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综合年鉴附属内容个性化之我见
《盐城年鉴》副主编 于海根
地方综合年鉴是大型的信息密集型工具书,集权威性和综合性于一体。如何为读者提供“点击率”较高的信息,不断完善年鉴的信息功能显得十分重要。地方综合年鉴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形成较为完备的框架体系。作为“官办”年鉴,其篇目框架属公共信息体系架构,并已形成信息全、重点突出、连续性强的信息流,有较强的资政、存史、对外宣传、招商引资的作用。地方综合年鉴从政府办年鉴的角度,突出了共性,使其在年鉴主体部类设置上形成趋同性。这就逐步形成了“千鉴一面”的主要原因。然而,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一些主管部门所管辖的范围越来越窄;相反,边缘性的、社会性的、独立性的事物越来越多。因此,有一些内容事实上放不进年鉴常规主体类目中,只能以附属内容的面孔放在“附录”、“指南”、“摘编”等框架内。随着要放的个性化内容越来越多,附属内容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年鉴附属内容是全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主体内容的补充和完善。如何编好附属内容,突出年鉴的个性化,是每个年鉴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这里,笔者不妨以管窥之见,求教大方。
一、年鉴附属内容架构上体现个性化
在我国目前仍难改变“官书”性质的状况下,附属内容是用来集中体现年鉴实用性功能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附属内容的作用,可弥补年鉴正文“千鉴一面”实用性的不足。
笔者负责编纂《盐城年鉴》附属内容连续多年,对年鉴附属内容在整部年鉴中的作用,以及附属内容以什么形式登堂入室,如何体现个性化等方面有较深的感受。
《盐城年鉴》自1998年创刊以来,本着常编常新的创新原则,在附属内容的编排上,主要把握这么几点:一是完善主体类目,增补重要信息;二是关注社会热点,体现年度特色;三是锁定国计民生,贴近百姓生活。在体现形式上,一般以“附录”、“服务指南”、“文件选编”、“专文”、“摘编”、“补白”、“插图”等面孔出现。几年来,《盐城年鉴》根据各年度侧重不同在附属内容上不断调整,尽量体现出年度特色、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例如《盐城年鉴》(2003)“附录”中设有《盐城市规范性文件废止目录》、《倡廉惩腐警示录》、《盐城市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公报》、《盐城市百岁老人情况一览表》等内容;在“服务指南”中设有关乎国计民生、百姓生活导向的相关内容,如《就业指南》、《社保指南》、《求职指南》、《房产指南》、《生活指南》、《健康医卫指南》、《便民服务指南》等,2003年突发性的“非典”邪魔横扫全国大部分城市,盐城同样也有“非典”疫情。为了配合全市上下“非典”防治工作,年鉴在“服务指南”中新设了“非典防治指南”内容,年度特色较为明显。为了贴近社会生活,在《盐城年鉴》2004年版和2005年版中增加了《法律服务指南》、《城市居民医疗统指南》、《住房公积金业务指南》、《电力服务指南》等内容。
年鉴中,对符合入鉴条件的人物专门设了“人物”类目归集,而对那些荣誉单位、先进集体却没有位置可按。近两年中,《盐城年鉴》在附属内容中增设了“荣誉榜”,置“附录”中,及时记载各部门、单位荣获各种先进集体称号的资料,以备今后查找。
“专文摘编”是年鉴关注地方政治、经济、社会重要信息的一块特殊阵地。2004年、2005年《盐城年鉴》分别增设了这方面的附属内容,如摘编的《盐城市市场物价上涨现象透析》、《盐城市民消费出现“六大变化”》、《里下河水域环境质量隐患——关于盐城“水问题”的思考》、《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盐城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初探》、《来自盐城市服务业的调查报告》、《打造湿地之都》、《走近水绿盐城》等专题文章,及时收录了盐城官、商、民社会各界关注的民生大事,社会反响很好。