多万人次。
建设中的大纵湖旅游度假区以大纵湖水面为核心、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厚重的苏北里下河文化为底蕴,重点发展特色旅游项目,将分三期建成入口广场、水上风情、历史人文、佛教文化、芦苇迷宫等功能区,进一步丰富人文内涵和湖荡景观,包括“平湖秋月、兴湖晚照、江枫渔火、绿屿隐秀、禅寺钟声、荷影伏波、芦荡惊雁、仙岛琼阁”八大景观。其中芦苇迷宫为世界之最,已申报了吉尼斯记录。
景区内环湖长堤的绿色林带,湖畔平整的现代化农田,将整个湖区织成了一片绿色的世界。置身一望无垠的湖荡水面,住“水上宾馆”,亲自体验捕蟹钓鱼的乐趣,领略当年郑板桥老先生“湖中捕鱼鱼最美,煮鱼便是湖中水”的意境,细细品尝由大青虾、甲鱼、泥鳅、黄鳝、螃蟹、昂刺鱼、虎头鲨等烹制出的丰盛的鱼宴,体验饶有情趣的渔家生活。此番经历,将令你久久难忘!
与大纵湖纯天然风光异曲同工的还有一处闻名遐迩的湖泊。
五千年前,沿海地带有一大片浅海湾。长江和淮河在入海口淤积了大量泥沙,在岸流和海浪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岸外沙堤,封闭了浅水海湾,形成了泻湖。黄河夺淮入海后,泥沙骤增,湖面迅速缩小,被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湖荡沼泽。
其中最大的便是射阳湖。这里水域广袤,荡滩无垠,是一片保留着原始湖荡湖滩自然生态环境的泻湖型沼泽性湖泊,为中国唯一古泻湖特征保存完好的地区。
在古老的射阳湖腹部,千顷芦荡中奔流出九条放射状的河流,犹如九条巨龙在这里汇成一泓碧波荡漾的湖面。这里便是被誉为“里下河的明珠”的九龙口自然保护区。它占地2300多公顷,中心区面积约1700公顷,主要位于建湖县西荡区的蒋营乡。因地处蚬河、莫河、林上河等九条河道的扇状汇合处,而汇合处的湖中又有一个圆形小岛,犹如玛瑙镶嵌于放射状的茫茫碧水之中,从而形成了“九龙戏珠”的绮丽景致,故名“九龙口”。
关于九龙口的来历,在当地,至今还流传着古老的传说。
很久以前,这里曾有一条巨蟒频频作恶,危害生灵。它或口吐大水、淹没村舍,或吸干湖荡、枯死禾苗,百姓身受其害,苦不堪言。东海九龙闻讯后,不远万里,腾云驾雾,直奔巨蟒而来。但那巨蟒凶残狡猾,力大无比,九条青龙深扎水底,协力压住巨蟒,经过几番激烈搏斗,终于降伏了恶蟒。它们协力与恶蟒搏斗的地方,就成了呈扇形放射状的九龙河流。
其实,九龙口原名“九河口”。南宋末年有个名叫陆秀夫的丞相是盐城人,在身陷绝境之际,他背负幼小的皇帝跳入大海,以身殉国。故里乡亲为纪念他,选择在这个类似海边的九河口搭台举行祭奠仪式,并在岛上为那位幼帝建筑了龙祠。中国人视皇帝为“真龙天子”。因此,人们便把“九河口”改成了“九龙口”。
湖心岛又名龙珠岛,它是一座神奇的岛,在有史以来的历次洪峰中,它均安然无恙。对此,世世代代的九龙口人这样解释:它是漂浮在水面上的、永不沉没的岛。岛上有一幢雕刻着“九龙斗恶蟒”历史传说的九龙楼,是仲夏避暑的胜地。与之相连的太阳台,是游人漫步观赏湖上日出和湖面风光的佳绝之处。
九龙口的生态景观堪称一绝,有“九楼倒影”、“荷港观鱼”、“绿波泛舟”、“晨雾轻纱”等胜景。尤其是“九龙戏水”的奇观,为海内外罕见。
登上九龙楼,放眼远眺,但见九条银河从南西北不同方位蜿蜓而来,仿佛九条玉龙盘旋在无垠的绿色地毯上,无限绮丽的湖光水色,尽收眼底! 每逢夏季,荷叶亭亭,莲花多姿,清香醉人;夏末秋初,北雁南飞,湖上翱翔,野鸭嬉戏,湖荡中奏起了美妙动人的野禽交响曲;秋冬之际,芦花怒放,恍如画境;冬春时节,丹顶鹤、白天鹅、鸳鸯等稀有珍禽汇集于此,更为这空旷的湖荡平添了欢快的气氛。
“大泽茫茫不通陆,小港弯弯有桨声”。湖荡碧水、芦苇草滩、渔帆点点,这是远景,若泛舟水上,看百鸟竞翔,观湖中鱼虾嬉戏,水草飘曳,这静动的融合才真正令人心旷神怡,难怪九龙口有“水乡西湖”、“东方威尼斯”的美称。
“金滩银荡”,是对这里的又一种赞誉,这里广阔的荡滩中有64种野生禽畜、75种野生植物、62种树木和36种水产品,盛产水禽野味、柴蒲菱藕、鱼虾蟹鳖,是天然的“聚宝盆”。
九龙口风景区还有一株极为神奇的“五谷树”。据史料记载,五谷树是明代郑和下西洋时由海外携回的。该树以年年结出形状各异的果实闻名于世,其所结果实,除像稻谷、高梁、玉米、小麦、小米外,甚至还有像鱼像虾的,更增添了九龙口的传奇色彩。
九龙口及周边地区历史悠久,古迹荟萃,具有丰富独特的人文景观。有陆秀夫读书处、始于唐代的朦胧塔、著名外交家乔冠华故居,还有晋东海王墓等多处古迹遗址。
水上人家的生活是恬淡的,傍晚时分,游荡了一天的鸭群转向了回家的路。劳累了一天的渔民们也从四面八方载着满舱的收获陆续回到他们的水上家园,分别了一天的家人又团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船舱内的空间虽小,但设计十分合理,一家人同船而居,各行其是,互不干扰。千百年的风里来浪里去,造就了这一带人勤劳、淳朴而又坚韧的性情。
九龙口景区南依苏南经济区和沿江经济带,特别是正在兴建的盐淮高速公路穿湖而过,给九龙口的旅游开发和建设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和良好的机遇。
马家荡也是古射阳湖的一部分,地处阜宁县西南,荡区面积近3万亩,是水产品和芦蒲的重要产区和观光旅游的胜地。马家荡的村落形似水中之龟,俗称龟地,有久雨不沉的说法。
传说,“马家荡”是为纪念“不用江南半锹土”,“独修金山寺”的马良而命名的。马家荡历史上经常发生水旱灾害,如今“八八六十四荡,马家荡是首荡”,马家荡是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
这里有种特产,叫昂刺鱼,味道鲜美,别看它长得很奇怪,据传它还是龙王的一员大将呢!现已开发外荡5千亩,进行河藕连片栽植,形成十里水路,十里荷香。新建水上度假村,集旅游、观光、度假、疗养于一身。
如果说江南的水乡以小桥流水享誉世界,那么,苏北的水乡则另有一番情韵,她宛如一位落落大方、娇而不媚的少女,每一汪清纯的水,都饱含她的柔情蜜意。不用说,她的意境美会令你百读不厌。(选自《盐城印记》江苏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