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与新编地方志事业发展

来源: 盐城史志网 时间:2021- 11- 03 浏览次数: [ ]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将改革进行到底”;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40年前,小岗村18户村民签订大包干生死状掀开了中国改革的时代大幕……弹指一挥间,中华儿女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潮流中,充分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改革创新的精神,经济飞速发展、文化繁荣兴盛、民主政治焕发巨大生命力,人民生活跃进新天地。中华民族从屈于人后、被动挨打,到奋力赶超、跨越引领,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不断书写新的壮丽篇章。

  改革开放的40年间,全国地方志事业与时俱进,方志工作者们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精神,不断强化业务能力,拓宽方志研究路径,使地方志得到了迅速发展。20世纪8090年代,全国大规模启动地方志编纂工作,构建了地方志工作机构并配套专业修志人员,地方志工作顺利起步;90年代,地方志发展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各地掀起首轮修志热潮,地方志工作开辟新局面;21世纪初,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出台;2018年,江苏省结合全省地方志编修工作实践,在全国首家出台地方志工作条例;条例的颁布使得依法治志不断深入,地方志工作体制机制得以完善,社会效益大幅提高,优秀的方志成果大量涌现,方志开发利用呈现新气象,方志工作步入依法治志的新时期。

  一、地方志事业在改革开放中焕发新姿

  编修方志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经过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不懈努力,地方志工作取得显著成就,事业格局不断拓宽,方志文化不断自信,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了独特作用。

  当前,首轮修志工作结束,二轮修志步入最后扫尾阶段,全国陆续有7000多部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2万多部行业(部门)志、乡镇(街道)志、村(社区)志,1.5万部地方综合年鉴、7000多部专业年鉴,大量地情文献出版。这些与现存的旧志及其整理成果,共同构成了一座地方志资源宝库。同时,地方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全国已建成国家方志馆1个、县级以上方志馆270多个,县级以上网站近700个,方志工作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

  以盐城市地方志工作为例,20世纪80年代初,盐城、大丰、东台、阜宁相继成立史志合一的工作机构,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开始编修新方志,其余各县陆续成立机构,迄今共有编制98人。在改革开放40年中,盐城市方志办抓主业、补短板、创特色、求突破,以续修志书、编纂年鉴为重点,加强依法治志,统筹推进地方志事业全面发展,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做出新贡献。

  (一)市(县)志编修稳中有进

  盐城市方志办自19866月成立以来,组织全市方志系统编修出版《盐城市志》、各县(市、区)志书、《盐城市财政志》《盐城市城乡建设志》等部门志以及部分乡镇志等各类志书百余部。首轮《盐城市志》于1998年出版发行,2001年,在全省第三次地方志系统优秀成果评奖中获特等奖,是全省唯一一部获此荣誉的地市级志书。全市各县(市、区)相继完成首轮志书编纂出版任务。二轮修志工作于2006年正式启动,截至目前,盐城所辖9个县(市、区)中,建湖、盐都、滨海、东台、亭湖、响水、射阳7个县(市、区)已完成修志任务,顺利出版。二轮修志期间,县(市、区)志、行业志、部门志、镇村志等二轮志书及一批通俗地情读物出版面世;方志资源开发、志鉴成果利用、咨询决策服务及学术理论研究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年鉴编纂开拓创新

  《盐城年鉴》自1998年正式创刊至今,已连续出版20部。据统计,20部年鉴共编发2549万字,刊载各类图片、彩页2000多页,发行2.25万册。盐城年鉴工作也从最初的单一、闭门办鉴逐步发展为读者、专家参与、多媒体互动等开放性的多种办鉴方式。在全国和全省年鉴质量评比中,《盐城年鉴》多次获奖,先后荣获全国地方志年鉴框架设计、条目编写、装帧设计和综合质量评比4个一等奖,首届中国地方志年鉴奖一等奖,全省第三届地方志成果特等奖(获得这一最高奖项的全省只有两家),首届江苏省年鉴奖评选综合优秀奖,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江苏省年鉴奖评选综合优秀一等奖等多个综合、单项奖,第五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一等奖。全市的年鉴事业也实现了蓬勃发展,市、县综合年鉴实现一年一鉴、公开出版,是全省首家实现县级年鉴出版全覆盖的地级市,更是全省首家实现县级年鉴获奖全覆盖的地级市;部门行业年鉴异彩纷呈,主要有《盐城统计年鉴》《盐城建设年鉴》《盐城交通年鉴》《盐城淮剧年鉴》《盐城工学院年鉴》等数十部年鉴。

   (三)特色志编修发展迅猛

  2017年,“6·23”阜宁、射阳龙卷风冰雹特别重大灾害发生后,盐城市志办全面系统征集灾情及抢险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各类文字、实物及影像资料,策划组织并启动实施盐城抢险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专志,充分发挥史志部门资政存史、鉴往知来的职能作用。落实《江苏援藏援疆建设志·盐城篇》编纂工作,通过柔性引才计划,选派专家前往新疆察布查尔工作组,现场征集盐城援疆期间的第一手资料。20186月,盐城援疆志编委会工作组赴新疆进行考察调研,分别在察布查尔和尼勒克两县召开编纂工作座谈会,就援疆志资料征集及编纂工作进行专题对接、实地推动。《“6·23”风灾志》《江苏援藏援疆建设志·盐城篇》编纂工作均被列入江苏省政府2018年十大主要任务百项重点工作考核任务。