这些内容的收录,为年鉴整体质量提高以及个性化的展现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年鉴在编排版面过程中,难免会在一些类目后面,留下大小不等的空白,有的空白近于半版。整部年鉴累计起来少则五、六处,多达十几处,这些万余字的版面空间弃之可惜。《盐城年鉴》从2003年起,将全部“补白”统一安排,围绕一个主题,组织专题资料,形成系列。我们编辑部专门约请原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盐城市志》副主编胡爱桐同志,先后编写了《盐城历史之最》、《盐城地名由来》等专题资料,为年鉴“补白”服务。这些附属内容形成特色,活跃版面,增强了年鉴的资料性效果,社会读者感兴趣的很多,许多读者专门收集起来作为资料保存。
二、年鉴附属内容组稿方式上体现个性化
“万丈高楼平地起”。年鉴是座高楼大厦,那么年鉴稿件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基石牢固了,这座大厦才能耸立起来。年鉴附属内容的稿件一般比主体内容的稿件还容易“抢眼”,所以,一定要在编排组稿上下一番功夫,充分体现个性化。笔者集多年实践认为,年鉴编辑部在附属内容的编辑分工上,应当相应固定人员,不宜经常调整。这样有利于分工编辑对年鉴附属内容进行统盘考虑,从长计议,以致将这部分内容编出“亮点”来,为整部年鉴增光添彩。《盐城年鉴》创刊12年,附属内容的编排工作一直由笔者负责,由于编辑工作分工的相对固定,这对年鉴附属内容的组稿、编排有了年度整体把握的主动权。几年来,《盐城年鉴》在这方面我们是做了一些思考的。尤其是在组稿方式上还是体现了个性化的。我们的做法是:
1、组稿变被动为主动,以求主动性与被动性的统一。通过多年实践,我们感到要想改变眼下“编辑跟着撰稿人转”的状况,就必须变被动为主动、变坐等撰稿人上门为主动下去与作者联系,与有撰稿任务单位的同志共同商讨稿件的编写。当编者与作者沟通协商后,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编辑起来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克服盲目编稿状态。其实编辑工作的主动性是贯穿年鉴编纂的主线。笔者从事地方志工作24年,在上一届方志编纂工作中的“跟踪指导法”,与它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
2、组稿变静态为动态,以求静态编撰与动态编纂的统一。事物都是发展的,如果把编辑对稿件的编改看着是静态的话,那么编辑不断地收集资料、信息的过程应是动态的。我们《盐城年鉴》在征编附属内容稿件时,就是贯穿在日常工作中。对那些认为是重要信息的,随时随地收录。例如,2005年版年鉴“附录”中有个栏目是《盐城市文明新事摘要》,编辑部平时就非常关注盐城主流媒体的信息,对报刊登载的事迹感人的文明新事的通迅报道注意收集。资料不足时,主动找相关单位补齐,甚至找寻许多背景资料。平时发现一条收集一条,年底再结合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评选的十佳文明新事,进一步丰富此栏目内容。
3、组稿变单纯编辑为采编合一,以求撰稿与编辑的统一。目前,年鉴界各家编辑工作现状是,坐等稿件来,或是下到某个部门单位去催稿件。如果我们采取主动去抓第一手资料,甚至二手材料,那么所编的稿件一定有自己的特色,达到“新”的目的。《盐城年鉴》(2005年版)开卷的“特载”类目今年又走了一步创新之路。其中的“专题点击”、“风采圈点”、“民生视窗”、“人物掠影”等分目,在年初时原定安排在附属内容中的。作为年鉴的“亮点”这部分稿件,我们就是采取采编合一的方式进行的。如“专题点击”分目,回眸2004年的一年,值得在年鉴中留下一笔的事情真不少,重点突出的主要有红五月中“茉莉花节暨经贸洽谈会”,尤其是中央电视台《红色经典——走进绿色盐城》大型演唱会;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制作播放《走遍中国·盐城》七集专题片;随着中韩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扑面韩流现象如春潮涌动,等等。编辑部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了分工,其中“首届茉莉花节暨经贸洽谈会”、“央视制作播放《走遍中国·盐城》专题片”、“扑面‘韩潮’涌动盐阜大地”专题就是我们年鉴编辑部的责任编辑们在收集大量资料信息的基础上采写而成的。另外,我们编辑部还约请《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东方生活报》等媒体的新闻记者采写稿件,再按年鉴统一规范编辑成稿。例如“民生视窗”、“人物掠影”等专题就是这么形成的。
