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艮与“泰州学派”

时间:2017- 12- 28 浏览次数: [ ]


王海燕

 

明成化十九年(1483)7月20日,对于衰朽的大明王朝来说,只是其钟鸣鼎食、醉生梦死生活中极为普遍的一天。然而对于中国哲学史来说,这却是个极不平凡的日子,就在这一天,古安丰场月塘湾畔,贫困盐民王纪芳家喜添一丁。谁也没有想到,在这个平凡的盐民之家,诞生了一位日后的思想巨人。禁锢人们思想千余年的儒家学说大门,被这个哲学才俊悄悄打开。他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第一个启蒙学派——泰州学派的创始人,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先驱——王艮。

明代的安丰场是著名的“淮南中十场”之一,其盐业发展进入了最兴盛的时期。而盐业的繁荣并不能改变盐民“白头灶头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的凄苦命运。盐丁,永远是一个浸泡在苦水中的称谓。王艮,究其出生,只是一个盐丁。从盐丁而成“理学大儒”,这其中的人生轨迹与超凡跨越,耐人寻味。 

在“咸卤煎熬烧灼熏蒸,不异于汤火地域”的盐灶旁,幼年的王艮,只能体会父母的辛苦。当7岁的开始读乡塾时,他朦胧中感到他的心灵世界被慢慢打开了,他有了他的热爱。而当他11岁那年因家境贫寒不得不辍学,从此跟随父亲在盐场劳动,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小盐丁的时候,他是痛苦不堪的。不是因为盐民被视为残民,他鄙视自己的身份,而是他终日目睹盐民饱受赋役和盘剥,他感到自己应该担负起改变盐民命运的责任。而早年艰苦的盐民生活,又为王艮后期“平民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艮从19岁起开始贩盐经商。由于他理财有方,家境日益富裕起来。正德三年(1508),25岁的王艮经商途经山东,经过曲阜,拜谒了孔庙,心灵受到很大震撼,慨叹曰:“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他终于决定走出海隅,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了。

当他重返故里时,月塘湾再次迎来的已不是作为商贾的王艮,而是一个开始发愤自学的青年学子。由于王艮失学较早,识字不多,阅读晦涩难懂的儒家典籍十分困难,加上安丰场是产盐之地,也没有宿学鸿儒可以为师。这一来,王艮只好虚心向人求教,常以“途人”为师。有一次,王艮要弄懂“见微知著”的意思,问了几个人都说是“由小见大”,可一个说唱艺人却告诉他:“滴雨难为千尺浪,星火能燃万重山”,他这才懂得: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有些小事不会演变成大事,有些小事可能演变成大事,“见微知著”就是要看到事物发展的后果。点滴中的追求终于造就了一位饱学之士。

37岁那年,王艮开始招收学生,开始了设坛讲学。他传道不分贵贱贤愚,弟子林春出身佣工,朱恕是樵夫,韩贞是陶匠。这一做法继承了孔子“有教无类”的优良传统,体现了王艮哲学思想的平民化。

正德十五年(1520),求知若渴的王艮去江西拜见著名哲学家王阳明,二人经过反复辩论,终为王阳所折服,并成为他的学生。从此开始了王艮人生的另一次重大转折。

嘉靖元年(1522),年届不惑的王艮开始了首次北上讲学。为了更好地传播他的学说,他专门制作了一台蒲轮车,身着一套自制的怪异冠服,从南昌一路北行,直抵京城。王艮的讲学活动引起了沿途百姓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京城,他的装束引得人们“聚观如堵”,他成了一个传奇人物。此次北上讲学,也反映出他的“异端”思想与王阳明正宗学说的根本分歧。

在此期间,他先后周游了镇江金山寺、绍兴阳明书院、南京鸡鸣寺、泰州安定书院等地,广泛交友、讲学和著述,足迹遍布东南沿海地区。

嘉靖八年(1529),王阳明去世,47岁的王艮回到家乡安丰,“自立门户”,独立讲学,开始了泰州学派的奠基时期。此时的王艮,已由识字不多的灶丁,成了一位著名的学者,前来求学的人越来越多。他原来的居所已无法容纳纷至沓来的学子。嘉靖十六年(1537),他的弟子出资扩建了讲堂,这就是常为后人称道的“东淘精舍”。

在当年卤气四溢的穷乡僻壤,“东淘精舍”的诞生,无疑是文化的福音。它是王艮传道最重要的讲习场所,王艮的许多重要思想就是在这里产生并传播出去的。这块当时文贤学子汇集之地,曾是中国东南沿海最突出的一块思想文化高地,也是明朝中期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由于不满封建统治,王艮曾两次拒绝出世为官,但敢于为灶民向官府请命,他提出的关于把海边的荒地分给贫苦灶民的建议得到采纳后,使盐民的生活得到了一定改善。他一生周游四方,布衣传道。王艮注重口传口授,道理浅显易懂。族弟王栋、儿子王襞继承了他的学说,并致力于阐述、传播王艮的思想,泰州学派从此名扬天下,步入了兴盛时期。“家藏王氏之收,入传安丰之学”,成为当时中国东南一带的风尚。

王艮与泰州学派的思想和学说,最突出的是他们的启蒙思想。王艮是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先驱者”。王艮提出的自然人性论、百姓日用即道论、尊身立本论、万物一体论、淮南格物论,都是他的启蒙思想的精髓。王艮的学生李贽、何心隐、汤显祖、袁宏道、徐光启等都是中国早期的启蒙思想家。李贽的反传统的叛逆思想更为激进,被人称为“异端之尤”,被统治阶级逮捕迫害而死。何心隐因反封建礼教的过激言行而被捕杀于武昌。汤显祖、“公安三袁”用文艺批判的形式揭露封建专制制度。徐光启提出“欲求超胜,必先会道”的主张,倡导向西方学习。在这些启蒙思想家的影响下,明朝晚期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文艺启蒙思潮和科学启蒙思潮,在思想界产生了很大影响,甚至影响到中国的“五四”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而王艮的诸如“能爱身,则不敢不爱人”、“容得天下人”等许多朴实的观点,及至今日,依然闪烁着和谐仁爱的光辉。

王艮及其思想的传播是广阔的,其影响是深远的。王艮的弟子及再传弟子遍布全国,“几无省无之”。仅有名可查的就有487人。“上至师保公卿,中及疆史司道牧令,下逮士庶樵陶农吏,几无辈无之。”王艮的弟子中,载入《明史》中的有20余人,编入《明儒学案》者30余人。

王艮的一些弟子曾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作出不朽的功绩。戏剧家汤显祖的剧作《牡丹亭》反对封建礼教,提倡男女平等和婚恋自由,其思想和王艮的学说一脉相承。

晚年的王艮,虽然多病,但是面对从各地络绎不绝前来就学的人,他仍不顾病痛,“据榻讲论,不少厌倦”。嘉靖二十年(1541),59岁的王艮病逝。其时,他的思想早已广为传播,深入人心。

王艮和泰州学派的启蒙思想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影响。2001年王艮逝世460周年时,由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发起举办了“泰州学派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韩国、台湾、香港以及内地的8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对王艮思想及泰州学派进行深入研讨,给予了很高评价。

安丰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先贤哲人,建了占地20亩的“心斋园”,在园内重修了王艮讲学的“东陶精舍”。精舍内陈列着王艮、王栋、王襞的著作以及专家学者对王艮和泰州学派的评价及其师承弟子的有关资料。王艮、王襞墓园的中心矗立着2米多高的王艮塑像。王艮的再传弟子、平民诗人吴嘉纪的塑像亦在园中。

选自《东方盐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