  二、地方志是改革开放忠实的记录者

  地方志事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焕发出新的光彩,同时也是改革开放最忠实的记录者。21世纪以来,全国地方志系统开展了二轮修志工作,二轮志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着重记述改革开放历程,以发展和改革为主线,突出记述了各方面工作的创新点和在各项建设和发展中的新人新事、新的经验。以《盐城市志(1983-2005)》(以下简称《盐城市志》)为例,为了把握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及其阶段性特征,既要充分展示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也要客观反映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在记载改革开放时遵循照顾全局、抓住重点、突出个性,采用纵横比较、点线分明、见微知著等路径和方法,从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部类到体例、篇目、文字记述手法等无不渗透着改革开放的影子。

  (一)创新篇目结构设置

  在《盐城市志》编纂工作启动之初,篇目大纲设计者就充分考虑到改革开放的因素。改革开放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最重要的还是经济体制改革,因此单独设立“经济体制改革卷”,其他如政治体制改革等内容则分散在各相关卷章中。这种单独设立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在全省是非常少见的。除此之外,加强卷首总述对盐城改革开放总线的记述,在每卷的概述中也会对改革开放的成果进行记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志书中的“大事记”也突出记述改革开放中的大事,“人物”也注重记述改革开放中中涌现出的各类先进人物。这种分散记述与集中记述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布局,全面系统的体现盐城改革开放的特色。

  (二)突出内容记述层面

  改革开放是一场最深入广泛、最发展创新的全面变革,需要客观、真实、详尽地予以记载。《盐城市志》在记述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但做到了全面客观地记述,还做到了窥一斑以见全豹,通过特色亮点的把握与提升,既充分遵循历史轨迹,详尽记述盐城地域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变革实况,又兼顾改革的背景、发端、实践内容,提高记述改革开放的质量,增强性资料和可读性。同时,《盐城市志》还突出亮点,把具有盐城特色的改革开放内容作为重点内容予以记述。比如,科学技术是开革开放以来蒸蒸日上的领域,志书着重叙述了科技兴市战略决策的产生和实施,并记载了知识产权这一时代的新内容,对科学普及、科技交流合作也有关注。此外,对实施沿海战略、加快沿海滩涂开发、发展民营经济、推进城市化进程等内容的记述,就是突出反映盐城在改革开放中的重点和亮点,既突出地方特色,又紧扣时代脉搏。

  (三)强化记述改革手法

  为了避免在记述中出现“三多三少”(一般记述多,典型事例少;记述变化多,交代背景少;记述成绩多,反映问题少)的情况,《盐城市志》在记述改革开放的内容时采用了因果相应、点面相合、正反相宜的手法,写好变化与背景,彰显典型与个性,载明问题与失误。志书反映改革开放的成就理所当然,反映存在和出现的问题也在责理之中。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回避和顾虑,不能只记成功不记失误,只记成绩不记问题。《盐城市志》在编纂过程中就适当选择了一些带有普遍性和借鉴性的失误和问题进行了记录。例如“国有资产流失”“腐败漫延”“黄赌毒”等问题和现象,客观地予以记述,并反映国家的纠正和解决措施,这对当代人和后代都是一个生动的反面教材。

  三、地方志助力改革开放再出发

  四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终点站,改革巨轮破浪前行,将继续扬帆远航,推动中国不断开拓革新,取得更高、更值得世界瞩目的成就。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地方志及其编修这一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品牌”,也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地完善、更新,焕发新的生机。地方志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同时,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可以更好地发挥地方志存史育人与资政的社会功能和时代使命,助力改革开放迈向新时代做出新贡献。

  修志致用,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近年来,盐城市地方志依照“存史、育人、资政”的功能要求和本身的机构设置,积极打造“三大库”:一是修志的“志库”,二是知识的“知库”,三是智力的“智库”。即通过修志编鉴写史成为盐城的“志库”,发挥存史功能。通过地情资料的搜集、整理、开发,成为盐城的“知库”,发挥育人作用。通过对地方志资料的深入研究,主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成为盐城的“智库”,发挥地方志资政功能。一是实施信息化建设工程。以盐城史志网和微信公众平台等为载体,推送方志知识,展示编纂成果,打造“盐城文脉”专栏,使沉寂于书架的地情资料进入网络世界,为人们了解、研究地情提供全新信息平台,实现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二是方志馆建设提上日程。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功能定位、遴选论证馆址,形成《关于立项并启动建设盐城方志馆的建议》,待呈市政府立项后启动实施。三是服务城市发展,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参与市政府重点建设项目串场河水上文化长廊、大洋湾风景区及新四军纪念馆改馆升级工程,做好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工作。参与审定全市范围新增新扩200余条道路地名。参与中国海盐博物馆展陈方案的提升研讨、海盐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等工作。为进一步挖掘盐城历史文化资源,探讨盐城城市文化的定位,提炼盐城城市文化品牌,提升盐城城市文化软实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改革开放天地宽,砥砺奋进正当时。今天的盐城站在了一个历史发展的新起点,正面向更加美好灿烂的未来。盐城地方志曾全面记载盐城改革开放的历程,与伟大的时代同步;也将助力盐城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壮举,共同绘就建设强富美高新盐城的宏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