三、年鉴附属内容编辑思路上体现个性化
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会长许家康在第七次全国省级年鉴研讨会总结讲话中说到:“年鉴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和目标,就是要通过创新年鉴的内容和形式,通过百花齐放和推陈出新,提高年鉴的出版质量,并逐渐形成不同的风格和流派”。①显而易见,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只有靠鲜明的个性化来体现,个性化是年鉴创新的首要目标。笔者以为,在年鉴附属内容的编排中,首先责任编辑的思路要体现个性化。目前,国内年鉴80%以上由修志部门编纂,编辑人员大多来自修志队伍,受地方志书功能的影响,将年鉴的功能定位为“存史、资政、教化”,加之“编鉴为修志积累资料”说的推行,信息服务“重藏轻用”的传统观念的影响,而使年鉴越编越细,字数越来越多。有些年鉴在附属内容的编排上重存史功能,什么东西都喜欢往“附录”这个“百宝箱”里装,以致年鉴越编越肥。年鉴要“减肥”,首先要走出多功能的误区,使年鉴成为便于使用、具有实用价值的信息资料工具书。这个现实问题对于责任编辑来说,关键是要求在编辑思路上对年鉴的定性要有准确的判断,同时,年鉴编辑在编写附属内容时,还要对年鉴读者的定位要有清醒的认识。科学的读者定位对于促进年鉴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行读者定位是提高年鉴价值的必然要求,也是控制年鉴篇幅的有效途径。有些人将年鉴定位为“上至百官,下至百姓”人人适用的信息工具书,这种宽泛的定位,使其内容更加庞杂,篇幅更趋巨大。看起来似乎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实际上读者从自身需要出发,只会选择年鉴中自己需要的信息,而将其他信息看作冗余信息,舍弃不用。因此,年鉴编辑在编排附属内容时,一定要“火眼金睛”,善于选择那些确实属于年度内一个地方“闪耀金光”的实用信息资料。
另外,年鉴编辑在编纂年鉴附属内容时,要有强烈的信息意识。编辑的信息意识就是编辑对信息活动的感知和情感态度。一方面对信息是否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和持久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对信息技术是否有使用的情感意愿。一个责任编辑如果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就如同嗅觉灵敏的猎犬,发现常人所不能发现,并主动出击获取猎物。正如夏衍在《关于副刊的一些想法》中所言“主动的编辑,自己主动找题目,主动找作者;被动的编辑,就只是被动应付……前者是积极的,后者是消极的,或者可以说一种是动态地编,一种是静态地编。被动的编辑如同蜘蛛在房檐下结个网,来苍蝇吃苍蝇,来蚊子吃蚊子。主动的编辑好比苍蝇老虎,它先是蹲在屋角窥视着,根据需要来捕捉对象”。②也就是说,编辑们不能做“蜘蛛”,划网为牢,自己框住自己的视野;而是要甘为窥视的“苍蝇老虎”,要有主动获取信息的迫切愿望,使之渗透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换言之,将其当作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思维定势。我们年鉴编辑更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并且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不断提高信息素质,善于用我们的“慧眼”去识别、去捕捉那些能为整部年鉴增辉添彩的信息资料。
注释:
①《许家康在第七次全国省级年鉴研讨会上的总结讲话》,载《年鉴信息与研究》2002年第3期;
②《关于副刊的一些想法——夏衍同志谈副刊》,载《新闻业务》,196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