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做一个明白人——读《江苏名镇•合德镇志》之断想

来源: 盐城史志网 时间:2023- 03- 14 浏览次数: [ ]

        张锋

(一)

早春二月,尽管春寒料峭,但手头捧读刚出版发行不久、且带有清新墨香的《合德镇志》,心底油然生起微微暖意。匆匆浏览一下,果然觉得称得上是有历史厚度、求实态度、纪实角度、人文温度、时代高度的一部地方志。

(二)

作为方志,其编撰和表达,自有一定之规和通用之法,也有各自特色和多元展示。《合德镇志》带给我的视觉、听觉和感觉,却是全新的体验。

这是射阳县首部全媒体志书。何谓“全媒体”?我用3个字概括之:史立方。因为它不仅有传统文字的清晰记述(16.3万字),彩色图片的有机结合(135幅),而且还有现场音像的精美呈现(25条)。可以说,它创造了地方志一种新的打开方式,给人们一种可读、可听、可视的接受选择,以及可亲、可近、可信的生动史实。

(三)

纵观《合德镇志》,彰显“名”和“特”,是它自始至终、一以贯之的追求。

所谓“名”,江苏名镇是也。但名镇不等于自然是名志,而是必须通过编纂者的不懈努力才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名志;所谓“特”,特在内容选择、体例结构、文字表达、图文编排、形象展示等诸方面。达到这一目标,自然远非易事。

透过《合德镇志》,我仿佛看到,编纂人员在庞杂资料的故纸档案里,在历经久远的时光隧道中,经过筛查、再筛查,择优、再择优,终于从时空两个维度,用经纬两根史线,串起了除了概述、大事记之外的10卷史实,织就了一部既简洁清新、又流光溢彩的方志。

现在,我们可以骄傲地说,这部方志不仅实现了名和特,而且达到了精和优。精,从原来的100余万字压缩到成书16万多字,可谓精益求精;优,正如呈现给我们的印象:优选宜居之地,优质创业之园,优化服务之区,优美环境之城,优秀文明之镇。

(四)

有位诗人说过:“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不会忘记,那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面孔。”

城市面孔表现在物理层面,它通过生活空间、产业空间、公共空间的科学规划和创意设计,呈现的是城市建设、城市经济、城市管理的综合效果和整体形象;表现在人文层面,则是通过方志的记录和纪实,把城市的经济社会、历史典故、特色产业、地方文化、民俗风情等变成城市符号,人们通过修史、读史、用史,继而留下独特而深刻的“城市记忆。”

浏览这部方志,总有一些词条,令我念念不忘。有对行政区划固与变的感叹,有对发展过程慢与快的感喟,也有对民俗文化旧与新的感知。

作为在这方土地生活、工作几十年,作为一个城市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我有着不一般的体会和更真切的感悟。前一时期,出于写作《镇村古韵》的需要,关于合德镇相关街道村居的发展历程、以及旧时老街行当的人物故事,这类资料特别缺少,而要准确地记录和深入地表述,必须拥有权威的史书记载和人物回忆,幸亏当时正在编纂中的《合德镇志》解了我的燃眉之急。我在电子版中寻找需要的内容,梳理事物的脉络,终于顺利完成了创作任务。尤为重要的是,有了这些史料和数据的支撑,我的笔下增加了许多底气和信心。

(五)

古人有言:“志者,志一方之事也。”“往不识,无以信今;今不识,何以喻后。”又云:“君子有三鉴,鉴乎前,鉴乎人,鉴乎镜。鉴前惟顺,鉴人惟贤,鉴镜惟明。”

换成今天的话,就是说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只有心上对昨天有深切的了解,手上才能做好今天的工作,肩上才能承担起明天的使命。

人是城市的名片,文化是城市的芯片,方志呢,应该是城市的底片。这个底片上,既有自然与事件的变迁,又有经济与社会的变化,更有城市与人物的变动,在这诸多“变”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可以知古,可以资今,可以鉴未来,当是我们这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重大责任和应尽义务。而修志,不失为这方面的一条可靠路径。

(六)

习近平总书记将历史视为“最好的教科书”,多次强调“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对此,早在1989年8月福建宁德地区方志工作会议上,他就明确指出:“修志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其意义,说通俗一点,就是使我们做一个明白人。”

这里说的“修志很有意义”,不是一般意义;这里要求“做个明白人”,是说修志对于做个明白人的重大意义。个中意思,不妨仔细想个通透,悟个清楚。

何为明白人?明白人一定是信仰坚定、品行端正、道德高尚的人。由此说来,对于领导者而言,读志、用志、修志是保持明白的一门必修课。

既然是必修课,就得从头抓起,从紧做好才是。希望有更多、更好的乡志问世!

勾起乡愁,留住记忆,请读一段乡志;滋养心灵,培育精神,请读一部乡志。这儿,有我们无法忘怀的过去、无处不在的青春和无限美好的未来。

边读边想,边想边敲,既为断想,就此该断处断了,或许刚刚好。